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超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课程
  • 5篇教育
  • 4篇思维
  • 4篇思维范式
  • 4篇范式
  • 3篇文化
  • 2篇底蕴
  • 2篇新课改
  • 2篇外来文化
  • 2篇文化底蕴
  • 2篇课程改革
  • 2篇课程目标
  • 2篇课改
  • 2篇话语场
  • 2篇简单性思维
  • 2篇复杂性思维
  • 2篇本土文化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契约
  • 1篇失语

机构

  • 12篇渤海大学

作者

  • 12篇李志超
  • 8篇朱成科

传媒

  • 2篇教育科学论坛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天津市教科院...
  • 1篇江苏教育研究
  • 1篇辽宁教育研究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教育学会...

年份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课程研究的文化本土性失语与归位被引量:6
2009年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反映了其内在文化印痕的分娩。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课程建设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缺失与无序,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冲突上。课程研究为了实现其内在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着力于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探寻自身内在生长点,以求在民族特色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由此,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文化本土性建构实至名归。
李志超朱成科
关键词:课程
新课改的文化底蕴:思维范式的视角转换被引量:3
2008年
课程改革遵循着文化理路的嬗变而实现发展,文化的变革则给课程改革带来震荡。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博弈中,课程改革呈现出失调性"钟摆"。当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要在东西方文化中由"游移"转变为"前行",需要有突破陈规旧俗的勇气,更需要有物我通达的灵气。
李志超
关键词:课程改革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块茎到星丛:教育学话语场的课程目标构建
2009年
课程以一种动态生成而非静止存在的教育进程,为读者所理解和体认。作为课程构成的首要因素,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教学的灵魂所在。以往确立的课程目标因宰制性的意识形态、规约化的模式体制、偏执化的价值取向而越发趋于沉疴。在思维方式、课程话语、文本意义的转向理解上,"星丛性目标"的构建改变了以往以块茎化为性征的课程目标因基频"原子化"而造就的茧式多元化,实现了课程体系有序与无序的耦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交媾,走向了"视界融合"的内在自身超越。
李志超朱成科
关键词:课程目标简单性思维复杂性思维思维范式
论农村教师流失控制中的心理契约策略
2010年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发展。教师建设,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营造中国教育品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赫然把农村教师流失作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农村教师身份、权利、素养的流失来分析其业已形成的"空心化"局面,进而通过建构"心理契约"来拉长教师队伍中的"最短木板",推进我国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朱成科李志超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流失心理契约
新课改的文化底蕴——思维范式的视角转换
教育教学中,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不是停浮于体制完善、内容更新、手段多样的形式层面,而是诉求于课程改革原动力的文化层面.课程改革遵循着文化理路的嬗变而实现发展,文化的变革则给课程改革带来震荡.在本土文化与...
李志超
关键词: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教育教学文化博弈
文献传递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课程研制的嬗变被引量:1
2009年
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既孕育着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失败,又萌发了后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兴起。教学目标由虚无存在向内在生成、教学内容由外在普适向自我超越、教学方法由机械发现向建构探究的转向,赋予课程研制嬗变的奥秘。通过全景敞视的思维意识、"马赛克"流动的课程资源、回归"生活意义"的教育场域的考察,以求在对课程研制本体不断追问中加以"解钥"。
李志超朱成科
关键词: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课程研制
教育场域的“鸣沙景观”:基于教学噪音的隐喻性分析
2010年
教学噪音打破了沉疴化的传统教学活动,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叛逆"。教学噪音隐喻化为鸣沙景观,是突破因偏执性的价值取向、宰制性的意识形态、僵化性的模式体制所导致的传统教学虚无化,进而实现群我构成式增殖。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重塑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与文本、教学评价与考试的开放互动关系,才会在"不和谐"的声音中反映融洽的教育本性。
李志超朱成科
关键词:教育场域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构被引量:1
2010年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需要有绩效评价的支撑。即,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摆脱因过强的官方主导力量、重表面形式不重实质内容、过于重视物质利益造成的绩效评价问题的同时,需要通过健全学术评价网站平台系统、搭建精深广博的课程教学体系、形塑政府—大学—社会的"三角式"的评价共同体,来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建构。
李志超
关键词:绩效评价
新课改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
2008年
课程和文化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历史的沿革赋予课程以传递文化的重任。然而,随着教育教学的展开,课程逐渐摒弃了文化本真的主体性,嬗变为脱离灵魂的躯壳,以工具性价值存在的方式充当着文化附庸者的角色。物体内在意蕴的缺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羁绊,严重阻碍新课改的实施。为此,实现"课程文化再造"成为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
李志超朱成科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文化
论教育学话语场的课程目标构建
2009年
课程以一种动态生成,而非静止存在的教育进程,为读者所理解和体认。作为课程构成的首要因素,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教学的灵魂所在。以往确立的课程目标因宰制性的意识形态、规约化的模式体制、偏执化的价值取向而越发趋于沉疴。在思维方式、课程话语、文本意义的转向理解上,"星丛性目标"的构建改变了以往以块茎化为性征的课程目标因基频"原子化"而造就的茧式多元化,实现了课程体系有序与无序的耦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交媾,走向了"视界融合"的内在自身超越。
李志超朱成科
关键词:课程目标简单性思维复杂性思维思维范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