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遐年

作品数:118 被引量:1,216H指数:2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8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1篇飞虱
  • 52篇褐飞虱
  • 34篇水稻
  • 23篇种群
  • 18篇害虫
  • 15篇白背飞虱
  • 14篇基因
  • 13篇迁飞
  • 12篇抗性
  • 11篇天敌
  • 10篇稻飞虱
  • 10篇捕食
  • 9篇抗虫
  • 7篇性状
  • 7篇烟蚜
  • 7篇数量性状
  • 7篇种群动态
  • 6篇节肢动物
  • 6篇抗虫性
  • 6篇抗褐飞虱

机构

  • 11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3篇安徽农业大学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安庆市农业科...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扬州大学
  • 3篇广东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合肥经济技术...
  • 3篇通州市植保站
  • 2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18篇程遐年
  • 21篇邹运鼎
  • 19篇张孝羲
  • 18篇万建民
  • 15篇翟保平
  • 14篇江玲
  • 12篇巫厚长
  • 11篇许晓风
  • 10篇马飞
  • 10篇刘裕强
  • 10篇翟虎渠
  • 9篇王荣富
  • 8篇罗跃进
  • 7篇郝树广
  • 6篇齐国君
  • 6篇杜建光
  • 5篇魏重生
  • 5篇张迎信
  • 5篇孙黛珍
  • 4篇王海扣

传媒

  • 15篇南京农业大学...
  • 15篇安徽农业大学...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1篇生态学报
  • 9篇昆虫学报
  • 7篇昆虫知识
  • 6篇中国水稻科学
  • 5篇作物学报
  • 5篇应用昆虫学报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农业研究
  • 1篇Journa...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5篇2003
  • 7篇2002
  • 12篇2001
  • 11篇2000
  • 9篇1999
  • 13篇1998
  • 7篇1997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蚜虫迁飞动态与辣椒病毒病流行的关系被引量:9
1991年
在江苏省泰县和南京城郊辣椒病毒病的优势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次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此外还鉴定了一种蚕豆萎蔫病毒(BBWV)。辣椒病毒病发病株率随迁入辣椒田内有翅蚜总量的增长而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蚜虫迁飞高峰后20天左右出现辣椒发病高峰。田间最有效的传毒介体为桃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它们的迁飞高峰都在5月中、下旬,此时正值辣椒感病阶段,对发病率和产量影响较大。5月中旬至6月中旬置放田间的辣椒苗发病率最高,说明此时迁入田间的有翅蚜传毒最为有效,此期间是阻断蚜虫传毒的关键时期。
罗华元濮祖芹程遐年陈应石严帼仪
关键词:蚜虫迁飞辣椒病毒病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被引量:19
1997年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1%和 398. 1%;排除试验使 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 8. 8%、20. 8%和 48. 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王荣富程遐年罗跃进邹运鼎
关键词:水稻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共栖互作效应
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8
2004年
利用群落参数分析了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药后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有一定的影响 ,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物种数的影响不明显 .5月2 3日施药后至 6月 13日施药区 (Ⅱ )和对照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均下降 ,下降程度施药区大于对照区 .6月 14日施药后施药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下降 ,对照区显著上升 .两次施药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个体数的影响不明显 .施药后一段时间内优势种烟蚜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 ,使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下降 ,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增加 .
巫厚长程遐年魏重生邹运鼎
关键词:吡虫啉节肢动物群落烟田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调节控制(综述)被引量:6
1996年
本文分析了不同种群稻飞虱翅型分化的基本特征,概述了内分泌系统、基因型及两者的互作对翅型分化的调控机理。
王荣富程遐年
关键词:稻飞虱翅型分化基因型
水稻Lemont/Teqing重组自交系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被引量:4
1999年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莱蒙特 ( Lem ont)、特青 ( Teqing) 及其杂交后代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 Stal) 抗性的遗传规律,通过苗期抗性的集团测定、独立测定、网室鉴定及褐飞虱的栖息量测定等方法,系统考察了160 个 Lem ont/ Teqing重组自交系 ( R I L) 群体 (第 11 代) 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结果如下: (1)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平均抗性指数和平均受害等级均呈连续分布, 显示了数量性状的特征, 表明该群体及其亲本对褐飞虱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 (2) 该群体中少数品系经受住了网室内较高虫口密度的攻击, 平均受害等级在3 左右, 显示了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 (3)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吸引能力也系一数量性状。
许晓风程遐年罗利军梅捍卫黎志康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褐飞虱抗性遗传
褐飞虱卵巢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与分级标准
芦芳齐国君程遐年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褐飞虱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抗褐飞虱主效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方法,属于分子遗传学领域。对水稻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与感虫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Sub>2</Sub>各单株的基因...
万建民江玲孙立宏刘裕强陈亮明刘世家刘喜王春明程遐年翟虎渠
文献传递
水稻蚜虫的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1996、1997两年大田系统调查和普查结果表明:水稻蚜虫主要虫态为无翅蚜,有翅蚜数量极少。为害高峰期为10月上旬到中旬,水稻处于乳熟期或腊熟期。药剂对比试验表明,9月20日以前用药,对田间天敌有一定杀伤作用,导致后期施药区蚜量高于不施药区。水稻蚜虫天敌有瓢虫类、蜘蛛类、步甲类、草蛉类等,瓢虫科混虫是蚜虫天敌的优势类群,其中稻红瓢虫在田间种群数量占很大的优势。
罗跃进田学志汪丽丁士银程遐年刘莹
关键词:水稻蚜虫天敌
蚊幼对狼蛛的营养作用研究被引量:16
1997年
研究蚊子幼虫(子孓)对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的营养、繁殖作用。结果表明狼蛛对蚊幼的捕食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喂以蚊幼和不喂蚊幼处理狼蛛的体重增长率和生殖有极显著差异。在相同蚊幼密度下,狼蛛初始体重越小,增长率越大,经计算狼蛛每增重1mg,需消耗10.58mg蚊幼,这基本符合生态系统营养级能量流动的1/10法则;狼蛛体重大小又对褐飞虱的捕食量有明显差异,体重大的个体瞬时发现率大于体重小的个体。由此表明早期稻田存在的大量蚊子幼虫为捕食性天敌繁殖提供了充裕的营养,使天敌得以建群和繁殖,这对后期稻飞虱的自然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吴进才徐建祥程遐年
关键词:幼虫狼蛛营养作用稻田生态系天敌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被引量:11
1997年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测数据和一些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表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果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
臧伟郝树广王海扣程遐年
关键词:褐飞虱种群动态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