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X线
  • 4篇乳腺
  • 4篇肿瘤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多层CT
  • 2篇胸膜
  • 2篇胸膜间
  • 2篇胸膜间皮瘤
  • 2篇胸膜肿瘤
  • 2篇乳腺癌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肿块
  • 2篇腺癌
  • 2篇间皮
  • 2篇间皮瘤
  • 2篇NMR
  • 2篇CT
  • 2篇MRI

机构

  • 1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陈培青
  • 6篇张伟
  • 6篇郭启勇
  • 4篇苏惠群
  • 4篇岳勇
  • 3篇陈炽贤
  • 3篇陈丽英
  • 3篇叶滨滨
  • 2篇王秋实
  • 2篇张佳
  • 2篇高玉颖
  • 2篇张军
  • 1篇潘恩源
  • 1篇李云
  • 1篇董文翰
  • 1篇靳家文
  • 1篇杨丽梅
  • 1篇张可仞
  • 1篇刘鑫
  • 1篇王凯

传媒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 2篇199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贫血及白血病骨髓的脂肪抑制(STIR)MRI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本文试就STIR法对小儿贫血及白血病的骨髓改变的MRI诊断价值加以讨论。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例包括经骨穿检查的贫血患儿12例(缺铁性贫血3例,巨细胞贫血2例,再障贫血7例);白血病12例。同年龄对照组20例。扫描方法:STIR序列,TR=1500msec,TI=100msec,TE=30msec;部位:腰骶部及胸腰段椎体的矢状位。结果:正常组在STIR序列中骨髓信号为边缘高信号,中心低信号,中心低信号区随年龄的增加扩大和明显,是脂肪髓化的部位,边缘的高信号区为造血细胞存在部位。缺铁性贫血的3例和巨细胞贫血的2例均可见骨髓边缘的高信号区明显扩大,但仍保持正常的分布状态;再障贫血的7例出现骨髓边缘的高信号区消失,但1例骨髓低信号中可见星点状高信号,为残存的造血组织。12例白血病病例中10例可见骨髓信号明显升高且信号混杂,中心区亦可见高信号,失去了正常的分布;另2例化疗后的病例,骨髓信号虽高而不均,但中心部的低信号已见。
叶滨滨陈丽英陈培青董文翰杨丽梅
关键词:贫血白血病MRI骨髓脂肪抑制
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内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0
2004年
目的 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肺内肿块性质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4例肺内肿块患者(恶性 2 1例 ,良性 8例 ,炎性 5例 )行多层CT同层动态扫描 (欧乃派克 3 5 0mgI/ml、总量 5 0ml、速率 5ml/s ,延迟 11s扫描 ,扫描速度 4层 /0 .5s、周期 1.5s、共扫 3 0s)。利用FUNCTIONALCT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获得主动脉和肿块的时间 密度曲线、肿块血流灌注参数值 ,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肺内恶性和炎性肿块的时间 密度曲线有明显的上升支 ,达峰值后走行平缓 (恶性 16例 /2 1例 ,76.2 % ;炎性 4例 /5例 ,80 .0 % ) ;良性肿块曲线走行平坦 ,无明显上升 ( 8例 /8例 ,10 0 .0 % )。恶性肿块的灌注值、峰值高、峰值高比值和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大于良性肿块 (P <0 .0 1) ,此四个参数间呈两两正相关 ;灌注值与到达峰值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为肺内肿块的诊断提供定量的功能信息 。
王秋实郭启勇苏惠群张伟陈培青岳勇
关键词:X线计算机肺肿块灌注研究
IVP后CT扫描诊断先天性输尿管畸形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IVP/CT诊断先天性输尿管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IVP提示重度肾盂积水,或60min后肾收集系统(CS)不显影,显影极谈;或已显影的CS及输尿管变形、移位者立即行CT扫描,计47例。结果:UPJ/UVJ梗阻(31例)。CS囊状扩张(22例):肾盂内均为水样密度,肾盏内呈水样密度(6例)或形成液体界面(16例);肾实质为环形或弧形高密度影(22例)。9例UPJ梗阻CS充盈造影剂。5例UVJ梗阻均伴有输尿管扩张可资鉴别。肾实质部分较充满尿液的CS小的多,此为慢性尿路梗阻导致肾盂积水的特征。完全性输尿管重复畸形(16例)。上(半)肾CS:形成液体界面(EUC9例)、充盈造影剂(EVEO6例)或为多囊状扩张(EVEO1例)。上(半)肾输尿管均全程扩张(>2.0cm),其末端于膀胱内形成压迹样充盈缺损(EUC9例)或于膀胱外异位开口(7例)。结论:诊断先天性输尿管畸形,显示其形态学特征,IVP/CT是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苏惠群岳勇陈培青叶滨滨
关键词:肾盂积水输尿管畸形CT
气管原发良性肿瘤:CT/MRI评价
1995年
气管原发良性肿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气管原发良性肿瘤(平滑肌瘤2例,乳头瘤、息肉和软骨瘤各1例),其中3例行CT扫描,2例行MRI检查。CT/MRI均显示肿瘤起自气管壁,向腔内突出的肿块边界清楚。4例肿瘤阻塞气管腔超过75%以上。2例肿瘤与气管壁有广基底相连,3例基底较窄,其中1例肿瘤穿过气管壁向腔外生长。本文描述了气管原发良性肿瘤的CT/MRI特点,讨论了气管原发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我们认为,CT/MRI在气管肿瘤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杭俊德陈培青陈炽贤
关键词:气管肿瘤病理学CTMRI
多层CT重建技术对乳腺癌的显示及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通过多层CT对乳腺癌的显示及在诊断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探讨多层CT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证实乳腺癌22例,重点分析多层CT扫描及重建对肿块本身及淋巴结显示情况。结果22例乳腺癌中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肿块19例,10例显示肿块周围水肿环,肿块邻近皮肤水肿8例,乳头内陷、导管增粗6例,8例肿块胸肌相连。腋下恶性淋巴结显示12例,6例同时显示胸小肌后淋巴结,2例显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结论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乳腺癌性肿块内部结构、周围组织之间关系显示更为直接。对周围淋巴结尤其腋下淋巴结和胸肌后淋巴结的显示较为理想;可为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信息。是一项简单、易行、准确的检查方法。
张伟郭启勇陈培青张佳王晓霞
关键词:乳腺癌多层CT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2 0例 (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 15例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 5例 )。以管腔直径减少≥5 0 %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 ,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 ,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4.4%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可以进一步评价。MSCTCA检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为 75 % ( 6/ 8) ,特异度为 94.9% ( 13 1/ 13 8)。对于支架节段 ,MSCTCA可准确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情况 ,可排除支架闭塞及高度狭窄。结论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 ,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 ,有潜力成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侯阳郭启勇陈培青岳勇王凯王国庆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及X线表现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X线乳腺摄影和超声表现,为这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疾病提供诊断线索。方法: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全部经过超声检查,10例经过乳腺X线摄影检查,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像特点。结果:11例超声结果显示较周围正常腺体不同的大片不均匀低回声,其中6例病变内出现1~3cm管状更低回声区。9例X线摄影显示异常,其中限局性不对称密度6例,2例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肿块,另1例弥漫肿胀,几乎累及整个乳房。两种方法显示6例腋下淋巴结增大,均为炎性增生。结论:在乳腺X线摄影中表现为局限性不对称密度、超声中不均匀低回声区域内出现管状结构更低回声,在除外恶性条件下,提示有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可能,最后的诊断主要依靠手术后病理结果。
张伟高玉颖刘鑫张军陈培青郭启勇
关键词:乳腺炎超声检查放射摄影术
多层CT重建技术对乳腺肿块的显示及诊断价值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通过多层CT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显示及在诊断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评价 ,探讨多层CT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病理证实乳腺肿块性病变 3 2例 ,重点分析多层CT扫描及重建对肿块本身、淋巴结显示情况。结果  3 2例乳腺肿块中 ,2 2例乳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肿块 19例 ,10例显示肿块周围水肿环 ,肿块邻近皮肤水肿 8例 ,乳头内陷、导管增粗 6例 ,8例肿块胸肌相连。腋下恶性淋巴结显示 12例 ,6例同时显示胸小肌后淋巴结 ,2例显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结论 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乳腺肿块内部结构、周围组织之间关系显示更为直接。对周围淋巴结尤其腋下淋巴结和胸肌后淋巴结的显示较为理想 ;可为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信息。是一项简单、易行、准确的检查方法。
张伟郭启勇陈培青张佳陈丽英
关键词:乳腺肿块多层CT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MRI评价被引量:7
1995年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胸膜原发肿瘤。本文描述了1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人均表现为胸膜增厚、结节或肿块病变包绕患侧肺组织。肿瘤在T1WI图像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在T2WI图像上,则信号强度稍有增高。病变常侵犯纵隔(10例)、隔肌(3例)、延伸入叶间裂(2例);MRI显示纵隔淋巴腺转移3例。我们认为,当MRI发现以胸膜为基底的不规则性胸膜结节或肿块,累及一侧大部分胸腔,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时,可以考虑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最后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证实。
杭俊德陈培青陈丽英陈炽贤
关键词:胸膜肿瘤间皮瘤NMR成像
乳腺癌动态CT诊断价值及其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目的: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乳腺病变的CT表现及强化特性,探讨动态增强CT对乳腺病变诊断的潜在价值。初步探讨乳腺癌的CT表现特征与病理分级以及分子生物的相关性,分析在体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意义...
张伟郭启勇张军高玉颖陈培青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