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微微
- 作品数:14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燕行录》资料反映的16-19世纪东北南部地区冬半年气温变化
- 2012年
- 朝鲜古汉籍《燕行录》,是历史上朝鲜使臣出使中国的见闻记录,保留有很多历史气候资料,十分宝贵。本文收集了19种《燕行录》中记载的16-19世纪东北南部地区河流封冻情况,并利用中国其它文献为补充,使用现代河流封冻资料为对照,逐年考订了当时河流封冻与现代河流封冻的距平情况,并得出封冻期的50年平均距平值。由于冬半年气温变化是影响河流冰情的关键因素,河流封冻情况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该区域冬半年温度变化情况。分析发现,在1500-1900年间,存在3个较冷的时期,其中16世纪上半期是400年中最冷的时期;存在2个较暖的时期,分别为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下半叶。而和20世纪的温度变化衔接分析,则500年间区域气温基本是上升的趋势。同时和中国其它区域以及欧洲的小冰期温度变化序列比较,在大的趋势变化和波动方面有一致性,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表明区域间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 黄普基杨煜达郑微微
- 关键词:历史气候小冰期物候
- 谈济宁文化风俗与京杭大运河
- 2009年
- 济宁位于孔孟之乡不足百里,当地人却形成与周边人民明显不同的浮华、机警的风俗民情,究其原因与京杭大运河有密切关系。历史时期京杭运河的开通对济宁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并对当代济宁的文化特征仍有重要影响。
- 乔飞郑微微
- 关键词:文化京杭大运河
- 清代浙北平原的海洋灾害及其社会影响——以海宁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 2013年
- 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总结了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以海宁为中心探讨了海洋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在清代,台风和潮灾深刻影响着海宁的社会生产生活,而官方与民间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但从成效看,民间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是薄弱和被动的;相对来讲,官方主持的海塘修筑更为有效,但海塘的防灾能力能否实现又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 郑微微
- 关键词: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
-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被引量:12
- 2008年
-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系统收集了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了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形成这次水灾的天气气候特征。研究认为,该年度水灾基本在N28°~N33°间呈条状东西向分布,而以N31°一线的灾情最为严重;连续性的降水开始于5月18日左右,到7月18日才结束,中间还有3次持续各达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这次大水灾是全流域性的,涝灾大于洪灾,降水最集中区域为东部的太湖流域,这和有器测记录的几次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并不一致;本次大水灾的直接天气成因是梅雨期提前并超长,雨量明显偏大,持续时间长达62天左右,比有器测记录的更早、更长;当年夏季风应偏弱,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南,且西风分支明显,经向环流发展,西风南支位置应该也异常偏南;夏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可能是雨带长期在长江沿岸徘徊的真正原因。
- 杨煜达郑微微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灾梅雨夏季风
- 1815—1869年影响浙北地区台风序列重建与路径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利用清代日记资料中的天气信息,参考现代定义,通过制定影响浙北地区台风的辨识标准,识别出了1815至1869年间影响浙北地区的60次台风。重建了影响浙北地区台风发生频次序列,发现1823—1835年和1848—1861年间频次偏高。根据台风影响下地面风向转变规律,利用日记中的风向记录判断出32次台风相对于浙北地区的行进路径,其中1835至1844年与1850至1861年两个时段内自浙北以东北行的台风明显多于浙北以南登陆西北行的台风,可能与这两个时段台风发生偏晚,副高位置已经东撤有关。使用日记资料,结合方志与档案,重建了1857年的双台风和1861年的干台风事件。研究表明,利用古代日记中的天气信息能大大提高历史台风研究的准确度与分辨率。
- 郑微微唐晶杨煜达
- 关键词:台风历史文献日记频次
- 1823年太湖流域极端雨涝事件的重建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清道光三年(1823年)太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雨涝灾害。利用《管庭芬日记》保存的降水信息复原了海宁地区逐月降水量,进而综合日记、档案和地方志中天气、雨情、水情、灾情等记录系统梳理太湖流域由春至秋的降水过程、水位变化和水灾分布特征,并探讨此次大涝的天气气候背景。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该年太湖流域雨期长,集中降水始于2月16日,到9月22日才基本结束,流域由春至秋大致经历10次降水集中期和10场暴雨过程。海宁汛期5月、6月、7月、9月雨日和雨量尤多,较平湖地区1954~2009年分别增加52.2%~72.7%和100.5%~321.5%,5月、汛期和年降水量重现期均达到200年一遇。2)本年的梅雨期相对典型,海宁6月7日入梅,较常年提前8天,春雨梅雨无明显间歇;7月4日出梅,梅期雨日23天,梅期长27大,梅雨量571.9mm,梅雨降水异常偏强,期间至少有3场暴雨过程。3)流域汛期水位历经3次显著上涨阶段,8月7~14日台风暴雨期间太湖以东地区水位普遍达到峰值,吴江地区洪水位估算为4.38m,接近1954年和1999年最大值。4)水灾持续约4个月,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东部低平原区,以阳澄淀泖区、东苕溪一带灾情最重,雨带长期维持、梅期降水异常偏强、台风接连入侵和太湖下泄水道年久淤塞致使排涝功能萎缩是流域性大涝的重要原因。5)流域1822/23年冬季、春季早期气温与常年相仿,但期间天气复杂多变,气温冷暖波动频繁,春季后期温度偏低。
- 唐晶郑微微满志敏杨煜达
- 关键词:太湖流域降水集中期水情灾情气候背景
- 1868年长江中下游“二度梅”的雨带推移过程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尝试使用高分辨率的清代日记资料,复原1868年长江中下游各地夏季降水情况,辨析出当年梅雨季节各地的降水时间和主要降水过程,发现该年发生了"二度梅"现象。该年入梅较早,6月8日全流域降水就已经开始,且14日以后雨带有北抬趋势,但很快南撤出长江流域,引起降水中断。直至7月5日开始,雨带又重新占据长江南岸,带来第二段梅雨。"二度梅"的发生可能与副高持续南撤有关。
- 郑微微满志敏杨煜达
- 关键词:梅雨环流背景
- 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
- 本文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历史文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清代前期(乾隆十八年)直隶南部聚落复原定位,探讨各地区聚落分布特征。然后,分析直隶南部聚落清前期至今数量变化情况,总结不同地貌类型区聚落数量变化特征。总体来...
- 郑微微
- 关键词:聚落
- 文献传递
- 地貌与村落扩展:1753-1982年河北南部村落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地名考证、GIS空间定位等方法,复原了河北南部四十余县清前期村落分布状况,并结合现代资料,探讨了200多年来该地区村落扩展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河北南部地区的村落,在过去二百多年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作者认为地貌形态是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控制长时间大尺度村落发展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 郑微微
- 关键词:村落地貌
- 清后期以来梅雨雨带南缘的变化与降水事件研究
- 本文主要利用档案、方志和日记、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恢复重建清后期以来梅雨雨带南缘位置的长期变化为中心,并对部分降水事件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 本文对清代日记中的天气信息进行总结分类,对日记中记载...
- 郑微微
- 关键词:清朝后期梅雨带降水过程历史文献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