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明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直肠
  • 2篇直肠肿瘤
  • 2篇肿瘤
  • 2篇小鼠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肿瘤
  • 2篇肠肿瘤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糖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脂多糖
  • 1篇脂多糖诱导
  • 1篇致癌
  • 1篇致癌剂
  • 1篇受体
  • 1篇双气囊
  • 1篇双气囊小肠镜

机构

  • 5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5篇郑海明
  • 5篇郑萍
  • 2篇赵航
  • 1篇肖军华
  • 1篇卢战军
  • 1篇陶凯忠

传媒

  • 2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葡聚糖硫酸钠和偶氮氧甲烷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小鼠模型。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偶氮氧甲烷(AOM)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AOM+DSS组,AoM一次性腹腔注射,DSS喂养1周+普通水2周,如此3个循环共9周。每周称量体重,记录精神状态、大便性状、体毛亮泽及死亡时间,9周末取血用ELISA法检测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炎症及病理类型。结果①小鼠饮用DSS后可出现腹泻、血便、体重下降、精神不振、体毛凌乱等,后期可见肛口肿物脱出。AOM+Dss组第4、7、8、9周末体重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俨〈0.05);②DSS两组血浆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HE染色,DSS两组可见炎细胞浸润和(或)淋巴滤泡形成。AOM+DSS组存活小鼠全部成瘤,肿瘤多位于远段结肠,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和(或)原位癌,另3组未见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结论低剂量AOM一次性腹腔注射联合DSS三循环喂养可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该方法时间较短,成瘤率高,病理类型稳定。
郑海明赵航郑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肿瘤葡聚糖硫酸钠BALB/C小鼠
炎症性肠病化学致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具有癌变倾向特点的疾病,临床研究中存在诸多限制,应用动物模型是较理想的研究途径。在肠炎基础上化学方法诱癌,操作简便、周期短、模拟度高,可阐明癌变的某些重要分子机制,也是研究肠癌形成过程中炎症作用的重要方法,为进一步药物试验创造条件。该方法国外已较成熟,值得推广使用。
郑海明赵航郑萍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动物模型化学致癌剂
5-氨基水杨酸在结肠炎癌变模型小鼠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应用5-氨基水杨酸(5-AsA)干预偶氮氧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癌变的模型,观察结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方法36只BALB/c小鼠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均于实验前1d予AOM10mg/kg腹腔注射,继以自由饮用4%DSS1周,再普通饮水2周,饮用DSS及普通饮水共重复3个循环。干预组于实验前3d予5-ASA150mg/kg饲喂至实验结束。对照组于实验前1d予0.9%NaCl溶液腹腔注射,普通饮水9周。监测小鼠疾病症状,评价实验1周末及9周末结肠组织学病理变化,检测9周末结肠PPAR-γ、β-catenin蛋白及结肠PPAR-γmRNA表达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干预组饮用DSS1周后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D为1.81±0.59,9周末平均肿瘤数为4.11±1.05,均较模型组(DAI为2.47±0.53,肿瘤数为9.71±2.29)明显降低(t=2.88和6.55,P均〈0.01)。干预组结肠PPAR-γ蛋白(2.11±1.36)及mRNA(1.45±0.10)平均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分别为0.43±0.53,0.5γ±0.08)明显增加(t=3.07和18.99,P均〈0.01)。各组间β—caten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ASA有效减轻AOM和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癌变模型的炎性反应及肿瘤负荷,同时促进PPAR-γ在结肠中的表达,而对结肠中B—catenin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窦晓坛郑海明郑萍
关键词:5-氨基水杨酸PPARGAMMAΒ-CATENIN
NF-κB参与脂多糖诱导的潘氏细胞脱颗粒
2010年
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潘氏细胞脱颗粒的动物模型,研究NF-κB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脱颗粒过程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KM小鼠18只,均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组。各组小肠插管,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LPS组和PDTC组灌注LPS(100gg/ml,1.5mt/h),PDTC组术前1h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PDTC。收集0—30min、30~60min、60~120min三个时间段灌注液,ELISA检测灌注液溶菌酶浓度并计算相对浓度。免疫组化观察肠黏膜NF-κB活性。结果①各时间段LPS组溶菌酶相对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伊〈0.05)。②PDTC组溶菌酶相对浓度低于LPS组,至60~1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F-κB在肠腺中上部上皮细胞、绒毛上皮细胞、黏膜固有层细胞的胞浆和(或)胞核呈强阳性染色,潘氏细胞胞浆、细胞核呈弱阳性染色。PDTC组染色明显减弱。结论LPS可诱导潘氏细胞脱颗粒,NF-κB可能参与这一过程,其机制可能涉及到间接途径,即LPS首先活化邻近细胞的NF-κB通路再间接引起潘氏细胞脱颗粒。
郑海明陶凯忠郑萍
关键词:潘氏细胞NF-ΚB脂多糖脱颗粒模式识别受体
行胶囊内镜检查67例患者临床结果分析
2012年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总结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镜室2009年7月-2011年4月67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结合其中32名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分析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总结胶囊内镜检查时的注意事项。结果:1例胶囊内镜操作失败,66例受检者检出率80.3%,诊断率为66.7%,发现病变中血管病变为主要诊断,占62.1%,其次为肠道占位(息肉、肿瘤)为14.6%,克罗恩病占10.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检查中安全,无创,诊断率较高,临床胶囊内镜检查时建议充分肠道准备,实时监控及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卢战军郑海明肖军华郑萍
关键词: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克罗恩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