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

作品数:46 被引量:455H指数:1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植物
  • 12篇浮游植物
  • 8篇群落
  • 8篇浮游
  • 7篇群落结构
  • 7篇绿藻
  • 7篇南黄海
  • 6篇浒苔
  • 6篇甲藻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 5篇绿潮
  • 5篇海域
  • 5篇浮游植物群落
  • 4篇营养盐
  • 4篇植物群落结构
  • 4篇网具
  • 4篇围隔
  • 4篇近海
  • 4篇浮游植物群落...

机构

  • 4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3篇国家海洋局海...
  • 10篇国家海洋局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暨南大学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荣成市渔业技...

作者

  • 46篇李艳
  • 23篇王宗灵
  • 22篇李瑞香
  • 19篇孙萍
  • 8篇傅明珠
  • 8篇张学雷
  • 6篇范士亮
  • 5篇姜美洁
  • 4篇刘璐
  • 4篇范士亮
  • 4篇刘湘庆
  • 4篇宋伟
  • 3篇韦钦胜
  • 3篇朱明远
  • 3篇王晓
  • 3篇潘玉龙
  • 2篇高春蕾
  • 2篇夏滨
  • 2篇杨琳
  • 2篇刘艳

传媒

  • 14篇海洋科学进展
  • 6篇海洋学报
  • 6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可持续发展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浒苔绿潮与南黄海近岸海域水质的关系被引量:37
2014年
浒苔绿潮在黄海海域连续暴发,为研究浒苔绿潮与该海域水质的关系,根据2010年3--6月5个航次对南黄海苏北近岸浒苔绿潮暴发区海域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浒苔绿潮的关系.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及苏北沿岸流的影响,调查海区为低盐高营养盐区,为绿潮的暴发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第1航次到第5航次温度由8.8℃升高到21.6℃。第3航次调查海区开始出现漂浮浒苔藻体,此航次温度平均值为14.6℃;盐度平均值为31.6,第3航次到第5航次温度和盐度值均处于浒苔藻体适宜的生长范围之内.调查海区整体上均处于富氧状态,且从第1航次到第5航次溶解氧值逐渐减低.受陆地径流的影响整个调查区域pH值基本都小于8.0.海区适宜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及pH值,为近些年黄海海域浒苔绿潮持续的大规模暴发,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
高嵩范士亮韩秀荣李艳王婷石晓勇
关键词:浒苔绿潮盐度
甲藻分类历史沿革及中国近海部分甲藻分类地位修订被引量:5
2013年
甲藻自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甲藻的分类地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甲藻分类学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甲藻分类研究的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几次较大的分类地位的变革。另外,目前中国近海甲藻的分类体系与国际上通用的分类体系还有很多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甲藻的分类学研究,方便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对国际国内的甲藻分类体系(分别以algaeBASE数据库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目水平上的分类体系基本相同,但在科、属的划分上有很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点查阅文献,寻根溯源,最终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划分。本文所作的主要调整有:将凯伦藻属(Karenia)、卡罗藻属(Karlodinium)和塔卡藻属(Takayama)3个属从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中分出,单独成凯伦藻科(Kareniaceae);角藻属(Ceratium)中的大部分海洋种改为新角藻属(Neoceratium);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从屋甲藻科(Goniodomataceae)中分出,归入膝沟藻科(Gonyaulacaceae);取消异沟藻科(Heteraulacus),由屋甲藻科取而代之;成立2个新目,即尖尾藻目(Oxyrrhinales)和梨甲藻目(Pyrocystales)。
马新李瑞香李艳潘玉龙
关键词:甲藻ALEXANDRIUM
2012年秋季江苏南部紫菜养殖区绿藻微观繁殖体现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探讨绿藻微观繁殖体在江苏紫菜养殖区的分布及其种类组成,分析其在绿潮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于2012年秋季对江苏近岸紫菜养殖区及附近海域进行水体和养殖区内沉积物、绠绳和养殖竹片的绿藻微观繁殖体调查研究。通过实验室培养萌发实验的方法确定了繁殖体在水体、沉积物、绠绳和养殖竹片上的数量,并对培养出的绿藻幼苗进行RFLP分析,确定其属种。结果表明,水体中微观繁殖体数量介于12~648株/L,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紫菜养殖区站位,其中最高值出现在泥螺沙(NLS)站位。并且,小洋口(XYK)、高泥(GN)、泥螺沙(NLS)3个站位的水体、沉积物、绠绳和养殖竹片上均有绿藻繁殖体固着,其平均值分别为374株/L、7.9株/g、3.6和12.8株/cm2。通过分子检测发现,通过繁殖体培养萌发的绿藻种类主要存在浒苔(Ulva prolifera),缘管浒苔(Ulva linza)和Ulva sp.1 3种,其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6%、14%和40%。因此,调查海域广泛存在绿藻微观繁殖体,其分布趋势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由养殖区向外扩散的趋势。江苏南部紫菜养殖区是繁殖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研究繁殖体在苏北浅滩的分布现状及种类组成情况,为该区域的绿潮溯源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刘湘庆王宗灵张学雷李瑞香李艳范士亮宋伟
关键词:绿潮沉积物
温度对沉积物中绿藻微观繁殖体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对黄海浒苔绿潮的研究表明,苏北浅滩及其附近海域是每次绿潮早期发展的重要区域,石莼目绿藻微观繁殖体在该水域大量存在。为研究海水温度对其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我们利用2012-10在江苏近岸如东紫菜养殖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在实验室进行不同温度梯度条件(5,10,15,20,25和30℃)绿藻微观繁殖体的培养实验,并通过PCR-RFLP方法鉴定繁殖体幼苗的种类,分析温度对不同种绿藻微观繁殖体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的低温条件下,繁殖体均不能萌发。10-30℃,随温度的升高繁殖体萌发数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5和20℃时,萌发数量出现高值,分别平均为17.0和15.8株/g。在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绿藻微观繁殖体萌发种类有浒苔、缘管浒苔、盘苔和Ulvasp.1,其萌发数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3.7,6.0,2.0和15.4株/g。其中,浒苔萌发数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15℃时达到最高值为31.2株/g。缘管浒苔在10-20℃萌发数量相对较高,25℃时极低(仅为1.6株/g),而5和30℃时都未能萌发;Ulva sp.1在10-30℃数量变化不明显,一直保持较高值在15.0株/g左右;盘苔萌发数量一直较低,在各温度下均小于3.0株/g。据估算,在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约200km2)表层沉积物中约有9.8×10^13株微观繁殖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种子库",这将为黄海浒苔绿潮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刘湘庆王宗灵李艳宋伟范士亮李瑞香张学雷
关键词:绿潮温度沉积物
钦州湾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2013-2014年钦州湾海域4个季度月的现场调查数据,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34种(包括变型和变种),其中硅藻种数共107种,占79.9%;甲藻23种,占17.2%。调查期间的优势种,除球形棕囊藻外其余均为硅藻,并多为广温性种。不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差异明显,表现为2014-08最高,2013-11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受硝酸盐影响显著,夏季与温度、盐度均呈负相关,秋季受盐度和DIN影响显著,冬季则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高,物种较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性较高。
刘璐姜美洁李艳孙萍王宗灵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丰度多样性
2005和2006年春季黄海春季浮游植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报道了2005年3月和2006年4月2个航次春季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对黄海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73种.结果显示,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富,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扭链角毛藻(C...
徐宗军李艳孙萍朱明远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内绿藻围隔网具,包括网架、纱网、充气浮球和通气管,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上,所述支撑柱为...
范士亮韩红宾张学雷李艳孙萍缪小翔
文献传递
东印度洋南部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长期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于2013年3月至5月采集了东印度洋南部(10.0°S-4.0°N,83.0°E-102.0°E)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类和细胞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参数。为探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热带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收集整理了该相近区域1960年、2016年的浮游植物数据,综合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50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48属162种,甲藻24属183种,金藻2属4种。生态类型以热带外洋性种、暖水性种为主。优势种组成中硅藻种类占明显优势,如美丽漂流藻Planktoniella formoa、菱形藻Nitschi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佛朗梯形藻Climacodium frauenfeldianum和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甲藻有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 noctiluca和波状新角藻Neoceratium trichoceors。细胞丰度分布不均,调查区东南部细胞丰度较高为140.3×10^3 cells/m^3,低值区的细胞丰度多在10^3 cells/m^3,赤道临近水域在104 cells/m^3。与60 a前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甲藻和硅藻种类数均有所上升,甲藻种类数均高于硅藻;几次研究均显示硅藻类群是东印度洋海域的优势类群,角毛藻属的优势种类明显增加。
李艳孙萍袁超孙开明王宗灵张学雷
关键词:东印度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物种丰富度对集群生物量的影响及抽样、互补效应的检验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8种甲藻构建不同物种丰富度梯度的集群进行室内一次性培养实验,探讨了集群生物量随物种丰富度的增长模式,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集群内是否存在抽样效应.运用超产分析、相对产量之和分析和子集分析方法,检验了集群内的生态位互补效应,并运用分离加性方程法定量分离了抽样与互补效应.结果表明:集群生物量随物种丰富度呈饱和型上升趋势;集群内存在较强的互补效应;在指数生长期,某些特定物种对集群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但在生长稳定期,集群生物量不受个别物种出现与否的影响;在生长稳定期,抽样效应总体上为负,而互补效应与净生物多样性效应则总体为正.
代飞飞王宗灵李艳肖永锦
关键词: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生物量
桑沟湾立体生态方建设对碳通量及来源的影响分析
2018年
本文对采自桑沟湾内不同养殖区的21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测定了它们的总碳(TC)、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并对碳氮比值(C/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贝藻混养区及藻类养殖区西侧TC的含量较高,超过1.2%;对照区以及藻类养殖区东侧TC含量略低;贝类养殖区TC含量最低(<1%)。TN含量较高的站位出现在贝藻混养区及藻类养殖区西侧(0.03%),而在贝类养殖区、鱼类养殖区TN含量较低。TOC含量较高的站位同样出现在贝藻混养区及藻类养殖区西侧(0.37%)。在东部对照区C/N值较高(12.45),其次是贝类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鱼类养殖区C/N值相对最低。立体生态方建设前,桑沟湾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形态较为单一,建设后桑沟湾内有机碳为海陆混合来源。湾外以海源碳为主,湾内海源碳含量立体生态方建设后较建设前明显升高。
李艳姜源庆杨琳李奇宋洋李胜刘艳
关键词:碳通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