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琼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DcR3蛋白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17年
-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Decoy receptor 3,Dc R3)蛋白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各112例中检测Dc R3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Dc R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组织标本中检测发现,Dc R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为72.3%,在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为25.9%。卡方检验分析表明,Dc R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级(P=0.002)、淋巴结转移(P<0.001)、组织学分级(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P=0.673)、性别(P=0.378)、抽烟史(P=0.392)、饮酒史(P=0.093)等均无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测发现,Dc R3蛋白高表达与高临床分级(r=-0.213,P=0.024)、高组织学分级(r=-0.285,P=0.002)、淋巴结转移(r=-0.568,<0.001)呈正相关,而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c R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更高,且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疾病的进展、转移呈正相关。Dc R3蛋白表达可用来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疾病严重程度。
- 胡尕伟李庆新黄亚琼伍治强王占鹏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DCR3免疫组化
- 保留肋间臂神经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实施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1、3个月肋间及前臂感觉异常面积、术后1年复发或转移率及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1.5±2.1)个比(12.9±2.6)个、(185±21)ml比(209±2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肋间及前臂感觉异常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4.12±0.71)cm^2比(14.31±2.83)cm^2,(2.43±0.20)cm^2比(7.93±1.91)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或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3/40)比40.0%(16/40),95.0%(38/40)比67.5%(2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 黄亚琼赵庆丽乔如丽柴凡
-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肋间臂神经生活质量
-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联合术中放射治疗60例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总结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简称保乳手术)联合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乳腺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行保乳手术联合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经病理学确认切缘阴性后实施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后DFS率、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DFS曲线。结果中位随访24个月(12~42个月),患者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为5%(3/60),术后2年DFS率为95%。本组患者中,8例(13.3%,8/60)出现放射治疗后乳腺纤维化,4例(6.7%,4/60)出现乳腺脂肪液化坏死,1例(1.7%,1/60)出现乳房血肿。患者术后美容效果总体满意率为90.0%(54/60),其中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为53.3%(32/60)和36.7%(22/60)。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近期疗效和美容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柴凡赵庆丽张锋军黄亚琼
- 关键词:乳房切除术皮下手术中
- Rho蛋白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调控机制及对临床诊治策略的影响
- 马骥赵庆丽于晓辉吴伟强乔如丽刘颖钟翠萍赵易黄亚琼
- 科学技术领域:该项目属于医学基础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其复杂,血管恶性生成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Rho蛋白属于致癌蛋白,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历时...
- 关键词:
-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诊断肿瘤治疗
- 紫杉醇、顺铂及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紫杉醇、顺铂及卡培他滨方案(TPX)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9月收治57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先予直线加速器常规放疗,鼻咽原发灶2Gy/f,每周5次,DT 70Gy,7周完成。放疗后2周,29例给予TPX方案化疗(紫杉醇175mg/m2静滴,d1;顺铂25mg/m2静滴,d1~d3;卡培他滨1.5g/m2口服,d1~d14,3周为1周期);另28例给予TP方案化疗(紫杉醇175mg/m2静滴,d1;顺铂25mg/m2静滴,d1~d3,3周为1周期)。两组均化疗4周期。化疗完成后对两组的近期疗效和总生存期进行比较。结果 TPX组和TP组的总有效率(RR)分别为96.5%和92.9%(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82.8%和57.1%(P<0.05);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4.1%和50.0%(P<0.05);PTX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及肝肾功损害等毒副反应与TP组相近(P>0.05),手足综合征高于TP组(P<0.05)。结论 TPX方案较TP方案联合放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减少远处转移,且化疗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陈龙王湘辉黄亚琼
- 关键词:鼻咽癌卡培他滨辅助化疗
- 血小板输注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血小板灌注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000至100,000/μl)表现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分别为A级或者B级),每周给予10个单位血小板输注治疗,疗程共12周,在给予最后一次治疗后坚持随访9个月。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9个月时,应用腹部超声检测腹水、CT观察肝脏肿瘤及肝脏体积并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以及凝血酶原激活时间。结果:2名患者由于皮肤瘙痒中断血小板输注治疗,2名患者治疗后随访丢失,最后共6名患者的数据纳入研究。在接受完最后一次血小板输注治疗后,6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提高。最后一次血小板输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时,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1周,3个月以及9个月时,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在均显著增加。结论:尽管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一部分患者存在不良反应,但其可显著提高肝硬化患者的一些肝功能指标,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深入研究。
- 胡尕伟李荣梓杨鹏耿闻男黄亚琼
- 关键词:肝硬化肝功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
- 128名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使用硫酸依替米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 2011年
- 目的:评价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治疗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伴发热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非随机选择128例癌症患者医院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伴发热,给予硫酸依替米星联合左氧氟沙星联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观察感染指标,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8例患者经硫酸依替米星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后,114例患者平安度过重度骨髓抑制期,体温恢复正常。平均使用抗生素退热时间(3.4±1.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为轻度眩晕、耳鸣及皮疹。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治疗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伴发热癌症患者疗效好,见效快,不良反应较少,是较理想的抗感染药物。
- 陈龙黄亚琼杨文元
- 关键词:骨髓抑制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疗效安全性
- 年轻与老年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及老年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4-03间51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5岁者(年轻组)87例,≥65岁者(老年组)73例,年轻组细胞学分级Ⅲ级、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Ⅲ+Ⅳ者、保乳术及放疗比率分别为46.0%、48.3%、38.1%、9.2%和36.3%,高于老年组的32.9%、32.9%、28.8%、1.4%和27.4%(P<0.05)。结论:年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细胞学分化差,淋巴结转移风险高,易接受保乳术治疗。
- 黄亚琼赵庆丽任晖张锋军余惠云
-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女性
- Rac1和Cdc4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Rac1和Cdc4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39例人乳腺癌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Rac1和Cdc4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Rac1和Cdc42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9%和38.5%,均较正常乳腺组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5)。卡方检验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HER2状态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ER状态和Ki-67表达有相(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Rac1和Cdc42的表达与高TNM分期(r分别为0.443和0.295;P均<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r均为0.480和0.562;P均<0.001)、肿瘤侵袭(r分别为0.412和0.440;P均<0.001)、ER阴性表达(r分别为-0.517和-0.342;P均<0.001)以及Ki-67高表达(r分别为0.338和0.454;P均<0.001)呈正相关。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Rac1和Cdc42作为癌基因表达增加,可能在乳腺癌恶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颖蔡黔乔如丽黄亚琼赵庆丽
- 关键词:乳腺癌RAC1CDC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