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秀霞

作品数:50 被引量:189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0篇教育
  • 7篇性教育
  • 5篇生命
  • 5篇教师
  • 4篇隐喻
  • 4篇他者
  • 4篇他者化
  • 4篇内生式
  • 4篇儿童
  • 3篇意蕴
  • 3篇社会学
  • 3篇教育公平
  • 3篇课程
  • 3篇劳动教育
  • 3篇多远
  • 2篇道德
  • 2篇新高考
  • 2篇学分
  • 2篇学校特色发展
  • 2篇学校文化

机构

  • 30篇天津市教育科...
  • 20篇南京师范大学
  • 6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50篇武秀霞
  • 6篇高维
  • 2篇翟艳
  • 2篇肖庆顺
  • 2篇陈雨亭
  • 2篇冯建军
  • 1篇任闪闪
  • 1篇张军凤
  • 1篇李凤堂
  • 1篇史利平

传媒

  • 9篇教育学术月刊
  • 4篇天津市教科院...
  • 3篇教育发展研究
  • 3篇现代教育论丛
  • 2篇教育理论与实...
  • 2篇全球教育展望
  • 2篇中国德育
  • 2篇江苏教育研究
  • 2篇教育科学论坛
  • 2篇上海教育科研
  • 2篇教育科学研究
  • 2篇教育学报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中小学教师培...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教师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被引量:36
2020年
在多数言论中,"劳动教育薄弱"几近成为共识,但这却建立在不同的视界与判断标准之上。要促成学校劳动教育的积极转变,一方面需强化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机制,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文本,帮助学校确切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向;另一方面,转变资源标配式的发展思路,从"劳-育"结合的理念出发,在学校专门性劳动课程和非专门性劳动课程中注入劳动教育的内核,凸显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价值。
武秀霞
关键词:劳动教育
寻求关系中的平衡: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被引量:1
2014年
同情既是一种开放、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也是将他者、他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将自我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教育可以被概括为"以同情的态度行教育,用同情的方式育同情"。对同情之生成条件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辨别同情精神之根本、理解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情性教育寻求的关系平衡并非基于一般层面而言的,而是与同情内在的条件性因素相呼应,注重心灵、情感、想象、感知等的互通,力求在具象与抽象、情感与理性、个体性与向他性之间达成平衡。
武秀霞
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学校改革:需求、问题与展望——基于学校资源发展的视角被引量:5
2019年
新高考下,学校资源系统成为高中学校改革与决策的重要参照点。学校资源不仅包括以实物(或非实物)形态存在的因素和条件,也包含这些因素、条件背后的使用价值和运用空间。实践中,相关人员对于学校自身资源内涵、需求、范围及使用空间的模糊认知与判断,往往容易造成学校资源配备的空洞与错位,影响学校相应的改革与决策。未来,高中学校资源发展应着力于三个"转向":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标配与自选相结合;二是着力共享,以统筹、联盟形式发挥资源效益;三是强化联系,使资源建设从散点行为提升为系统行动。
武秀霞
关键词:选课学校资源
论生命化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道德教育
2009年
"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综合特性,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将"主体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寻求自身价值、完善生命意义之使然。主体道德教育着力在起点上,把学生看作实现生命意义的主体性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以主体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进行引导和建构;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则意在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与德性品质,推动学习者向善。其全程凸显了大写的"人",是对生命的追寻和显现。
武秀霞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教育生命主体道德教育
论教育者的“同情”立场——基于同情伦理学之同情理论的认识被引量:2
2012年
同情伦理学对同情的认识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同情"视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二是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或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情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发挥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成为必须,同情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情伦理学的同情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间人格的差异,将主体性推至极端。从同情伦理学中汲取其合理成分,需要基于教育的立场,重新理解同情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并帮助教育者拨开同情的迷雾,在实践中展现同情,体验同情带给人的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
武秀霞
制度创新与学校特色发展被引量:4
2018年
制度创新是学校特色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它是以持续性的发展序列对学校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或完善进而在动态中实现制度最优的过程。从不同学校或一所学校不同时期的特色办学实践看,学校制度建设通常存在三种路向:以"政策"为指引的制度建设、以校长管理理念为指引的制度建设、以学校发展需求为指引的制度建设。每种路向之下,制度创新有相对不同的要求和体现。确立学校品牌或成为品牌学校是学校实现高水平特色发展的标志。从目前学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看,要实现由"特色"到"品牌"的发展,学校便需要在制度建设思路、制度内容、制度实施机制与学校管理机制方面作针对性的调整与提升。
武秀霞
关键词:办学特色
同情性教育——走出他者化教育困境的探索
他者化是一种负面的趋向于与自我无涉的价值立场或样态。它根本上表达了我与我、我与他者之间某种畸形的联系。不论是对待自我、他者,还是确立、协调人际间的交往关系,他者化的价值奠基均在于物化价值对人之生命特性、价值、意义的僭越,...
武秀霞
关键词:他者化
2007年度“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2007年国内学者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继续从教育公平的内涵、原则、价值定位以及不同视角下教育公平问题的揭示与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已有研究成果对教育的公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澄清和解决。
武秀霞任闪闪
关键词:教育公平
幸福·分享·教育——幸福与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其实践关涉被引量:2
2012年
教育的本真在于个体生命特性、价值和意义的发掘与彰显。这意味着教育对幸福的追求必然契合于个体内在的生命结构,契合于个体生命意义的无限展开及其相互联结。由于人具有的融摄他性的生命结构以及幸福内在善对他者的关涉,幸福的实践来源、价值和意义便与"分享"有了某种命定的巧合。这决定教育实践要关涉幸福便需正视分享居于其中的意义,让教育参与者学会分享、乐于分享,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传递、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共鸣中长善救失、充盈人生,实现生命、教育、幸福的真正统合。
武秀霞
关键词:教育幸福教育分享
“同情”离教育有多远——论同情的意蕴及其教育诉求被引量:5
2012年
同情是一种涉及关心、责任、尊重与理解的心灵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品性。同情的蒙蔽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偏离不无关联。要彰显同情品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关键点: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责任意识、教育参与者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关系意识、非暴力性的沟通与交流、认知与体验的并立与统合。
武秀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