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萍

作品数:65 被引量:50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5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生物学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植物
  • 13篇浮游植物
  • 11篇盐碱
  • 10篇浮游
  • 9篇群落
  • 8篇群落结构
  • 7篇植物群
  • 7篇植物群落
  • 7篇胁迫
  • 7篇浮游植物群落
  • 6篇植物群落结构
  • 5篇生物炭
  • 5篇浒苔
  • 5篇浮游生物
  • 4篇盐碱土
  • 4篇盐碱性
  • 4篇营养盐
  • 4篇水质
  • 4篇水质净化
  • 4篇网具

机构

  • 3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3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国家海洋局海...
  • 7篇国家海洋局
  • 5篇暨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汕头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日照职业技术...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山东出入境检...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65篇孙萍
  • 24篇陈友媛
  • 19篇李艳
  • 15篇李瑞香
  • 14篇王宗灵
  • 8篇姜美洁
  • 7篇傅明珠
  • 7篇张学雷
  • 6篇徐宗军
  • 4篇王波
  • 4篇王翔宇
  • 4篇庞敏
  • 4篇王宗兴
  • 4篇陈广琳
  • 3篇屈佩
  • 3篇朱明远
  • 3篇王晓
  • 3篇潘玉龙
  • 3篇刘明
  • 3篇卢爽

传媒

  • 10篇海洋科学进展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环境科学
  • 6篇海洋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岸工程
  • 1篇2008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4
  • 1篇1994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浒苔生物炭对雨水径流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制被引量:16
2021年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填料(浒苔生物炭)处理雨水径流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及机制,进行室内批量吸附实验,在对浒苔生物炭进行碱改性(1、2和3 mol·L^(-1)NaOH改性,分别标记为BC1、BC2和BC3)基础上,开展改性前后浒苔生物炭对NH+4-N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适宜浓度的碱改性提高了浒苔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微观结构,增加了O元素含量,丰富了表面官能团,其中BC2改性效果最好.②浒苔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在pH值9.0和生物炭投加量0.5 g·L^(-1)时,吸附量最大,BC1和BC2的吸附量比BC分别提高6.4%和10.8%,BC3则降低13.7%,BC2吸附效果最好,饱和吸附量达16.76 mg·g^(-1).③浒苔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机制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吸附过程受到生物炭的高pH值、孔隙的静电吸引以及表面羟基(—OH)、羧基(—COOH)和碳氧单键(C—O)等官能团的络合氧化等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适量的NaOH来改性浒苔生物炭能够提高对NH+4-N的吸附效果,可作生物滞留池的填料来去除NH+4-N污染.
陈友媛李培强李闲驰孙萍孙萍李洁李晋辛至然
关键词:氨氮
雨水径流中溶解性有机氮的去除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雨水径流中溶解性有机氮的去除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难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氮的去除,属于污染物去除技术领域,能够解决现有的生物滞留系统结构复杂,同时缺乏高效的难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氮去除方法的技术问题。该技术方案主...
孙萍陈友媛苏增辉李兰俊张彩杰许友芹
中国近海裸甲藻中文名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研究在中国近海海域鉴定出25种裸甲藻,但发现其中许多种的中文名在国内文献中不统一,不规范,有些甚至曲解了有效拉丁名的原意。该研究对中文名使用不规范、争议较多或者在国内尚未报道过的共13种裸甲藻的发现历史,拉丁属名与种名的确立以及修定过程做出描述,结合有效拉丁名的中文释义和物种的形态特征,按照具体的中文名修订与命名原则,给出一个科学的、能准确表明其分类地位的中文种名。另外12种裸甲藻的中文名在国内的使用相对准确且较统一,最后将25种中国近海裸甲藻的有效拉丁名以及中文名进行了汇总。
潘玉龙李瑞香李艳孙萍
关键词:中国近海裸甲藻中文名
青岛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及资源利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被引量:1
2019年
为评价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模式的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就地坑埋(模式1)、集中填埋+渗滤液处理(模式2)和集中填埋+渗滤液处理+甲烷回收利用(模式3)3种农村生活垃圾填埋模式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与参数来源的敏感性分析。生命周期评价(LCA)结果表明,模式1的环境影响负荷为2.00×10^(-1),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模式2的环境影响负荷为3.97×10^(-2),主要环境影响为全球变暖;模式3的环境影响负荷为2.46×10^(-2),主要环境影响为富营养化。3种模式中,填埋处置单元环境影响最大,压缩中转单元最小。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合3种填埋模式的环保优化建议,为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环境管理提供对策和参考。
陈友媛王报英魏来孙萍夏训峰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农村生活垃圾
铬渣堆场不同吸附材料的组合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为解决铬渣长期堆存造成的铬渗漏问题。利用硫酸亚铁和酸改性活性炭制备复合材料以及壳聚糖改性粘土矿物,通过吸附实验、土柱淋洗实验,探究最优改性活性炭和粘土矿物及其组合对铬渣中铬的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硫酸亚铁和10%磷酸酸化活性炭制备的复合材料可去除99.91%Cr(VI),相比其他处理方式效果较好;使用壳聚糖对膨润土、高岭土和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其中改性膨润土吸附Cr(VI)效果较好,Cr(VI)吸附容量可达0.750 mg·g-1。土柱淋洗实验表明,同时使用复合材料和改性粘土矿物对铬的截留效果较优,其中Cr(VI)迁出量为40%,而Cr(III)的迁出量仅为5%~6%,总Cr迁移系数为0.0129。同时使用硫酸亚铁与磷酸改性活性炭制备的复合材料以及壳聚糖改性粘土矿物可提高材料对Cr的去除性能。
陈友媛王志婕吴海霞孙萍孙萍
关键词:土柱改性粘土改性活性炭
粤东柘林湾表层沉积物的汞和砷研究被引量:30
2004年
2002年8、9月对柘林湾进行了2个航次的沉积物调查,测定了采自9个站位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汞、砷含量,并对其来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汞的平均含量为0.055±0.020μg·g-1,砷的平均含量为12.23±1.83μg·g-1,与广东省土壤背景值接近。汞与总有机质的相关性较差,与其它海区的研究结果相异。认为大规模海水养殖业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以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的标准对柘林湾表层沉积物的汞、砷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均未超标,但养殖过程对汞甲基化和砷释放作用的促进应引起重视。
乔永民黄长江林潮平陈旭明孙萍
关键词:沉积物
漂浮藻收集网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漂浮藻收集网具,包括架体、设置在架体上的网体和牵引件,所述架体为两竖杆和两横杆组成的矩形结构,所述牵引件包括牵引杆和牵引座,所述牵引杆一端通过转筒可转动设置在竖杆上,另一端与牵引座连接,所述牵引座上设...
宋伟韩红宾张学雷姜美洁庞敏孙萍
文献传递
盐生植物在提高盐碱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净化能力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出一种盐生植物在提高盐碱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净化能力中的应用,属于植物修复水体污染治理技术领域,能够解决盐碱环境中盐碱混合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进而降低净化污染水体能力的技术问题。该技术方案包括通过向盐生植物所...
陈友媛孙萍郭嘉梦陈广琳吴丹辛佳
文献传递
2006年夏季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被引量:34
2009年
根据2006年夏季南黄海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7~12.17 mg/m3,平均值为1.42 mg/m3;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面分布呈近岸混合区高于外海层化区的特征,总体上随水体盐度和营养盐梯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浅海陆架锋区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聚集作用,垂直结构中层化区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现象明显,且最大值的深度和量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叶绿素a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的主要调控因子,温度、光照和浮游动物摄食等也在一定空间和程度上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傅明珠王宗灵孙萍李艳李瑞香
关键词:南黄海叶绿素A
南黄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与碳流途径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根据2006年夏季与冬季南黄海真光层内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速率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两种差异显著的水动力条件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并探讨了真光层生源碳可能的碳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夏季总初级生产力(碳)平均为30.69 mg/(m2.h),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南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冬季总初级生产力低于夏季,平均水平为21.73 mg/(m2.h),高值区北迁至海州湾附近;夏季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小型(42.8%)、微型(29.6%)、微微型(27.6%),冬季的为微微型(41.2%)、微型(36.5%)、小型(22.3%);真光层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水动力条件(混合与层化)引起的营养盐来源和光照的变化是初级生产力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用生态比值法对南黄海碳流途径的分析表明,微食物环在冬夏两季碳流途径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总体上看,南黄海浮游生态系统的碳输出潜力较弱。
傅明珠王宗灵孙萍李艳李瑞香
关键词:南黄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