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又红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原虫
  • 6篇疟原虫
  • 5篇基因
  • 5篇恶性疟
  • 5篇恶性疟原虫
  • 3篇疟疾
  • 3篇免疫
  • 3篇抗原
  • 3篇弓形虫
  • 3篇SAG1
  • 2篇单克隆
  • 2篇单克隆抗体
  • 2篇疫苗
  • 2篇疟疾疫苗
  • 2篇配子
  • 2篇配子体
  • 2篇抗体
  • 2篇克隆
  • 2篇HN
  • 1篇蛋白基因

机构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王又红
  • 5篇余新炳
  • 5篇陈海峰
  • 4篇陈观今
  • 3篇郑焕钦
  • 3篇罗树红
  • 3篇郭虹
  • 3篇方建民
  • 2篇徐劲
  • 2篇李学荣
  • 1篇吕芳丽

传媒

  • 5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国外医学(寄...
  • 2篇广东寄生虫学...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年份

  • 3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2H6的纯化、酶标及临床检测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为探讨抗恶性疟原虫全虫单克隆体2H6的诊断应用价值,本研究将2H6杂交瘤细胞在BALB/c小鼠腹腔内大量诱生腹水,腹水单抗再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纯化,冻干后用过碘酸钠法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2H6单抗的敏感性,井对恶性疟病人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H6单抗的敏感性为可探及每微升血中45个体外培养虫体(原虫血症水平为0.0009%),33份恶性疟病人血样,经检测有30份呈阳性,阳性符合率为90.9%。因此认为,2H6单抗在恶性疟的诊断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方建民余新炳罗树红徐劲王又红
关键词:疟原虫单克隆抗体疟疾
弓形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SAG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01年
构建弓形虫速殖子表面抗原蛋白SAG1的真核表达载体 ,直接注入小鼠骨骼肌 ,观察该基因的表达程度和表达定位 ,研究利用骨骼肌异源表达SAG1,探讨发展一种简易、有效和安全的基因免疫途径的可能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直接肌肉注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AN3-SAG1可使SAG1在免疫小鼠骨骼肌中表达 。
陈海峰陈观今王又红郑焕钦郭虹
关键词:弓形虫免疫组织化学SAG1骨骼肌
抗恶性疟原虫全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1998年
为建立分泌抗恶性疟原虫全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研制简易、敏感、特异的快速诊断恶性疟试剂盒。本文用恶性疟原虫全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用ELISA法筛选分泌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克隆,测定单抗的效价和Ig亚类,并用SDS-PAGE、Western印迹、IFAT和IPA等方法对单抗进行鉴定。结果,获得4株(2H6,2A3,3B1和2C12)分泌抗恶性疟原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均属IgG类。其中2H6克隆产生的抗体滴度最高《腹水效价达1:32000).属IgG1亚类。与伯氏疟愿虫、弓形虫无交卫反应;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2H6能被约:130、63、41、33和20kDa等抗原蛋白所识别,IFAT和IPA分析显示,2H6单抗的抗原主要定位于裂殖子、滋养体和裂殖体的表膜部分。从而提示所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全虫杂交癌细胞株能分越高滴度的抗体,其中2H6是针对恶性疟原虫裂殖于表面蛋白的特异性单抗,可用于怒性疟快速诊断试剂盘的研制。
罗树红方建民王又红徐劲余新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免疫学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FCC1/HN有性期特异抗原Pfs48/45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1999年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恶性疟原虫有性期特异抗原Pfs8/45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并进行DNA序列测定,再通过磷酸钙—DNA共沉淀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cDNA3-pFS48/45导入HeLa细胞,建立稳定分泌Pfs48/45蛋白的阳性克隆株。结果显示,我国海南FCC1/HN株Pfs48/45抗原基因序列与NF54株者高度同源,提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是研制疟疾疫苗的理想靶抗原;在HeLa细胞中表达的Pfs48/45蛋白分子量约为46/43.5kDa双联体蛋白,其表达量占细胞培养上清蛋白总量的18.27%。经WesternBlot分析显示,表在蛋白能被配子体免疫鼠血清特异性识别,提示表达的重组蛋白Pfs48/45具有免疫活性。真核表达系统pcDNA3/Pfs48/45/HeLa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重组Pfs48/45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奠定基础。
罗树红王又红方建民李学荣余新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疟疾疫苗
应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弓形虫SAG1抗原基因在免疫小鼠体内的表达被引量:6
2001年
PCR扩增RH株弓形虫抗原基因SAG1编码序列 ,构建pcDNA3 -SAG1重组表达质粒。DNA免疫接种小鼠 ,3周后处死动物 ,取注射部位肌肉作冰冻切片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弓形虫 pcDNA3 -SAG1重组质粒在免疫小鼠肌肉内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出SAG1编码区目的基因 ,片段大小为 10 2 0bp。测序、酶切分析表明构建的 pcDNA3 -SAG1重组表达质粒含有扩增的基因。利用原位分子杂交在免疫接种 pcDNA3-SAG1的小鼠骨骼肌中检测到紫蓝色的阳性杂交信号 ,提示局部肌肉有目的基因mRNA转录的发生。
陈海峰陈观今王又红郑焕钦郭虹
关键词:弓形虫基因免疫原位分子杂交DNA免疫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被引量:10
1999年
基因敲除技术,是利用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技术。它利用打靶构建物与野生型的等位基因同源重组并交叉互换,经筛选得到所需的某一目的基因缺失的DNA片段,并创建出表达特异性状的动物模型。本文对此技术在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王又红
关键词:基因敲除同源重组
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SAG1/ROP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构建含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基因SAG1和棒状体蛋白ROP1复合基因重组质粒 ,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检测复合基因表达产物的免疫活性。方法 用亚克隆技术分别把SAG1与ROP1基因克隆至 pET2 8aRT7启动子下游 ,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经IPTG诱导表达 ,SDS -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获得pET2 8-SAG1/ROP1重组表达载体 ;SDS -PAGE及Western -Blot印迹显示SAG1/ROP1复合基因表达蛋白产物分子量约为 6 6kD ,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结论 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SAG1/ROP1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
陈海峰陈观今郭虹郑焕钦王又红
关键词:弓形虫SAG1基因表达抗原基因大肠杆菌
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被引量:2
1998年
随着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望将疟疾控制在孤立地域内,阻止疟原虫再次引入无疟区,阻断抗药性和突变虫株的蔓延,减少对疟原虫“毒力”株的暴露。近来已鉴定了系列有望的候选传播阻断疫苗分子。本文对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作一概述。
王又红
关键词:疟原虫配子体疟疾疫苗
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 pfs25基因的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2000年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云南株 PFD- 3/ YN pfs2 5基因序列变异情况。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云南株 PFD- 3/YN株 pfs2 5全基因 ,经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和 Pst I酶切鉴定 ,并与国外恶性疟原虫 NF4株 pfs2 5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疟原虫云南株 PFD- 3/ YN株 pfs2 5基因与 NF4株的 pfs2 5基因其同源性为 99.2 %。结论  PFD- 3/ YN株与 NF4株 pfs2
王又红余新炳陈海峰李学荣罗树红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同源性
恶性疟原FCC-1 HN株EBA-175和HRP-II基因片段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1999年
目的 在 He La 细胞中表达恶性疟原虫红细胞结合蛋白 E B A- 175 和富组氨酸蛋白 H R P- I I, 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将 E B A- 175 和 H R P- I I 部分基因串接插入 P C D N A3 真核表达载体, 获得重组表达质粒 P C D N A3 E B A175 - H R P I I。采用磷酸钙- D N A 共沉淀法将重组质粒转染 He La 细胞进行体外表达, 对表达产物进行 S D S- P A G E、 Dot- E L I S A 和 Western - blot 鉴定。结果 表达产物占表达蛋白总量的164 % , 相对分子量与预设计的48k Da 基本相符。表达产物与鼠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及构建的重组质粒免疫鼠血清产生特异免疫反应。结论 表达载体 P C D N A3 在 He La 细胞内可表达出具有一定免疫学活性的恶性疟原虫重组抗原蛋白。
陈海峰王又红余新炳吕芳丽陈观今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HELA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