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芳芳

作品数:38 被引量:511H指数:10
供职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绍兴市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缺血
  • 11篇眩晕
  • 11篇依达拉奉
  • 11篇位置性
  • 11篇位置性眩晕
  • 11篇脑缺血
  • 10篇阵发
  • 10篇阵发性
  • 10篇良性阵发性位...
  • 9篇补阳还五
  • 9篇补阳还五汤
  • 8篇细胞
  • 7篇再灌注
  • 7篇缺血再灌注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脑缺血再灌注
  • 7篇梗死
  • 7篇灌注
  • 6篇复位

机构

  • 36篇绍兴市人民医...
  • 5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钟芳芳
  • 32篇吴承龙
  • 21篇章燕幸
  • 12篇王赵伟
  • 12篇肖桂荣
  • 11篇孙新芳
  • 5篇王黎萍
  • 5篇宋水江
  • 2篇缪小燕
  • 2篇朱仁洋
  • 2篇谢建平
  • 1篇魏博
  • 1篇邵静松
  • 1篇郑浏璞
  • 1篇孙雪东
  • 1篇桂小红
  • 1篇池菊芳
  • 1篇李晓莉
  • 1篇毛樱
  • 1篇郑荣远

传媒

  • 7篇中华全科医学
  • 3篇中华老年医学...
  • 3篇浙江医学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国现代应用...
  • 2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心电与循环
  • 1篇2012年浙...
  • 1篇2015年浙...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BCD和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比较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比较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L)和ABCD2+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2L)4种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价值。方法分别用4种评分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35例老年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评分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y。检验比较各组间脑梗死发病率的差异。结果预测TIA后2d卒中风险时,ABCD、ABCD2、ABCDL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5%CI:0.59~0.76)、0.71(95%CJ:0.62~0.80)、0.73(95%Cj:0.65~0.82)、0.77(95%CI:0.69~0.84);预测TIA后7d脑梗死风险时,4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Cf:0.66~0.81)、0.77(95%CI:0.70~0.84)、0.80(95oACI:0.74~0.87)、0.83(95%Cj:0.76~O.89)。进一步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O~2分)28例、中危组(3~5分)143例和高危组(6~8分)45例,各组患者2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9.1%(13例)和32.8%(21例),7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11.9%(17例)和56.3%(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15、58.87,均P〈0.05)。结论在预测老年患者TIA早期预后时,ABCD2评分优于ABCD评分,结合LDL可增加ABCD2评分的预测准确性。
钟芳芳宋水江王黎萍吴承龙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脂蛋白类LDL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9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31例,按病情是否进展分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FIB)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反复TIA发作、发热、斑块和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FIB水平方面明显高于非进展组,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发热、LDL、FIB升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复发作的TIA和发热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高血压、糖尿病、发热、LDL、FIB升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应及时合理处理。
钟芳芳孙雪东章燕幸吴承龙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小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改良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依达拉奉组和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组。术后1,3,7 d观察治疗后各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7 d,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大小,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P<0.05),且联合用药组以上指标均显著好于单用药组。结论补阳还五汤与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协同神经保护作用,比单药使用更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
钟芳芳吴承龙孙新芳章燕幸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脑缺血再灌注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改良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90只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BYHWD)组(按10 ml/kg灌服给药)、依达拉奉(ED)组(按3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BYHWD+ED)组(BYHWD按10 ml/kg灌服给药+ED按3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1次/d,连续用药7 d。术后1、3、7 d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7 d,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皮质bcl-2、bax、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数。各组数据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随时间延长有减少;同一时间点,模型组评分最高,联合用药组评分最低(P<0.01)。术后7 d各组比较:BYHWD+ED组的脑梗死体积比最小(P<0.01);各用药组均能降低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数(P<0.05);bcl-2表达阳性细胞数升高,bax、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数降低,BYHWD+ED组这一变化趋势最明显(P<0.05)。结论两药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协同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少细胞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蛋白的表达有关。
钟芳芳吴承龙孙新芳王赵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脑缺血再灌注凋亡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的分析被引量:52
2014年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现况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8日—4月30日,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绍兴地区6个社区的≥40岁的常住人口进行筛查,城乡比例为2∶3,共筛查12 237名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彩超检查。使用率和百分比对筛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1646人,检出率为13.45%。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卒中各项相关危险因素的排序依次为高血压、少运动、高血脂、年龄≥60岁、肥胖、饮酒、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既往脑卒中史和房颤或瓣膜心脏病;脑卒中各项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有不同。高危人群中房颤患者的抗凝比例极低。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44.7%,有斑块者40.1%、其中软斑不稳定斑块高达15.9%,颈动脉狭窄比例为3%。结论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各项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对脑卒中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吴承龙钟芳芳章燕幸缪小燕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 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改良Epley法、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进行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的对比研究。方法168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四组,改良Epley组45例,改良Semont组43例,Brandt-Daroff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不使用复位法。比较四组治疗1周和1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6个月时的复发率,并对四组达到治愈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改良Epley法治疗1周时疗效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5、23.23及44.00,P值均〈0.01),1个月疗效优于Brandt-Daroff法(X^2=8.42,P〈0.05)。改良Semont法1周疗效优于对照组(X^2=14.49,P〈0.01),1个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Brandt-Daroff法疗效较差,1周和1个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35及0.18,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四组的治愈时间,经Log-rank检验分析,改良Epley组治愈时间短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850、25.779及35.085,P值均〈0.01)。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三个物理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四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76,P=0.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治疗前病程长短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复位方法、性别、患侧、病因和发病次数等与复发无关。结论改良Epley法在快速缓解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方面优于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可作为反复发作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但该方法并不能降低复发率。
章燕幸吴承龙肖桂荣钟芳芳
关键词:眩晕物理治疗技术半规管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报告
2009年
钟芳芳吴承龙王黎萍孙新芳
关键词: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MRI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及各种类型对管石复位术的反应。方法对563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合并症及管石复位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3例患者,男196例(34.8%),女367...
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肖桂荣
文献传递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 评估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住院的7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用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0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均予抗血小板、他汀降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联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分析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并观察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且联用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联用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1)。治疗后联用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联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6%,对照组为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黏稠度与神经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钟芳芳吴承龙桂小红娄一萍王赵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神经功能评分
DHI量表在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表评估管石复位术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方法前瞻性研究134例成功复位的老年BPPV患者。所有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
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