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平

作品数:261 被引量:65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4篇期刊文章
  • 67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1篇医药卫生
  • 4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0篇肝移植
  • 79篇术后
  • 63篇器官
  • 62篇移植术
  • 53篇肝移植术
  • 51篇移植术后
  • 45篇肝移植术后
  • 35篇并发
  • 34篇手术
  • 29篇并发症
  • 27篇器官移植
  • 26篇腹部
  • 25篇上腹
  • 25篇上腹部
  • 25篇供肝
  • 23篇细胞
  • 20篇原位
  • 19篇原位肝移植
  • 19篇术后并发
  • 19篇器官簇

机构

  • 260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中山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广州医学院附...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三人...
  • 1篇中国医院协会

作者

  • 261篇王东平
  • 237篇何晓顺
  • 212篇鞠卫强
  • 190篇朱晓峰
  • 178篇巫林伟
  • 147篇马毅
  • 112篇邰强
  • 106篇黄洁夫
  • 98篇郭志勇
  • 93篇胡安斌
  • 81篇王国栋
  • 44篇韩明
  • 29篇钱世鹍
  • 21篇陈茂根
  • 21篇王小平
  • 19篇周健
  • 18篇林建伟
  • 17篇詹文华
  • 16篇赵强
  • 15篇胡红星

传媒

  • 38篇中华器官移植...
  • 19篇中华外科杂志
  • 14篇2014中国...
  • 1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2篇中华普通外科...
  • 9篇中国普通外科...
  • 7篇中华胃肠外科...
  • 7篇2013中国...
  • 6篇中华肝胆外科...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中国实用外科...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华移植杂志...
  • 5篇中华医学会外...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2012中国...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2006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8
  • 11篇2017
  • 16篇2016
  • 17篇2015
  • 15篇2014
  • 15篇2013
  • 18篇2012
  • 29篇2011
  • 23篇2010
  • 15篇2009
  • 17篇2008
  • 20篇2007
  • 27篇2006
  • 17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2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调控胆汁酸通路"FXR-TFEB-TRPML1"可改善心脏死亡供肝移植的预后
目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因受到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预后不佳。胆汁酸受体FXR在肝脏胆汁酸代谢及能量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但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未知。方法:我们前瞻性留取了42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复流后2...
赵强陈茂根郭志勇鞠卫强王东平何晓顺
供肝动脉变异的术中处理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探讨供肝动脉的变异类型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取快速切取法获取供肝528例,对肝动脉解剖进行Hiatt分型,存在肝动脉变异者,肝移植前先行肝动脉重建,方法是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端端吻合或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或将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或近端)与肝总动脉(或腹腔干吻合),肠系膜上动脉的另一端与受者的备选动脉吻合。供肝的动脉重建以及供肝血管与受者的吻合均在3.2~3.5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结果 528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正常者(HiattI型)436例(82.6%,436/528),肝动脉变异者92例(17.4%,92/528)。变异肝动脉中,Hiatt11型38例(7.2%,38/528),HiattIU型47例(8.9%,47/528),HiattIV型3例(0.5%,3/528),HiattV型2例(0.4%,2/528),HiattVl型2例(0.4%,2/528)。92例肝动脉变异者中,53例的异常动脉拥有共同起始之大干,能与受者的动脉直接进行吻合,故无需在植入前进行动脉重建;其余39例需在移植前对变异的动脉进行重建,其中18例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端端吻合,13例将变异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8例将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或近端)与肝总动脉(或腹腔干)吻合,另一端与受者的备选动脉吻合。结论 肝动脉的变异率较高,切取和修整供肝时应准确辨认,避免误伤;对于变异的肝动脉,必须确保其入肝血流的连续性完整,否则需进行植入前血管重建,重建方式应根据动脉变异的类型和解剖学特点来决定。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邰强
关键词:肝移植肝动脉血管成形术
常温机械灌注改善临床心脏死亡供肝功能的可行性及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MP)对临床弃肝的保存及修复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间家属同意捐献但不适宜做临床肝移植的3例心脏死亡供者(DCD)供肝进行NMP保存6 h。检测灌注过程中NMP保存液中血糖、乳酸、尿素氮、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浓度;记录胆汁生成量,并检测胆汁中TBIL、碳酸氢盐、γ-谷氨酰转移酶(GGT);观察灌注前后肝组织病理变化、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情况,结果 3例临床弃肝经NMP后发现ALT、AST、TBIL浓度在开始灌注后呈现上升趋势,随后维持相对稳定状态,ALB浓度在灌注过程中由6.00(4.00~8.00)g/L增加到23.33(17.00~27.00)g/L,血糖增加到12.07(10.60~13.90)mmol/L,呈现高糖状态。尿素氮也不断累积浓度达262.3(216.0~325.0)mg/L。肝组织ATP水平由灌注前的56.95(44.21~70.89)μmol/g增加至311.85(276.61~358.08)μmol/g。乳酸浓度则由开始的6.70(2.60~12.60)mmol/L,降至灌注末期的2.5(0.3~5.4)mmol/L。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胆汁的产生逐渐增多,灌注6 h胆汁产生量为8.87(7.30~10.30)ml,而且胆汁的颜色较深,呈黏稠状,伴随着胆汁中的TBIL浓度和碳酸氢盐浓度逐渐升高,而反映胆管损伤指标的γ-GGT浓度则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灌注6 hγ-GGT浓度减少为64.96(38.5~107.5)U/L。同时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浓度]以及炎症反应程度[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NMP实现了对DCD供肝移植前的评估,并且对供肝的选择、治疗干预以及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NMP不仅改善了器官质量和功能,也为扩大供肝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郭志勇吉斐张志衡唐云华黄陕州朱泽斌汪琳和鞠卫强王东平马毅胡安斌朱晓峰何晓顺
关键词:器官保存肝移植
脂肪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脂肪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半年预后的影响。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使用UW液体灌注的首次肝移植患者76例,其中脂肪供肝35例,按肝脂肪变性程度分3组(〈20%组,20%~40%组,≥40%组),无脂肪变性供肝41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术后当天、1、2、3、7d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ICU时间、迟发性无功能(DNF)发生率和3、6个月患者生存率等各项指标。并对35例脂肪变性供肝程度和术后肝功能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脂肪变性≥40%组的术后ALT、AST、TB、PT均高于脂肪变性20%~40%组,脂肪变性20%~40%组术后的AST,ALT,TB均高与脂肪变性〈20%,供肝脂肪变性〈20%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组术后DNF发生率和3、6个月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脂肪变性程度和术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脂肪变性程度增大,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相关性有显著意义。结论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作为供肝较为安全;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增加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应慎重使用;对脂肪变性≥40%供肝应更慎重或避免使用。
朱晓峰廖海华何晓顺马毅王东平王国栋胡安兵鞠卫强巫林伟邰强
关键词:肝移植供体脂肪肝
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供体行改良上腹部多器官移植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供体(DBCD)用于改良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使用DBCD捐献供体行改良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的供、受体临床资料,供体中男性5例,女性2例...
鞠卫强林建伟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巫林伟邰强郭志勇韩明黄洁夫
四种不同肝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4种不同肝移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对实施成人尸体全肝移植的135例患者分别采用4种不同术式:A组(22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B组(79例)采用改良背驮式,C组(18例)采用经典背驮式肝移植,D组(16例)采用改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行体外静脉转流,回顾性分析135例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各组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一过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C组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近期生存率及血管并发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于一些肿瘤患者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采用改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尤其是无肝期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何晓顺巫林伟鞠卫强邰强韩明王东平朱晓峰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方式预后
亲属活体单段供肝移植治疗婴儿胆汁性肝硬化一例
2009年
活体单段供肝移植的发展,扩展了新生儿和婴幼儿肝移植的供肝来源,但这一技术难度较大,全世界仅有少数移植中心开展。2006年9月16日,我中心为1例出生95d的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性肝硬化患儿实施了亲属活体S3肝段移植,现报道如下。
巫林伟何晓顺朱晓峰马毅王东平鞠卫强游燊郭志勇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治疗胆汁性肝硬化亲属活体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供肝移植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1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上腹部多器官病变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上腹部器官恶性肿瘤伴邻近器官转移患者,予以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上腹部多器官移植(A组);9例为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保留其胰腺和全消化道,行单纯肝脏切除后接受上腹部多器官移植(B组)。结果所有受者均于术后1~7d停用胰岛素,血糖水平较术前下降,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总量等在术后1周趋于正常水平;C肽在术后1~2周达到正常范围。A组5例受者最长存活326d,最终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B组9例受者中,除1例于术后1个月时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1例于术后12个月时死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外,其他受者均存活。B组存活受者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1例出现胰漏后继发肠瘘,均治愈,随访期间移植肝和胰腺的功能正常,未出现乙型肝炎和肿瘤的复发。结论终末期肝病伴有胰腺功能障碍患者更适合接受上腹部多器官移植,预后较好,采用保留受者胰腺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何晓顺鞠卫强林建伟王东平巫林伟邰强郭志勇韩明朱晓峰黄洁夫
关键词:腹部器官移植肝硬化糖尿病
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63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638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53例,发生率为8.3%(53/638)。53例患者分别根据出血的原因、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其中对31例考虑为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创面或肝周渗血而仅行非手术治疗,另22例为外科因素所致的术后活动性腹腔内出血,在应用止血药物、输血和积极扩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无效后则中转二次探查止血手术。53例腹腔内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1例治愈且无并发症发生。与腹腔内出血相关的病死率为22.6%(12/53)。结论OLT术后可能出现不同部位的腹腔内出血,死亡率较高;临床上须掌握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则应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以改善预后。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王国栋胡安斌鞠卫强巫林伟邰强郭志勇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出血剖腹术
以依维莫司为基础的钙调蛋白抑制剂减量方案在肾移植受体中的疗效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钙调蛋白抑制剂(CNIs)在肾移植受体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肾毒性作用仍不能忽视,对肾移植受体来说,更好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将CNIs的用量最小化.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了解肾移植患者通过联用依维莫司而减少CNIs...
郭志勇李飞王东平鞠卫强路遥何晓顺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