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晓楠

作品数:24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胆管
  • 5篇胆道
  • 5篇肿瘤
  • 5篇细胞
  • 4篇影像
  • 4篇介入
  • 3篇胆总管
  • 3篇属支
  • 3篇金属支架
  • 3篇肝癌
  • 2篇胆总管末端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凋亡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实验
  • 2篇影像学
  • 2篇植入
  • 2篇置入

机构

  • 24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毛晓楠
  • 21篇卢再鸣
  • 19篇温锋
  • 19篇郭启勇
  • 15篇梁宏元
  • 5篇孙巍
  • 4篇刘兆玉
  • 2篇赵罡
  • 2篇杨晓珍
  • 2篇王希海
  • 2篇刘臻
  • 2篇赵相轩
  • 1篇单明
  • 1篇廖伟
  • 1篇张军
  • 1篇张鹏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第三届放射青...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读片窗
2005年
毛晓楠
关键词:读片窗神经系统检查室管膜瘤甘露醇
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少见,分析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年来(2007年2月—201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腹部淋巴管瘤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岁),所有患儿均行腹部CT扫描(平扫4例,增强28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腹部增强M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上32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n=17)、大网膜(n=9)、腹膜后(n=4)及腹腔内不明来源(n=2)。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侧腹部者16例、位于左侧腹部者7例、居中者4例,其余5例患者肿瘤占据全腹部,病理上均起源于大网膜。CT诊断为淋巴管瘤18例、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恶性肿瘤1例、卵巢肿瘤2例、畸胎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肠重复畸形1例、未确诊2例、漏诊1例。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较大囊性占位,其中绝大多数肿瘤短径≥5 cm(30/32),呈多囊分叶状并有多发间隔(32/32),多数囊壁及间隔较薄(27/32),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30/32),囊内呈澄清低密度(31/32),极少见实性成分(1/32)、极少见出血(2/32)、极少见囊壁及间隔钙化(1/32)。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均有明显强化(28/28)。部分肿瘤内部可见肠管穿行(11/3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血管穿行(24/28)。结论: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检出率及确诊率均较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最佳检查选择之一。
毛晓楠卢再鸣廖伟温锋郭启勇
关键词:淋巴管瘤儿童
胆总管末端植入金属支架对肠胆反流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胆总管末端植入金属支架后早期肠胆反流状况和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机制.方法 16例无胆系感染并排除肠梗阻及肠道、胆道手术病史的恶性低位胆管梗阻患者,通过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及单纯外引流后,于胆总管末端植入金属网状支架.在植入支架前进行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含量的检测.支架植入后2~5 d再次检查上述各项指标,并于拔管前2 h口服含有99锝m-二乙三氨五醋酸(99Tcm-DTPA)的水,2 h后检测胆汁中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对研究获得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支架植入后2~5 d,14例进行了胆汁99Tcm检测,其中12例于拔管前2 h胆汁中检测到99Tcm活度,放射计数占总摄入剂量的1.82%.2例胆汁中未检测到99Tcm.14例进行胆汁核素检测的患者均没有出现高热、寒战、黄疸加重的胆管炎表现,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59±2.62)×109/L、0.74,与支架植入前的(7.94±3.84)×109/L和0.68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423、Z=1.036,P值均>0.05);而血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值的中位数分别为92.2和74.3 μmol/L,明显低于支架植入前的202.6和154.7 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均为-3.170,P值均<0.05).结论 胆总管末端植入支架后,早期就有较高的肠胆反流发生率,但没有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
温锋卢再鸣郭启勇杨晓珍毛晓楠梁宏元
关键词:胆总管胆管炎
细胞凋亡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原发性肝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早期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但总体治疗效果较差,最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肝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阻断。本文对RA、STAT3、PDT、p53、β-catenin、TRAIL、microRNA和RAS等关键凋亡信号通路和PDT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这些凋亡信号通路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以期找到特异性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靶点,为细胞凋亡治疗肝癌的发展提供有益线索。
赵相轩温锋毛晓楠卢再鸣
关键词:细胞凋亡肝癌信号转导靶向治疗
跨越壶腹部支架对犬胆道压力和Oddi括约肌病理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跨越壶腹部支架置入后犬胆道压力和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病理学的变化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成年实验犬5只,建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和跨越壶腹部置入金属支架的模型,应用胆道测压的方法比较支架置入前和支架置入5周后十二指肠压(duodenal pressure,DP)、SO基础压(sphincter of Oddi basal pressure,SOBP)、收缩幅度(sphincter of Oddi contractive amplitude,SOCA)、收缩间期(sphincter of Oddi duration,SOD)以及胆总管压(common bile duct pressure,CBDP)的变化。同时,应用胶原纤维染色观察支架置入后SO的病理变化。对实验所获得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DP作为零点,获得其他各项指标的相对值结果。支架置入前SOBP、SOCA、SOD、CBDP分别为:13.69±4.29mmHg、42.65±8.50mmHg、6.69±1.46s、12.98±2.86mmHg;支架置入5周后分别为:10.58±3.98mmHg、31.95±9.00mmHg、4.47±1.21s、7.43±2.20mmHg,其中SOCA较支架置入前降低,SOD相比支架置入前缩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DP明显低于支架置入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5周后,壶腹部SO肌层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腺体病变和炎性反应等病理变化。结论:跨越壶腹部植入支架5周后,SO运动功能的减弱以紧张性收缩的减弱为主,而基础性收缩仍然存在。CBDP虽然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的DP,并保持与之的压力梯度,从而为抑制肠胆反流提供了可能。而壶腹部SO肌层中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腺体病变和炎性反应等病理变化。
温锋卢再鸣郭启勇毛晓楠梁宏元
关键词:奥狄括约肌肝胰管壶腹
Iressa和Gleevec增敏Lexatumuma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eevec或Iressa增敏DR5激动剂Lexatumuma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LH86细胞株。分为对照组、TKI处理组、Lexatumumab处理组、TKI+Lexatumumab处理组。用亚致死剂量的TKI或者Lexatumumab或者TKI+Lexatumumab同时处理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内细胞核凋亡形态变化情况。然后计数凋亡细胞,统计凋亡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标志性蛋白Caspase 3切割条带在各组中的表达,促凋亡蛋白Bim、Bax以及抗凋亡蛋白在各处理组中的表达,以评估TK抑制作用对死亡受体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Gleevec、Iressa或Lexatumumab单独处理细胞不能够诱导LH86肝癌细胞核出现固缩凝聚现象。抑制剂Gleevec或Iressa与Lexatumumab联合应用能够显著逆转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Gleevec和Lexatumumab诱导凋亡率:39.23%,P<0.001;Iressa和Lexatumumab诱导凋亡率:37.5%,P<0.0001)。TKI和Lexatumumab诱导的细胞凋亡为Caspase依赖性。TKI和Lexatumumab诱导的细胞凋亡特异性诱导Bcl-2家族蛋白Bim上调。对Bax和Bcl-xl没有影响。[结论]肝癌细胞对Gleevec/Iressa或Lexatumumab单一制剂具有凋亡抗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均能够增敏Lexatumumab诱导的细胞凋亡。这种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具有Caspase依赖性。TKI增敏的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可能与促凋亡蛋白Bim上调有关。
赵相轩温锋毛晓楠张鹏刘臻卢再鸣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凋亡
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经皮介入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肝癌合并胆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及影像检查证实为肝癌合并胆管癌栓造成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资料,16例均行经皮穿刺造影后置管引流术,根据患者置管后的临床表现,分别采用永久性外引流、内引流定期调整引流管以及覆膜支架植入等治疗方法,术后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对比,根据TBIL下降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来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并在2年的随访期限内观察患者生存期。结果16例穿刺引流均获得成功,其中永久性外引流2例,内引流并定期调管7例,留置覆膜支架7例。16例经皮介入治疗前总胆红素平均为(261.9±77.2)μmol/L,治疗后2周为(161.2±80.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6,P〈0.01)。16例生存时间为30~391d,平均生存时间204d,中位生存时间为200d。穿刺引流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经止血及抗炎等常规治疗可有效控制。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较好。
卢再鸣梁宏元孙巍温锋毛晓楠郭启勇
关键词:胆管肿瘤肿瘤循环细胞放射学介入性
经皮经胆囊犬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皮经胆囊犬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家犬10条,禁食24小时后全麻,行CT扫描定位胆囊,超声引导下于定位点穿刺胆囊,行胆囊及肝外胆管造影。应用引导装置及硬导丝将5F鞘及自制支架释放装置送入胆总管内,经皮经胆囊管将金属支架置入胆总管内。术后定期检测肝功,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行上腹部CT检查。结果在10条狗中,胆囊穿刺成功率为100%。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为80%(8条),两条狗由于胆囊管与胆总管成角锐利,支架置入失败。放置支架的实验动物中,7条狗术后状态良好,1条狗于术后24小时死于胆汁漏。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肝功正常的实验动物为4条,两只狗的碱性磷酸酶在术后5和10天升高,一条狗的总胆红素升高。在观察期内CT扫描各实验动物支架均未出现明显移位。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以犬为试验动物的经皮经胆囊途径胆管介入的动物模型。实验证明该动物模型安全、可行,且适合于长期的试验研究。
梁宏元卢再鸣温锋毛晓楠郭启勇刘兆玉
关键词:胆管支架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诊断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平扫11例,增强扫描8例,MRI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结果:5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部,3例位于胰腺尾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规则;最长径3.4~11.5cm,平均6.9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4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3例有钙化。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持续性充填,延迟期乳头和囊性部分显示更明显。MRI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含有乳头状结构、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物,认识其特征性表现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温锋孙巍梁宏元毛晓楠郭启勇
关键词:胰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犬胆总管金属支架对其周围胆管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尝试以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的入路途径于犬胆总管内植入支架,通过大样本实验来评价此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创立一全新的胆道介入动物模型。动物模型建立后,本文通过犬胆总管石蜡切片HE染色来观察支架植入后不同时间支架覆盖中段胆总...
毛晓楠卢再鸣温锋梁宏元郭启勇
关键词:经皮经肝穿刺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