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普基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燕行录
  • 4篇《燕行录》
  • 2篇意象
  • 2篇华夷
  • 2篇笔下
  • 1篇大义
  • 1篇党争
  • 1篇冬半年
  • 1篇政坛
  • 1篇释意
  • 1篇漂流
  • 1篇气候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变化
  • 1篇清代
  • 1篇物候
  • 1篇小冰期
  • 1篇历史记忆
  • 1篇历史气候
  • 1篇明清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7篇黄普基
  • 1篇郑微微
  • 1篇杨煜达

传媒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清史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4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燕行录》资料反映的16-19世纪东北南部地区冬半年气温变化
2012年
朝鲜古汉籍《燕行录》,是历史上朝鲜使臣出使中国的见闻记录,保留有很多历史气候资料,十分宝贵。本文收集了19种《燕行录》中记载的16-19世纪东北南部地区河流封冻情况,并利用中国其它文献为补充,使用现代河流封冻资料为对照,逐年考订了当时河流封冻与现代河流封冻的距平情况,并得出封冻期的50年平均距平值。由于冬半年气温变化是影响河流冰情的关键因素,河流封冻情况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该区域冬半年温度变化情况。分析发现,在1500-1900年间,存在3个较冷的时期,其中16世纪上半期是400年中最冷的时期;存在2个较暖的时期,分别为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下半叶。而和20世纪的温度变化衔接分析,则500年间区域气温基本是上升的趋势。同时和中国其它区域以及欧洲的小冰期温度变化序列比较,在大的趋势变化和波动方面有一致性,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表明区域间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黄普基杨煜达郑微微
关键词:历史气候小冰期物候
历史记忆的集体构建:“高丽棒子”释意被引量:7
2012年
"高丽棒子"是中国人对朝鲜(韩国)人沿袭已久的蔑称。但是,对于这一称呼的历史由来,却一直缺乏学术考证。其实,通过梳理朝鲜文献《燕行录》的相关内容可知,它来源于韩文的"帮子"一词。"帮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行团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它从一个特定的称谓演变为"高丽棒子"这一含有贬义的泛称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的是明清时期的使团接待政策所引发的朝鲜使团与沿途的中国百姓之间的矛盾。
黄普基
关键词:《燕行录》
17世纪后期朝鲜王朝政坛的“奉清”“崇明”之辨——以1667年南明漂流民事件为中心被引量:2
2018年
朝鲜显宗八年(1667)五月二十五日一艘中国船漂到朝鲜济州岛,该船首领自称永历皇帝所派"大明福建省官商"。据朝鲜政府调查,其实他们是郑经手下的台湾人,船舶还搭载红衣炮两口。围绕该事件,国王显宗多次主持开会讨论,大臣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最终朝廷慑于清朝威力,将这些漂流民押送至北京。中国漂流民事件轰动当年朝鲜朝野,直至后世的士人仍议论纷纷。对朝鲜政坛而言,该事件涉及的不只是简单的漂流民送还问题,而是明清易代围绕"奉清""崇明"展开的外交之争,也是为明朝的"义理"展开的思想争论,更是为党派利益展开的政治斗争。
黄普基
关键词:华夷观
从“辽燕旧界”到“华夷大界”——朝鲜人笔下的山海关意象
2012年
明朝时期,朝鲜人并无以山海关为界、关内外华夷不同的"分界"概念。但明清易代,政治局面的巨变促使朝鲜人大大地强化了华夷分界的意识,以致最终认定山海关为明晰的"界线"。具体而言,清时期朝鲜人对关内的种种自然、人文景观往往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宽容和肯定;相反,对关外却持着过于苛刻的否定态度。然而,有趣的是,清时期朝鲜人对关内外分界意识逐渐强化之时,两地的文化差距实际上却在日益缩小。而且,关内永平府与关外辽西之间,其相似性甚至大于差异性。
黄普基
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聚落建筑材料与形式
2012年
本文主要通过对《燕行录》相关记载的分析,来探讨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这一地区内部的各个区域之间,其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形式均有所不同;同时,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上述地域及城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的不同造成的。
黄普基
关键词:《燕行录》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形式
明清朝鲜使者笔下的山海关
2013年
对于明时期出使北京的朝鲜人来说,山海关是他们从"小中华"进入"大中华"的大门。即使到了明后期,行使途中遭遇到的胡虏骚乱也没有能够动摇他们对于山海关的敬意和信心。可是到了清时期,在朝鲜使者眼里,山海关不再是捍卫华夏的永恒堤防。清朝中后期,朝鲜使者笔下的山海关意象因为它的日渐繁荣而再度变化,其中北学派主张接受并学习满清这个新帝国,而更多的人受华夷思想的影响,依然想恢复山海关作为"华夷大界"的功能。
黄普基
关键词:意象燕行录
“心存即为乡”:清代朝鲜使者对“高丽铺”历史的构建
2013年
"高丽铺"是明清时期朝鲜朝贡路上的一个村落。朝鲜使者只要路经此地,便会留下记录。最初,高丽铺在朝鲜人的笔下,只是他们用以寄托怀乡之情的对象;之后,其与朝鲜的关系却一步步地被确认和强化,以致最终成为了朝鲜使者心目中"中原中的朝鲜"、"异域中的故乡"。然而,这不过是几代朝鲜人集体虚构出来的"历史记忆"而已,并非历史事实。透过此一虚构过程,我们可以把握朝鲜人在明清易代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愿望、想象等思想世界。
黄普基
关键词:《燕行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