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家

作品数:31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吸虫
  • 5篇尾蚴
  • 5篇尾蚴性皮炎
  • 5篇毛毕属吸虫
  • 4篇疫源
  • 4篇疫源地
  • 4篇自然疫源
  • 4篇自然疫源地
  • 4篇毛毕吸虫
  • 4篇华支睾吸虫
  • 3篇宿主
  • 3篇纤维化
  • 3篇小鼠
  • 2篇疫源地调查
  • 2篇中间宿主
  • 2篇蠕形螨
  • 2篇实验大鼠
  • 2篇自然疫源地调...
  • 2篇淮河流域
  • 2篇寄生虫

机构

  • 2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1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苏州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作者

  • 31篇郭家
  • 10篇王克霞
  • 9篇张浩
  • 9篇李朝品
  • 5篇张英博
  • 5篇郭俊杰
  • 4篇孙艳
  • 4篇孙艳宏
  • 4篇刘继鑫
  • 3篇姚淑娟
  • 2篇张春晶
  • 2篇刘伯阳
  • 2篇张威
  • 2篇周丽
  • 2篇刘秀财
  • 2篇牛英才
  • 2篇张晓杰
  • 2篇朱燃
  • 2篇杜凤霞
  • 2篇费洪新

传媒

  • 7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医学研究通讯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热带病与寄生...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通天草提取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和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通天草提取物(AEWH)对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LF)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秋水仙碱0.001 g/kg),AEWH高、中、低剂量组(AEWH 3、1.5、0.75 g/kg)。采用40%CCl_4(1 ml/kg)腹腔注射诱导LF大鼠模型。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肝组织镜下形态结构并计算肝脏脏器指数。酶联免疫法检测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EWH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HA、LN、PCⅢ、CⅣ、ALT和AST明显降低(P<0.05),TP和ALB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脏病理纤维化明显减轻,肝脏脏器指数明显降低(P<0.05),肝TGF-β1和TNF-α明显降低(P<0.05)。结论 AEWH可减轻CCl4诱导LF大鼠肝脏损伤,降低LF程度。AEWH治疗LF的机制与抑制大鼠肝脏TGF-β1和TNF-α表达有关。
李林孙超郭家张晓杰
关键词:肝纤维化肿瘤坏死因子-Α
华支睾吸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从嫩江流经齐齐哈尔的水域捕捞野生淡水鱼,采用人工胃蛋白酶消化法获取淡水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感染昆明小鼠50只(35~40个/鼠),同时设对照组(10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第5、10、15、20、25和30天处死小鼠,每次8~9只,解剖后分离虫体,固定染色后镜下观察。同时收集小鼠粪便,漂浮集卵法收集虫卵。结果发现,感染组小鼠感染成功率为96%(48/50),感染后第5、10、15、20、25和30天的虫体回收率分别为42.1%、52.6%、63.2%、62.2%、63.3%和63.2%,感染后第20天粪便中开始发现虫卵。镜下观察发现,感染后第15天的虫体子宫内可观察到虫卵,第20天的虫体可观察到睾丸分支明显。
刘继鑫孙艳宏郭家姚淑娟孙艳张浩张春晶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小鼠发育
甘草酸二铵对肝纤维化实验大鼠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TGF-β1、Smad3和Smad7与肝纤维化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甘草酸二铵对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法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甘草酸二铵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Smad3和Smad7 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相比,TGF-β1和Smad3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Smad7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给药各组与模型组相比,TGF-β1和Smad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Smad7蛋白的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发展,给予甘草酸二铵干预后,可有效抑制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进而对肝纤维化起到保护作用,为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张英博孟凡谋张英慧郭家徐天娇周丽牛英才
关键词:肝纤维化甘草酸二铵TGF-Β/SMAD信号通路
齐齐哈尔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于2018年8-11月采集市售淡水鱼、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样品。鱼类标本采用直接压片镜检法查囊蚴,其他标本解剖镜检,检获的囊蚴进行形态学鉴定。共检查淡水鱼7种450尾,囊蚴总感染率为32.4%(146/450);发现5种不同类型的吸虫囊蚴,其中4种经初步鉴定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横川后殖吸虫囊蚴、台湾次睾吸虫囊蚴。7种鱼类囊蚴感染率依次为拉氏秽(75.3%)、鲫鱼(42.2%)、葛氏鲈塘鳢(24.5%)、麦穗鱼(23.6%)、鲤鱼(4.7%)、白条(4.4%)、黄颡(0)。中华圆田螺、河蚌的吸虫感染率分别为8.3%(7/84)、15.0%(3/20)。黑斑侧褶蛙的吸虫感染率为42.9%(6/14),在其肠道内发现短肠重盘吸虫和一种线虫。牛蛙、日本沼虾、螃蟹、口虾蛄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提示本地区市售水产品中有多种寄生虫感染,居民应注意饮食安全。
盛泽虎张硕姚金彪张帆李官蓓郭家张浩
关键词:水产品
禽类血吸虫研究
2007年
郭家李朝品王克霞
关键词:禽类尾蚴性皮炎肠系膜静脉毛毕属吸虫肝门静脉
食用生牛肉致牛带绦虫病1例报告
2002年
郭家张浩郭俊杰
关键词:发病机制牛带绦虫病
淮河水系淮南段医学贝类调查及耳萝卜螺生态的研究
2007年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淮南段常见的医学贝类,并且明确耳萝卜螺的生态习性,以期为尾蚴性皮炎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在淮河水系淮南段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饲养对耳萝卜螺的生境、食性、生长繁殖、季节消长、孳生密度、扩散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淮河水系淮南段医学贝类共有8种,隶属于腹足纲4科7属。耳萝卜螺3月上旬开始出土活动,3~10月为其繁殖、生长活动期,11月初开始越冬。结论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分布广泛,是毛毕属吸虫在该水域流行的主要中间宿主。
郭家李朝品王克霞
关键词:毛毕吸虫生态
淮南地区毛毕属吸虫尾蚴性皮炎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调查淮河流域淮南段是否有毛毕吸虫尾蚴性皮炎的流行。方法 对淮南地区沿岸居民作现场调查和体检,了解尾蚴性皮炎的出现情况;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用于感染实验室饲养的雏鸭,23d后解剖取成虫;将购自当地居民养殖的家鸭于实验室做病原学研究:用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水洗沉淀法收集虫卵,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所获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最后解剖家鸭收集成虫。结果 淮南地区从事农、渔业生产的居民,在接触疫水后出现皮炎,人群皮炎出现率为79.37%;自现场采集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阳性率为1.09%;自购买家鸭的粪便内可查到虫卵,孵出的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得与前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家鸭,均可获得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蚴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各个生活期。结论 淮河流域淮南段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郭家李朝品王克霞
关键词:毛毕属吸虫尾蚴性皮炎淮河流域
淮南地区毛毕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
2006年
目的查清淮南地区是否存在毛毕吸虫,明确其流行的生态特征。调查人群尾蚴性皮炎的感染情况。方法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家鸭和野鸭粪便中的虫卵,用水洗沉淀法收集阳性鸭粪便中的虫卵;用直接压片法检查耳萝卜螺体内的尾蚴;用螺体内逸出的尾蚴感染雏鸭,23天后查虫卵;解剖阳性家鸭、野鸭、人工感染的雏鸭收集成虫,鉴定虫种。结果家鸭毛毕吸虫卵阳性率为35.20%;野鸭毛毕吸虫卵阳性率为56.25%;耳萝卜螺体内毛毕吸虫尾蚴阳性率为1.03%;人工感染的雏鸭23天后可查到毛毕吸虫卵;解剖家鸭、野鸭、人工感染雏鸭可查到成虫,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成虫;人群中有尾蚴性皮炎的流行,感染率为71.74%。结论淮南地区存在毛毕吸虫自然疫源地,其生活史可在耳萝卜螺、家鸭或野鸭体内完成,人群接触疫水可引起尾蚴性皮炎。
郭家李朝品王克霞
关键词:毛毕属吸虫自然疫源地尾蚴性皮炎
毛毕吸虫毛蚴分离方法的研究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分离方法对毛毕吸虫毛蚴的收集率。方法自然沉淀法浓集处理鸭粪。然后采用吸管直接捕吸法、尼龙绢袋过滤法、玻璃毛细管收集法和三角烧瓶顶管法收集毛蚴,每种方法分离鸭粪10份。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均可收集到毛蚴,其中尼龙绢袋过滤法共捕获毛蚴6192只,但所获毛蚴约50%运动不活跃。玻璃毛细管收集法和三角烧瓶顶管法两法所获毛蚴均活力强,但两法所获毛蚴数量不同,前者共获得毛蚴3105只,后者共获得毛蚴5336只。结论毛毕吸虫分类学研究似可采用尼龙绢袋过滤法,三角烧瓶顶管法优于玻璃毛细管收集法,操作简便、快捷,实用性更强。
王克霞郭家李朝品
关键词:毛毕吸虫毛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