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栋 作品数:128 被引量:471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供肝动脉变异的术中处理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探讨供肝动脉的变异类型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取快速切取法获取供肝528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Hiatt分型,存在肝动脉变异者,肝移植前先行肝动脉重建,方法是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端端吻合或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或将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或近端)与肝总动脉(或腹腔干吻合),肠系膜上动脉的另一端与受者的备选动脉吻合。供肝的动脉重建以及供肝血管与受者的吻合均在3.2~3.5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结果 528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正常者(HiattI型)436例(82.6%,436/528),肝动脉变异者92例(17.4%,92/528)。变异肝动脉中,Hiatt11型38例(7.2%,38/528),HiattIU型47例(8.9%,47/528),HiattIV型3例(0.5%,3/528),HiattV型2例(0.4%,2/528),HiattVl型2例(0.4%,2/528)。92例肝动脉变异者中,53例的异常动脉拥有共同起始之大干,能与受者的动脉直接进行吻合,故无需在植入前进行动脉重建;其余39例需在移植前对变异的动脉进行重建,其中18例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端端吻合,13例将变异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8例将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或近端)与肝总动脉(或腹腔干)吻合,另一端与受者的备选动脉吻合。结论 肝动脉的变异率较高,切取和修整供肝时应准确辨认,避免误伤;对于变异的肝动脉,必须确保其入肝血流的连续性完整,否则需进行植入前血管重建,重建方式应根据动脉变异的类型和解剖学特点来决定。 马毅 何晓顺 朱晓峰 王国栋 王东平 鞠卫强 巫林伟 胡安斌 邰强关键词:肝移植 肝动脉 血管成形术 脂肪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脂肪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半年预后的影响。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使用UW液体灌注的首次肝移植患者76例,其中脂肪供肝35例,按肝脂肪变性程度分3组(〈20%组,20%~40%组,≥40%组),无脂肪变性供肝41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术后当天、1、2、3、7d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ICU时间、迟发性无功能(DNF)发生率和3、6个月患者生存率等各项指标。并对35例脂肪变性供肝程度和术后肝功能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脂肪变性≥40%组的术后ALT、AST、TB、PT均高于脂肪变性20%~40%组,脂肪变性20%~40%组术后的AST,ALT,TB均高与脂肪变性〈20%,供肝脂肪变性〈20%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组术后DNF发生率和3、6个月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脂肪变性程度和术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脂肪变性程度增大,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相关性有显著意义。结论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作为供肝较为安全;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增加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应慎重使用;对脂肪变性≥40%供肝应更慎重或避免使用。 朱晓峰 廖海华 何晓顺 马毅 王东平 王国栋 胡安兵 鞠卫强 巫林伟 邰强关键词:肝移植 供体 脂肪肝 白介素6基因敲除小鼠肝脏移植后的肝脏再生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白介素6基因敲除(interleukin 6 knockout,IL-6 KO)小鼠原位肝移植后存活时间和肝脏再生的情况。方法建立正常小鼠(C57BL/6 wild type,C57BL/6 WT)和IL-6 KO小鼠的肝移植模型。38只小鼠分为3组:C57BL/6WT→C57BL/6 WT肝脏移植对照组(n=10),IL-6 KO→IL-6 KO肝脏移植组(n=14)和IL-6 KO→C57BL/6 WT肝脏移植组(n=14)。移植后观察小鼠肝移植物的存活情况。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肝脏的再生。结果实验各组肝移植物的冷缺血时间均〈1h。对照组小鼠肝移植后存活时间〉16d。IL-6 KO→IL-6 KO组的肝移植后移植物不能存活(2d)。IL-6 KO→C57BL/6 WT组的肝移植后移植物不能存活(1.6d)。实验各组间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09,P〈0.01)。对照组小鼠肝脏移植后组织学检查证实肝脏组织损伤较轻,无组织坏死等改变。肝脏移植术后48h BrdU摄取轻度增加。IL-6 KO小鼠肝移植后,组织学检查表现出片状坏死和肝细胞气球样变等改变。肝移植术后48h免疫组化发现有极少数BrdU摄取。结论IL-6 KO小鼠的肝移植后肝再生反应障碍,肝移植物不能存活。IL-6是肝脏再生反应中一个重要因子。 王国栋 马毅 陈规划 何晓顺关键词:肝移植 小鼠 白介素-6 基因敲除 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80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监测、诊断与处理。结果 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 5 .0 % (9/ 180 ) ,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 (HAT ) 5例 ,肝动脉狭窄 (HAS) 3例 ,腹腔动脉狭窄 1例。 8例动脉造影证实 ,1例尸检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 (CDI)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8.9%和 95 .9% ;术中超声(IOU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 0 % ,96.0 % ,66.7%和 10 0 %。 3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3例接受再血管化手术、2例分别接受再次肝移植和非手术治疗。 3例治愈 ,6例死亡。结论 CDI是监测动脉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IOUS有助于术中的早期诊断。HAS和HAT治疗应首选再血管化或再次肝移植 ;介入溶栓的疗效不佳 ;个别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 杨扬 陈规划 陆敏强 蔡常洁 何晓顺 朱晓峰 王国栋关键词:再血管化 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63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638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53例,发生率为8.3%(53/638)。53例患者分别根据出血的原因、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其中对31例考虑为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创面或肝周渗血而仅行非手术治疗,另22例为外科因素所致的术后活动性腹腔内出血,在应用止血药物、输血和积极扩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无效后则中转二次探查止血手术。53例腹腔内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1例治愈且无并发症发生。与腹腔内出血相关的病死率为22.6%(12/53)。结论OLT术后可能出现不同部位的腹腔内出血,死亡率较高;临床上须掌握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则应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以改善预后。 马毅 何晓顺 朱晓峰 王东平 王国栋 胡安斌 鞠卫强 巫林伟 邰强 郭志勇关键词:肝移植 手术后出血 剖腹术 胰腺和其他器官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 终末期肝或肾功能衰竭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者,行单独肝或肾移植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无糖尿病者,如行肝胰或胰肾联合移植则无论生存时间还是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因此同时进行肝胰或肝肾联合移植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探讨肝胰或胰... 朱晓峰 何晓顺 马毅 王东平 胡安斌 王国栋 鞠卫强 巫林伟 邰强关键词:胰腺 肾功能衰竭 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营养支持经验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应用三阶梯热量递减方案营养支持的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1173例次尸体肝移植中术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15例(1.2%),确诊后给予禁食、腹腔引流、抗感染、手术和营养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其中营养支持采用三阶梯热量递减方案。第一阶:禁食状态下使用全营养混合液提供患者每日所需热量。总热量为167~209kJ.kg-1.d-1,其中蛋白质为1.3~1.95g.kg-1.d-1,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55%,脂肪占总热量的30%~35%,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热量比约为2:1。第二阶:经口进食流质后直至恢复正常饮食。所给肠外营养的总热量减为125~146kJ.kg-1.d-1,蛋白质为1.0~1.2g.kg-1.d-1;碳水化合物、脂肪所占总热量的比例维持不变。第三阶: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继续给予口服肠内营养素(瑞素)500mL/d,持续5~7d。结果 8例康复出院,随访12~48个月,无胃肠道漏再发;感染较重的7例(46.6%)综合治疗后仍死亡。结论肝移植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的发生率低,但病死率高。三阶梯热量递减营养支持方案对治愈胃肠道漏有重要作用。 周健 鞠卫强 何晓顺 郭志勇 巫林伟 朱晓峰 王东平 马毅 胡安斌 王国栋 邰强 黄洁夫关键词:肝移植 营养支持 预后 成人间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介绍成人间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例42岁男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Ⅲ期患者行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治疗。其45岁姐姐为供者,CT 评估供者包含肝中静脉的扩大右半肝体积为728.4 cm^3(801 g),供肝/受者体重比为1.3%。供肝之肝右、中静脉整形后与受者整形后之肝右静脉行端-侧吻合;供受者门静脉、肝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肝胆管整形后与受者胆总管行端-端吻合。结果供、受者手术均成功。供者术后恢复顺利,受者术后8 h 恢复意识,14 d 后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首次下降至正常水平。术后16 d 曾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给予甲泼尼龙1000 mg 冲击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至今,供受者已健康生存8个月,均未出现胆管、肝动脉及静脉回流等并发症。结论扩大右半肝移植在技术上完全可行,能为成人患者提供足够重量的移植物,尤其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精确的影像学评估,熟练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技术是确保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何晓顺 朱晓峰 胡安斌 王东平 马毅 王国栋 鞠卫强 巫林伟 邰强 黄洁夫关键词:肝移植 活体供者 肝功能衰竭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防治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术前存在HBV感染、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316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使用拉米夫定组(单纯组,n=106)和联合使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拉米夫定组(联合组,n=210)。结果平均随访33.6个月,单纯组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为82.1%(87/106),HBV再感染率为17.0%(18/106),乙型肝炎复发率为11.3%(12/106),YMDD变异率为8.5%(9/106)。联合组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为91.0%(191/210),HBV再感率为6.2%(13/210),HBV复发率为3.8%(8/210),YMDD变异率为2.4%(5/210)。对于出现HBV再感染的患者则行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在应用HBIG和提高拉米夫定用量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或改用恩替卡韦等相应抗病毒药物,并采用加大HBIG用量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小剂量HBIG和拉米夫定联合应用预防原位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疗效确切;对于HBV再感染的患者则应分别采用提高HBIG剂量、加用阿德福韦或改用恩替卡韦等措施;对证实为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患者,需同时应用合理的护肝药物、免疫调节和抗肝纤维化等治疗以促进移植肝组织学改善,恢复肝功能正常。 马毅 邰强 何晓顺 王国栋 胡安斌关键词:肝移植 拉米夫定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防治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BS)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1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移植术后发生NABS的情况。结果共发生NABS18例(3.5%),其中肝门部胆管狭窄9例,肝内胆管多发狭窄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3例。18例病人采用给予反复的介入、内镜治疗、外科重建胆道及再次肝移植治疗。该组近期临床治愈率为55.6%(10/18),与NABS相关的再次肝移植率为38.9%(7/18),与NABS相关病死率为22.2%(4/18)。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NABS临床处理棘手,应注重预防。NABS的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胆管介入治疗在NABS的临床处理中仍占重要地位,对于介入治疗、外科手术重建胆道等措施均无法控制其进行性发展的重度NABS病人,应把握好时机行再次肝移植。 马毅 何晓顺 朱晓峰 王国栋 王东平 鞠卫强 巫林伟 胡安斌 邰强关键词:肝移植 胆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