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扬

作品数:43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单胞菌
  • 16篇气单胞菌
  • 10篇维氏气单胞菌
  • 8篇病理
  • 7篇病理学
  • 5篇罗非鱼
  • 5篇病原
  • 4篇溶血素
  • 4篇生物信息
  • 4篇生物信息学
  • 4篇组织病理
  • 4篇组织病理学
  • 4篇豚鼠气单胞菌
  • 4篇南方鲇
  • 4篇克隆
  • 4篇加州鲈
  • 4篇分离纯化
  • 4篇斑点叉尾鮰
  • 4篇胞外产物
  • 4篇病原分离

机构

  • 37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广元市农业局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43篇贺扬
  • 33篇汪开毓
  • 24篇陈德芳
  • 18篇王二龙
  • 15篇王均
  • 14篇刘韬
  • 8篇龙波
  • 7篇杨倩
  • 6篇耿毅
  • 4篇崔静雯
  • 4篇何洁
  • 4篇蒋洁
  • 3篇邓绿洲
  • 3篇华丽
  • 3篇赵敏
  • 3篇王兴丽
  • 2篇徐涤
  • 2篇张学成
  • 2篇黄小丽
  • 2篇黄凌远

传媒

  • 8篇水产学报
  • 4篇中国畜牧兽医...
  • 3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山西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2013年中...
  • 1篇中国南方渔业...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4篇2018
  • 5篇2017
  • 15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感染无乳链球菌尼罗罗非鱼脾脏的病理学研究
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其养殖产量占世界总养殖量一半以上。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危害罗非鱼养殖的重要细菌性病原。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是我国亟需控制和净化的水生动物三类疾病。目...
贺扬
关键词:罗非鱼脾脏无乳链球菌病理学
文献传递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品系间多态性分析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已经成为我国继海带和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栽培海藻,不仅是江蓠属的一个重要的产琼胶物种,而且还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因此,进行龙须菜的基础研究,对更好地开发其经济效益具...
贺扬
关键词:龙须菜微卫星标记生物信息学
文献传递
南方鲇豚鼠气单胞菌溶血素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研究
采用硫酸铵盐析提取豚鼠气单胞菌的溶血素,经DEAE-Sephadex A50凝胶层析法纯化,SDS-PAGE 电泳获得分子量为32.2KDa 的单一多肽溶血素,测定溶血价为25.通过注射感染方式,将倍比稀释的豚鼠气单胞菌...
汪开毓贺扬陈德芳阳涛耿毅刘天强赵敏
关键词:豚鼠气单胞菌溶血素分离纯化致病特性
文献传递
海豚链球菌重组C5a肽酶对斑点叉尾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2015年
采用饱和硫酸铵法对斑点叉尾IgM进行粗提,用亲硫树脂对IgM进行纯化,将纯化的IgM免疫家兔,并用ELISA检测兔抗斑点叉尾IgM抗体效价;制备重组C5a肽酶(pSCPI),分别用1、2和3μg/g的抗原免疫斑点叉尾,以PBS作为对照;测定了第21、28、35、42和49天斑点叉尾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并于免疫后第4周用海豚链球菌DGX07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通过亲硫树脂亲和层析后得到了较纯的IgM重链和轻链,分别约70ku和27ku,浓度达到6.4mg/mL,免疫家兔后的兔抗斑点叉尾IgM抗体效价达1∶51200;重组蛋白pSCPI免疫斑点叉尾后第3周抗体水平开始增加,第4周达到峰值,第5周后开始下降,且3μg/g浓度组第4周抗体水平最高,但与2μg/g浓度组第4周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攻毒实验显示,3个组14d平均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7.5%、45%和47.5%,平均相对保护率分别为40.63%、43.75%和40.63%,且死亡鱼体内分离到唯一海豚链球菌。以上结果表明重组pSCPI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能够作为海豚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候选之一。
郑宗林汪开毓肖孟玮王均李岚敏贺扬陈德芳黄凌远
关键词:海豚链球菌斑点叉尾鮰IGM免疫保护率
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的脑膜炎模型被引量:6
2015年
针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致病机制,本实验建立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尼罗罗非鱼致脑膜炎的模型,并制定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对其进行了研究。将43尾健康尼罗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和3个实验组(n=33)。3个实验组根据不同感染剂量分为1.0×10^6cfu组(n=11)、1.0×10^7cfu组(n=11)和1.0×10^8cfu组(n=11)。实验组分别将1.0×10^6、1.0×10^7和1.0×10^8cfu的无乳链球菌菌液腹腔注射尼罗罗非鱼复制脑膜炎模型。对感染尼罗罗非鱼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脑组织(端脑、中脑、小脑、延脑)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细菌学检测,按照拟定的评分系统评价各组脑膜炎的造模效果,确定最佳造模方案。各实验攻毒组尼罗罗非鱼感染后2 d均出现不同程度死亡,未见明显神经症状。感染3d后鱼体开始出现异常活动的神经症状及突眼、角膜混浊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软膜上有大量炎性渗出和染成蓝紫色微细颗粒的细菌团块,脑膜充血、水肿、疏松、增厚,有大量的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部基质疏松水肿,呈海绵状;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等软脑膜炎、脑膜脑炎症状。比较各组得分发现,1.0×10^7cfu组的无乳链球菌攻毒尼罗罗非鱼造模效果最好:临床症状显著而组内尼罗罗非鱼差异性最小,组织病理学观察患病尼罗罗非鱼病情和缓适中、利于观察研究。综上,使用1.0×10^7cfu无乳链球菌腹腔攻毒尼罗罗非鱼可在第3天成功构建脑膜炎模型,造模率为100%。
崔静雯汪开毓贺扬陈德芳黄小丽王均龙波张丽杰蒋洁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脑膜炎
加州鲈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被引量:29
2016年
对引起四川省某水库网箱养殖的加州鲈发生以体表出血、皮肤溃疡、肝肾出血和肿大为典型症状的疾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患病加州鲈病变组织分离纯化得到1株病原菌(LB140811),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检验和回归试验,并通过16SrDNA和gyrB基因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毒力基因act和aerA的PCR扩增进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开展了病原菌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研究。根据该病原菌的表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和进化关系,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且回归试验证实该菌株LB140811为此次加州鲈发病的病原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该病原菌对加州鲈的多个组织器官都造成了明显的病理损伤,尤其是肝、肾、肌肉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8种抗菌药物中,该病原菌仅对阿奇霉素敏感,对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等14种药物耐药。
龙波王均贺扬赵敏王二龙崔静雯邓绿洲刘韬曾宇鲲汪开毓陈德芳
关键词:加州鲈维氏气单胞菌RDNAGYRB
罗非鱼sIgM截短重链恒定区蛋白多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罗非鱼sIgM截短重链恒定区蛋白氨基酸序列、编码基因、重组表达载体、重组表达载体的工程菌和罗非鱼sIgM截短重链恒定区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宿主细胞中高效表达了罗非鱼sIgM截...
汪开毓贺扬陈德芳杨倩耿毅王二龙
文献传递
龙须菜微卫星DNA标记筛查及系统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公共核苷酸数据库中筛查到8条含有微卫星DNA的序列,并根据筛查出的微卫星DNA序列设计合成了5对引物,此外还使用了细江蓠的4对已知微卫星DNA引物共9对引物在采集自青岛的26株野生龙须菜个体中进行扩增,结果筛选到2对引物可扩增出具有多态性的产物。然后利用5对龙须菜的微卫星引物对6个龙须菜品系和另外2个种外物种细基江蓠和菊花心江蓠进行系统学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不同样品之间Nei氏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青岛野生龙须菜QD与栽培品系981、石岛的龙须菜样品SD与龙须岛的龙须菜样品LD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而来自委内瑞拉的龙须菜样品LV与青岛野生龙须菜之间的差异远远高于种内水平的差异。
张学成贺扬徐涤
关键词:龙须菜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养殖乌鳢内脏结节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正>研究目的对引起四川眉山地区养殖乌鳢出现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腹腔充满腹水,以肝脏、脾脏、肾脏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并伴有肿大、出血为特征的内脏结节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材料方法从患内脏...
王二龙汪开毓陈德芳王均贺扬龙波刘韬
文献传递
一株虹鳟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7
2016年
为鉴定一起虹鳟突发疾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从自然发病虹鳟的内脏分离到一株致病菌WX153415,并对其进行了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试验和病理学观察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WX153415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理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特征相符,并且其16SrDNA基因、gyrB基因、毒力基因act、毒力基因aer和毒力基因aha序列与GenBank中A.vemnii的同源性均可达98%以上,在系统进化树中与A.veronii聚为一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LD50为1.5×10^6cfu/mL;病理学观察显示该分离株主要损伤虹鳟的鳃、肝和肾等重要器官组织,综合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致病性A.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4种抗菌药物中头孢哌酮、哌拉西林、氟苯尼考和头孢呋辛药物敏感。
王兴丽汪开毓陈德芳朱劼垚杨倩贺扬王二龙
关键词:维氏气单胞菌虹鳟病理学观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