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15 被引量:230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病毒
  • 5篇草鱼
  • 5篇出血病
  • 4篇出血病病毒
  • 3篇养殖
  • 3篇聚合酶
  • 3篇弧菌
  • 3篇合酶
  • 3篇草鱼出血病
  • 2篇水产
  • 2篇水产养殖
  • 2篇逆转
  • 2篇逆转录
  • 2篇转录
  • 2篇微表层
  • 2篇微生物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链式反...
  • 2篇化学物

机构

  • 10篇青岛海洋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5篇李军
  • 9篇徐怀恕
  • 6篇王铁辉
  • 5篇陆仁后
  • 3篇陈宏溪
  • 2篇刘汉勤
  • 2篇王祥红
  • 2篇刘莲生
  • 2篇吴志坚
  • 2篇纪伟尚
  • 2篇胡应劭
  • 2篇张正斌
  • 1篇孙晓白
  • 1篇傅慰亭
  • 1篇周立冉
  • 1篇叶军
  • 1篇肖慧
  • 1篇赵卫
  • 1篇胡强
  • 1篇李勤生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国际学术动态

年份

  • 3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草鱼出血病病毒株的比较被引量:12
1998年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是我国分离成功的第1种鱼类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7,14]。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可导致当年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hus)鱼种大批死亡[5,8...
李军王铁辉周立冉徐怀恕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病毒分离株
鲈鱼苗烂鳃、烂尾病病原菌的研究被引量:72
1999年
1997年4~5月,对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鱼苗期细菌性烂鳃和烂尾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2株致病菌C-1和W-1,经人工感染及从人工感染发病鱼体再分离的W-4和W-5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为鲈鱼苗烂尾,烂鳃病的致病菌。经64项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这4株菌可归为一类,同属于鳗弧菌(Vibrioanguilar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痢特灵、CIN100、MEL25、呋喃妥因、氯霉素、磺胺药+TMP和美洛西林等7种药物对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肖慧李军王祥红纪伟尚徐怀恕
关键词:烂鳃烂尾鳗弧菌鲈鱼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1999年
根据80-90年代中国关于草鱼出血病病毒研究的进展,就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发现、形态结构特征、理化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的多肽、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病毒的繁殖动态、体外细胞培养特性,病毒对鱼体的致病机理和宿主范围,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评述,总结概括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李军王铁辉陆仁后陈宏溪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病毒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
海洋微表层中物质富集机理被引量:7
1998年
吴志坚李军丁海兵张正斌刘莲生
关键词:微表层化学物质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检测草鱼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研究被引量:9
1997年
人工感染GCHV-861后,对处于潜伏期、发病期和恢复期等不同时期的草鱼内脏组织匀浆上清液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除恢复期的1条草鱼外,其余样品均得到特异扩增带,而对照组都没有,预示着RT-RCR技术对于草鱼出血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及抗病有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显症出血病草鱼的肝、肾、脾、鳃、肌肉和肠道等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都为阳性,首次证实了GCHV存在于肝脏中,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李军王铁辉周立冉易咏兰刘汉勤陆仁后陈宏溪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聚合酶链式反应
鱼类病毒检测技术被引量:11
1996年
李军王铁辉陆仁后徐怀恕
关键词:鱼类病毒
浮游生物对某些化学物质在海洋微表层中富集所起的作用被引量:8
1997年
本文综合分析了浮游生物对有机物、痕量金属、氮磷营养盐在海洋微表层中富集所起的作用。浮游植物和部分浮游细菌释放的溶解有机物大部分具有表面活性且能与痕量金属络合,它们能靠Gibbs吸附富集于微表层,并促成与络合的痕量金属的富集。浮游细菌对微表层中富集的含氮和含磷有机物的分解可能是促成氮磷营养盐在微表层中富集的重要原因。
吴志坚李军丁海兵张正斌刘莲生
关键词:浮游生物海洋微表层化学物质
有益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被引量:17
1998年
王祥红李军纪伟尚徐怀恕
关键词:有益微生物水产养殖海水鱼贝类
中国对虾幼体致病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英文)被引量:23
1998年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李军lib.ouqd.edu.cn徐怀恕
关键词:中国对虾幼体致病菌哈维氏弧菌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诊断与控制培训班
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工程委员会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下简称"中心")于1996年1月15日—24日在青岛举办了第一期高级培训班。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诊断与控制",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0名青年科学家参加了学习。通过这次培训班学习。
徐怀恕李军
关键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控制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