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远光

作品数:248 被引量:3,202H指数:32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1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7篇农业科学
  • 46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8篇人工林
  • 45篇植物
  • 45篇桉树
  • 31篇土壤
  • 28篇物量
  • 27篇群落
  • 25篇生物量
  • 24篇杉木
  • 22篇植被
  • 22篇阔叶
  • 21篇混交
  • 20篇物种
  • 19篇桉树人工林
  • 19篇常绿
  • 18篇阔叶林
  • 17篇生态
  • 17篇生态系统
  • 16篇生产力
  • 16篇石漠化
  • 14篇亚热带

机构

  • 234篇广西大学
  • 6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7篇广西科学院
  • 11篇四川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广西师范学院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学研究院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国家林业局中...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环境保护部南...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林科院
  • 2篇山东省黄河三...

作者

  • 244篇温远光
  • 90篇朱宏光
  • 58篇梁宏温
  • 40篇王磊
  • 33篇刘世荣
  • 31篇周晓果
  • 29篇明安刚
  • 29篇贾宏炎
  • 28篇蔡道雄
  • 16篇尤业明
  • 15篇和太平
  • 15篇李晓琼
  • 14篇李信贤
  • 14篇罗应华
  • 12篇黄雪蔓
  • 12篇林建勇
  • 12篇卢立华
  • 12篇黄承标
  • 11篇何斌
  • 10篇赵金龙

传媒

  • 44篇广西科学
  • 19篇广西农业大学...
  • 18篇生态学报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9篇广西植物
  • 8篇广西林业科学
  • 6篇林业科学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广西科学院学...
  • 5篇广西农业生物...
  • 4篇基因组学与应...
  • 4篇南方农业学报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防护林科技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3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15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15篇2014
  • 11篇2013
  • 1篇2012
  • 10篇2011
  • 14篇2010
  • 16篇2009
  • 12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11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2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柳州市中心酸雨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02年
对柳州市1996~2001年降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连续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柳州市中心降水的pH值平均为5.31,年度变幅为4.33~5.82,出现的酸雨频率平均为62.3%,变幅为41.7%~89.7%,其酸雨频率的年度变化呈跳跃式,且这一趋势相当剧烈。其降水酸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夏两季较高,冬季次之,秋季较低。其酸雨化学特征受SO42-离子的影响最大,SO42-浓度占降水中离子总浓度的63.8%。酸雨出现的月频率随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关系数达0.98,属典型的硫酸型酸雨。减少SO2的排放量,是控制和治理柳州市酸雨污染的基本途径。
梁宏温温远光何斌刘世荣尚鹤安家成韦仲烈
关键词:酸雨化学特征
广西下雷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依据实地调查以及馆藏标本的整理和鉴定,对下雷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下雷植物种类丰富,已知维管束植物182科637属1069种(含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4科44属65种,裸子植物3科4属4种,被子植物150科589属1000种。(2)居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区系热带边缘性明显,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属数之比值(即R/T)为4.75。(3)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4)区系植物岩溶性明显。(5)区系珍稀濒危植物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该植物区系在区划上属于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北部湾地区。
王磊温远光和太平彭定人杨媚
关键词:植物区系植物多样性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为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后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该文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桉树纯林、红锥纯林和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桉树与红锥混交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pH值、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的含量以及LAP酶活性,显著降低BG和ACP酶活性,但对NAG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SOC和TN与除酶C∶N外的其他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3)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三种林分间土壤水解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差异,SOC和AN含量是土壤水解酶活性产生差异的驱动因子。(4)桉树纯林、桉树×红锥混交林和红锥纯林在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分别为1∶1.08∶1.37、1∶1.16∶1.34和1∶1.07∶1.31,均与全球生态系统酶C∶N∶P(1∶1∶1)相偏离,表明三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相对于C、N更容易受到P限制。桉树×红锥混交林的酶C∶P和酶N∶P均高于桉树纯林,而酶C∶N低于桉树纯林,表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受到P限制的情况,但并未改善土壤N限制。该研究结果为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管理以及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改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邵文哲周晓果温远光温远光朱宏光王磊朱宏光尤业明
关键词:水解酶活性土壤酶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被引量:14
2022年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pH、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C∶N和C∶P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PEMEC>PCH的趋势。混交林显著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WFG)的物种丰富度,而PCH显著增加蕨类植物功能群(FeFG)的物种丰富度。混交林的WFG和禾草植物功能群(GFG)的重要值均显著高于红锥纯林,而红锥纯林FeFG的重要值显著高于混交林。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MEC与PE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不显著,但与PCH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揭示了AN和AP是W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MC、TN和SOC是Fe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BD是G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陈秋海周晓果朱宏光朱宏光王磊温远光张彧娜
关键词:土壤养分植物功能群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7
2014年
基于中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主要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年龄各3块1000 m2样地(共计45块)的建立和调查,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型不同林龄径级样木和其它基本数据,探讨了3种人工林各组分各层次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特征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林龄密切相关,增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相关显著;杉木、马尾松、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92.30、191.53、105.77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分别占95.76%—98.39%、75.01%—99.14%、85.60%—97.61%;生物量的层次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并随年龄而增加,其它层次所占比例较小,总体趋势为凋落物>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杉木、马尾松、桉树分别占54.89%—75.97%、49.93%—83.10%、51.07%—98.48%,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的比例次之,枝叶所占比例较小,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的相对生物量较大,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分配规律不明显;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杉木和马尾松的生物量处于中上游水平,桉树的生物量较低,但3种人工林的生产力均很高,分别为12.37、8.98、21.10 Mg hm-2a-1,均是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中国南方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杜虎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梁宏温朱宏光曾昭霞
关键词:生物量生产力人工林
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被引量:15
2002年
用生态样带和连续取样方法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 ,结果表明 :在 36 0 m长的生态样带中 ,从内滩海堤到外滩 (无红树林的光滩 ) ,土壤的机械组成、养分和盐分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 ,0~ 2 0 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盐分别是 1 .1 1 %~ 6 .6 7% ,0 .0 2 1 %~ 0 .1 36 % ,4 1 .6~ 2 0 3.7mg/kg,0 .0 0 87%~ 0 .0 30 9% ,2 .78~ 1 4 .32 mg/kg和 1 0 .2 0‰~ 31 .1 2‰ ;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分别是 5 7.3%~ 89.6 % ,8.1 %~ 2 9.0 %和 2 .3%~1 3.7% ,除土壤砂粒含量与距离呈正相关外 ,其它测定因子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与海堤距离的加大 ,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在距岸 2 4 0~ 34 0 m的滩面 ,以桐花树种群的重要值最高 ,其重要值指数变化在 91 .6 6~ 1 75 .0 2之间 ,向陆地演进 ,其种群的重要值逐渐减少 ;在 4 0~ 2 30 m,红海榄种群占居明显优势 ,其重要值指数为 1 1 0 .6 6~2 6 4 .86 ;在距岸 0~ 30 m的海滩 ,以木榄种群占优势 ,其重要值指数为 2 1 3.1 6~ 2 5 0 .5 3;白骨壤种群和秋茄种群的重要值都较低 ,这主要是它们的种群密度低所致。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表现为典型的过渡替代的交错分布 ,从海堤到外滩 。
温远光刘世荣元昌安
关键词:红树植物种群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被引量:246
1995年
通过对大量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资料的分析,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三个森林水文生态功能发挥最主要的层次出发,比较分析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降水截留规律。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西部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西部高山常绿针叶林;温带山地落叶与常绿针叶林;温带、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竹林;南亚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还对充分发挥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科学经营管理水源林和集水区提出了初步建议。
温远光刘世荣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降水截留
豆科植物对石漠化土地生物碳固持能力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评估豆科植物功能群在恢复石漠化土地生态功能(如碳固持)中的速率及效果。【方法】以豆科植物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驱动种实施再造林,对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和对照(自然恢复的灌丛)进行系列取样调查,研究不同恢复类型群落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结果】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群落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高出灌丛8倍以上;在3种恢复模式中,以顶果木纯林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最高,降香黄檀纯林最低,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居二者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恢复模式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固持速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但3种恢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应用豆科植物功能群恢复石漠化土地的生物碳固持能力可以取得快速、高效和显著的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温远光张健严理朱宏光周晓果尤业明陆志成
关键词:豆科植物功能群石漠化生物量碳
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了解在炼山和非炼山条件下草甘膦除草剂的应用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方法】通过炼山+除草剂、不炼山+除草剂和对照(不炼山不施除草剂)的控制性试验,研究林下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功能群对除草剂的响应及分异规律。【结果】与对照比较,除草剂施用1年后,林下植物群落有很高的相似性(Jaccard相似性指数>0.7),但群落的恒有种特别是稀有种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不炼山+除草剂处理的恒有种分别比炼山+除草剂、对照处理的高37.50%和57.14%,而稀有种则由2种分别增至24种和7种。这一结果说明炼山+除草剂条件有利于稀有种的发育,而不炼山+除草剂条件则有利于恒有种的发展。炼山+除草剂处理增加禾草和豆科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不炼山+除草剂处理降低藤本和木本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但只有木本植物丰富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炼山+除草剂处理降低杂草、禾草和豆科植物功能群的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显著降低蕨类植物的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不炼山+除草剂处理显著降低木本植物的相对盖度。【结论】低浓度、低频率的除草剂(草甘膦)应用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是初期和短期的。
温远光杨柳朱宏光蔡道雄尤业明贾宏炎周晓果严理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除草剂桉树降香黄檀
桉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通过对39个桉树(Eucalyptus)无性系多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速生、干形好的优良无性系,为桉树的良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各桉树无性系品质进行综合比较与优劣排序。【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个无性系的树高(H)、胸径(DBH)、单株材积(SV)、枝下高(LBH)、干形(SF)等性状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39个无性系中,综合分值排前五的无性系分别是567-4,629-3,631-2,600-5和645-4,这5个无性系具有生长快、干形好等优良聚合性状;而649-9,623-3,664-2和628-3在单一性状(如单株材积或材性)表现优秀。【结论】综合筛选出的5个优良无性系可用于大面积推广,而单一性状优秀的4个无性系对未来桉树育种及定向性状改良具有重要价值。
李晓琼苏勇郭文锋兰俊熊涛张磊温远光
关键词:桉树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