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世荣

作品数:431 被引量:7,594H指数:50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51篇期刊文章
  • 41篇专利
  • 30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8篇农业科学
  • 78篇生物学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天文地球
  • 10篇经济管理
  • 6篇水利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8篇土壤
  • 56篇人工林
  • 42篇气候
  • 41篇亚高山
  • 40篇生态系统
  • 39篇植物
  • 35篇亚热带
  • 34篇群落
  • 32篇植被
  • 32篇气候变化
  • 31篇川西亚高山
  • 30篇南亚热带
  • 28篇树种
  • 27篇物量
  • 24篇生态
  • 22篇自然保护
  • 21篇生物量
  • 21篇水分
  • 19篇森林生态
  • 18篇物种

机构

  • 416篇中国林业科学...
  • 53篇四川省林业科...
  • 31篇广西大学
  • 20篇北京林业大学
  • 17篇南京大学
  • 17篇四川大学
  • 15篇东北林业大学
  • 15篇四川农业大学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3篇国际竹藤中心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广西师范大学
  • 7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西南民族大学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四川省林业厅
  • 5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431篇刘世荣
  • 74篇史作民
  • 50篇刘兴良
  • 42篇孙鹏森
  • 36篇张远东
  • 33篇温远光
  • 30篇王晖
  • 29篇缪宁
  • 22篇冯秋红
  • 22篇徐庆
  • 19篇何飞
  • 18篇明安刚
  • 17篇蒋有绪
  • 17篇程瑞梅
  • 15篇蔡道雄
  • 15篇安树青
  • 14篇马姜明
  • 13篇卢立华
  • 12篇马钦彦
  • 12篇顾峰雪

传媒

  • 103篇生态学报
  • 44篇林业科学
  • 3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9篇植物生态学报
  • 20篇林业科学研究
  • 15篇生态学杂志
  • 13篇四川林业科技
  • 10篇陆地生态系统...
  • 7篇广西科学
  • 6篇世界林业研究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山地学报
  • 2篇人与生物圈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1篇2023
  • 18篇2022
  • 13篇2021
  • 16篇2020
  • 21篇2019
  • 22篇2018
  • 21篇2017
  • 27篇2016
  • 17篇2015
  • 11篇2014
  • 18篇2013
  • 18篇2012
  • 28篇2011
  • 20篇2010
  • 19篇2009
  • 10篇2008
  • 16篇2007
  • 18篇2006
  • 24篇2005
  • 12篇2004
4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纯林向松阔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改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纯林向松阔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改造技术,属于林业生态技术领域,以现有马尾松人工林为经营对象,通过适当的疏伐,形成林隙,在林隙下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利用自然力启动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将马尾松同龄单...
刘世荣明安刚蔡道雄贾宏炎温远光郭文福王晖卢立友农友刘志龙
文献传递
长江上游岷江流域长期径流量变化与森林植被变化的耦合分析
<正>径流长期动态规律研究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而研究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气温)以及植被变化和径流动态的关系是水资源调控的基础。本文以岷江上游杂古脑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小波分析多尺度分析理...
刘世荣林勇
关键词:径流森林植被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的保护、修复与展望
2022年
岷江上游的亚高山森林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在长江经济带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亚高山天然林主要以冷杉(Abies spp.)和云杉(Picea spp.)占优势的老龄林。20世纪50—80年代期间,该地区的原始针叶林经历了大规模采伐,现有森林植被为残留的原始针叶林斑块和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天然混交林类型。针对岷江上游退化森林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的关键问题,历经近30年的系统性研究和生态恢复的经营实践,该区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采用多尺度观测和跨尺度分布式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植被生态和水文过程的耦合方法,揭示了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调节功能的多尺度形成与演变机制;2)运用氢同位素技术阐明了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水分的空间分配、迁移、转化与利用的循环机制;3)发现了岷江冷杉(A.fargesii var.faxoniana)原始林具有最高的水源涵养功能;4)创建了定量辨识退化森林恢复状态和演替阶段的方法与基于水碳效益权衡的水源涵养林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5)提出了自然演替与人工促进措施相结合的森林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的关键技术体系,以及岷江上游水碳效益权衡的森林植被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方案。基于以上5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提出了岷江流域森林植物保护修复的4个优先重点领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流域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植被质量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和亚高山森林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未来岷江上游退化森林植被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需要从经典的森林植被恢复转变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水源涵养和固碳增汇功能协同提升,以及基于自然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战略及实现途径。
刘世荣缪宁张远东刘兴良
关键词:生态恢复天然次生林生态屏障
柳州市中心酸雨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02年
对柳州市1996~2001年降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连续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柳州市中心降水的pH值平均为5.31,年度变幅为4.33~5.82,出现的酸雨频率平均为62.3%,变幅为41.7%~89.7%,其酸雨频率的年度变化呈跳跃式,且这一趋势相当剧烈。其降水酸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夏两季较高,冬季次之,秋季较低。其酸雨化学特征受SO42-离子的影响最大,SO42-浓度占降水中离子总浓度的63.8%。酸雨出现的月频率随大气硫酸盐化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关系数达0.98,属典型的硫酸型酸雨。减少SO2的排放量,是控制和治理柳州市酸雨污染的基本途径。
梁宏温温远光何斌刘世荣尚鹤安家成韦仲烈
关键词:酸雨化学特征
四川巴郎山齿果酸模叶片氮素及其分配的海拔响应被引量:5
2013年
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按海拔梯度选择了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的4个分布地点(2350、2700、3150和3530m),对各研究地点的齿果酸模进行了叶片光合、扩散导度、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氮素含量、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比叶面积(SLA))等参数的测量,以期揭示该植物叶片氮素、氮素分配情况及其他生理生态参数随海拔的响应趋势,进而明确氮素及其分配在齿果酸模响应和适应海拔梯度环境的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齿果酸模的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随之增加,进而光合能力随之增加。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的扩散导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趋势,这可能是落叶草本植物对于高海拔低温所导致的叶寿命缩短的适应结果。沿着海拔梯度,植物叶片氮素和扩散导度均通过羧化位点与外界CO2分压比(Pc/Pa)而间接影响叶片δ13C值,且相比之下,以氮素为基础的羧化能力对于Pc/Pa的作用更大些,进而导致齿果酸模叶片δ13C随海拔增加;随着海拔的升高,齿果酸模叶片将更多的氮素用于防御性结构组织的建设,这也是SLA和PNUE降低的主要原因;在光合系统内部,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光合组织增加了用于捕光系统氮素的比例,使得植物可以更好地利用随海拔升高而增强的光照资源,进而促进了光合能力的增加。可见,氮素及其在叶片各系统间(尤其是在光合系统与非光合系统间)的分配方式是齿果酸模适应和响应海拔梯度环境的关键。
冯秋红程瑞梅史作民刘世荣王卫霞刘兴良何飞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巴郎山高山灌丛降雨和穿透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论文对巴郎山区夏季降雨和不同海拔样地穿透水的H、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8月底9月初冷气团的到来较大地改变了降雨的同位素特征,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为δD=9.93δ18O+26.07,偏离全球降水线(GMWL)较多。降雨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表现出相互交叉的现象,表明该地区温度和雨量是交替起主导作用而引起降雨同位素组成变化的。H的同位素效应比O明显,其原因是H同位素分馏比O剧烈,从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比O灵敏,因此H同位素在森林水文研究中比O更有用。H同位素值在不同样地穿透水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它们不同的植被结构及周边微环境因子引起的水分蒸发状况和对雾水截获能力差异导致的。穿透水和降雨同位素值间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穿透水的同位素值不一定大于降雨,表明影响穿透水同位素值的因素不仅仅是水分蒸发和植被对雾水的截获,而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将对同位素技术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崔军安树青徐振徐庆王中生刘世荣
关键词:降雨温度效应
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被引量:78
2011年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运用GIS技术对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干旱指数进行插值,分析了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沼泽、灌丛、草丛、草原、草甸、针叶林、阔叶林、高山植被、栽培植被)NDVI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南地区NDVI、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均气温的上升趋势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在9种植被类型中,沼泽和草丛NDVI呈下降趋势,且草丛的下降趋势达显著水平,其他7种植被类型的NDVI均呈上升趋势,且针叶林、草甸和高山植被的NDVI上升趋势达显著水平,灌丛NDVI呈极显著上升趋势.9种植被类型所在地区的年均气温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的变化均不显著;沼泽、草丛和栽培植被所在地区的干旱指数呈上升趋势,草甸和高山植被所在地区的干旱指数显著下降,其他4种植被类型所在地区的干旱指数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区灌丛和针叶林NDVI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灌丛和草甸NDVI与干旱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在保持其他2个气候因子不变的情况下,针叶林、阔叶林、高山植被NDVI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大,草丛NDVI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大,沼泽、灌丛、草原、草甸和栽培植被NDVI与干旱指数的相关性最大.气象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果剔除这种相关性,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的显著性会有所降低.
张远东张笑鹤刘世荣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量干旱指数气候变化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植物群落植物叶型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阳坡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型特征随海拔梯度(15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各个梯度川滇高山栎群落维管束植物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占总种数的平均百分率为36.09%;细型叶和中型叶的维管束植物比例相当,分别为25.64%,25.22%;大型叶和巨型叶维管束植物分别占6.82%—9.94%和0.00%—0.71%;微型叶植物比例在1.28%—5.59%;小型叶维管束植物的比例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低值出现在海拔3000 m左右。各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型以单叶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75.89%,其余为复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4.11%;维管束单叶型植物物种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幅较小,在73.84%—78.78%之间,但在海拔2500 m有一个最低值,其比例为73.85%;复叶维管束植物在各海拔梯度群落物种数比例在21.21%—26.15%之间。各海拔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质以纸叶型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46.03%,其次为薄叶植物(29.17%),革质(22.00%)和厚革质植物(2.79%)。川滇高山栎群落内纸质与厚革质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革质与薄叶型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全缘维管束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占总数的50.50%和49.50%;全缘类维管束植物随海拔升高呈正二项式分布,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则呈相反的分布格局。
刘兴良何飞樊华潘红丽李迈和刘世荣
关键词:叶质叶缘海拔梯度卧龙自然保护区
一种收集森林凋落物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收集森林凋落物的装置,包括框板和设置于框板上的用于收集凋落物的网状容器,所述的框板上安装有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状容器上端呈开口结构,所述的支撑柱上安装有固定斜柱,所述的支撑柱上设有用于驱赶动物...
杨怀刘世荣李意德刘文杰骆土寿陈德祥许涵周璋陈仁利林明献杨秋姚海荣李广建
文献传递
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评述被引量:17
2004年
森林植被的不断减少使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持续恶化的趋势。森林植被通过对生态水文过程的调控、防止土壤侵蚀的发生及养分的流失来影响区域农业生态环境 ,并且在不同的农林景观格局的配置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效应和尺度效应。我国在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但还存在着研究尺度偏小、综合研究较少及缺少结合林业工程技术要求的应用理论研究等不足。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石辉刘世荣孙鹏森
关键词:森林植被农业生态环境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