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兴华

作品数:112 被引量:1,08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5篇水稻
  • 22篇种质
  • 20篇稻种
  • 20篇基因
  • 16篇性状
  • 16篇栽培
  • 16篇种质资源
  • 14篇抗性
  • 12篇栽培稻
  • 11篇SSR标记
  • 10篇野生
  • 10篇野生稻
  • 10篇水稻种
  • 10篇水稻种质
  • 10篇微卫星
  • 10篇微卫星标记
  • 9篇枯病
  • 8篇稻瘟
  • 8篇稻瘟病
  • 8篇瘟病

机构

  • 10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0篇浙江大学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中国水稻研究...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浙江科技学院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作者

  • 112篇魏兴华
  • 55篇余汉勇
  • 52篇袁筱萍
  • 47篇王一平
  • 43篇徐群
  • 30篇汤圣祥
  • 23篇冯跃
  • 10篇张丽华
  • 7篇郭龙彪
  • 7篇王彩红
  • 7篇王彩红
  • 5篇杨致荣
  • 5篇于萍
  • 5篇江云珠
  • 5篇裘宗恩
  • 4篇余柳青
  • 4篇倪树标
  • 4篇李自超
  • 4篇吕建珍
  • 4篇程式华

传媒

  • 26篇中国水稻科学
  • 11篇中国稻米
  • 8篇作物学报
  • 7篇植物遗传资源...
  • 4篇植物保护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品种资源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种子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农技服务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 9篇2004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南亚与南亚稻属AA基因组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被引量:7
2008年
选用36对水稻微卫星(SSR)引物,对稻属428份东南亚及南亚AA组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选取的SSR标记均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达100%。36个多态位点共扩增出31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3-17个,平均8.6。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平均为0.650,变幅为0.337(RM455)-0.865(RM169)。东南亚稻属AA组的SSR多样性大于南亚,两地区又以普通野生稻的多样性指数(He)最大。种(类型)间遗传分化东南亚小于南亚,其中以尼瓦拉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大。特异等位基因的数量、涉及的位点数及频率均表明东南亚及南亚稻属AA组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而某些特异位点(如RM161)等位基因所显示的较高频率,则表明该位点较高的鉴别效率。
吕建珍张晓丽王海岗袁筱萍徐群王一平余汉勇魏兴华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
中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及籼粳组分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SSR标记分析了304份我国20世纪50-90年代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及不同时期籼粳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可明显分为籼、粳两类,籼稻的亚遗传结构比粳稻更为复杂,但晚籼和早粳类型的遗传背景略为单一。早、中、晚各季节类型与遗传结构的分型结果符合度较低。利用12个籼粳分化特异的SSR位点分析各品种的籼粳组分,发现20世纪90年代晚籼类型的粳型组分明显增加,而其他类型不同时期间籼粳组分的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常规稻品种的遗传结构以及籼粳交育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于萍袁筱萍徐群王彩红余汉勇王一平魏兴华
关键词:水稻主栽品种
增强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的基因、蛋白及提高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增强水稻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的基因Os08g0190300、蛋白及其应用,所述基因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编码一种NBS‑LRR类蛋白,由1032个氨基酸组成。本发明从水稻品种红脚占...
魏兴华章孟臣杨窑龙王彩红袁筱萍徐群冯跃牛小军王珊王一平余汉勇
一套用于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SNP标记、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套用于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SNP标记、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SNP标记,包括40个SNP位点,所述SNP位点的物理位置是基于日本晴的全基因组序列MSU...
杨窑龙徐群章孟臣魏兴华冯跃王珊孙燕飞
文献传递
一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的分子标记、扩增引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的分子标记、扩增引物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及作物育种技术领域。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的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扩增分子标记的引物...
章孟臣杨窑龙王珊魏兴华
文献传递
浙江省稻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被引量:4
2015年
稻作是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栽培历史悠久,稻种资源丰富多样。本文介绍浙江省稻种资源的形成、类型和分布,以及研究历史,从种类和数量、保存设施、共享利用等方面分析研究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从科技立项、研究创新和资源整合3个方面提出今后稻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建议。
魏兴华
关键词:稻种资源
浙江省育成的水稻品种概况和系谱分析
1989年
水稻育种的实践证明,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在矮化育种中主要利用了具有矮秆基因(sd_1)品种矮脚南特和矮仔占等,才出现了今天这么庞大的衍生系统,这对浙江省的水稻育种和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此基础上育种要有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开发新的关键性资源,不断导入新的优良基因,以增加遗传的多样性,避免遗传因素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并要提高育种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张丽华魏兴华俞桂林
关键词:水稻系谱分析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被引量:80
2007年
采用40个SSR标记,比较分析了151份20世纪50年代(78份)和近10年(73份)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差异,发现有39个标记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2~11个,平均5.5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649,范围在0.309(RM174)~0.869(RM418)。籼粳亚种间SSR多样性差异明显,籼稻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Na=4.4,He=0.458)均高于粳稻品种(Na=4.0,He=0.395)。比较了78份20世纪50年代与73份近10年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籼、粳亚种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即Nei多样性指数和等位基因数20世纪50年代主栽品种高于近10年的。虽然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并不显著(籼稻:z=1.471,P=0.141;粳稻:z=1.932,P=0.053),但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籼稻:z=2.677,P=0.007;粳稻:z=3.441,P=0.00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两时期内,尽管时期间平均贡献的遗传变异仅占1.9%,但仍然达到5%的显著水平;籼、粳亚种两时期间平均贡献的遗传变异高于整个分析样本,分别为5.0%和8.2%;籼、粳亚种不同位点的遗传分化程度也各不相同,籼稻和粳稻品种分别有13个(占33.3%)和11个(占28.2%)SSR位点的等位基因在两时期间差异显著,而其余位点的遗传变异则是因时期内品种间的差异引起的。研究表明近10年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丢失了一部分等位基因,水稻育种仍应加强更广泛的种质亲本的选择。
华蕾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徐群汤圣祥魏兴华
关键词:水稻主栽品种微卫星标记
中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多样性及其与形态学性状的相关分析被引量:50
2003年
选取源自我国 2 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不同选育时期、不同类型的 74 4份栽培稻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 ,应用 5种等位酶 12个等位基因位点分析我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并研究等位酶和形态学性状在多样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等位酶多态位点百分率 (P)、平均等位基因观察数 (A)、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 (Ae)、Shannon多样性指数 (I)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H e)分别为 10 0 %、3.16 7、1.5 15、0 .4 5 2和 0 .2 72 ;籼粳两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所不同 ,籼型多样性指数 (I和 H e)明显高于粳型 ,分别为粳型的 1.70 2和 1.730倍 ;华中稻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 (H e=0 .2 83) ,东北稻区则最低 (H e=0 .0 6 2 ) ;除西南稻区外 ,其余稻区等位酶和形态学两类性状所获得的品种间距离矩阵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16 3~ 0 .390。
魏兴华汤圣祥江云珠余汉勇裘宗恩颜启传
关键词: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形态学性状
海南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采用48个SSR标记分析了海南11个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海南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Na=8.3,He=0.716)。居群内多数等位基因(77.6%)频率较低,其中,70个等位基因仅出现在1个居群中。62.9%的等位基因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多数居群及等位基因实际杂合度大于期望杂合度,表明居群内自交率低、杂合体过剩。居群间遗传变异差异明显,在11个自然居群中,崖城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Na=1.7,He=0.348),和庆、椰林B两居群遗传变异最为丰富(和庆:Na=4.0,He=0.577;椰林B:Na=4.0,He=0.531)。Mantel测验表明,居群间Nei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极显著相关(r=0.386,P=0.004)。东、西海岸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但较小(Fst=0.048,P=0.024),而居群间遗传分化则较大(Fst=0.335,P<0.001)。11个自然居群间基因流非常有限(Nm=0.404),表明居群间隔离程度较大。基于居群等位基因数目、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基因频率特点,认为海南11个自然居群中和庆和椰林B居群应是优先保护对象。
王一平魏兴华袁筱萍余汉勇徐群汤圣祥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微卫星标记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