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国华

作品数:84 被引量:491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文学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哲学宗教
  • 10篇艺术
  • 8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文学
  • 16篇布迪厄
  • 10篇艺术
  • 9篇社会
  • 9篇文艺
  • 7篇文学理论
  • 5篇社会学
  • 5篇文学场
  • 5篇文学批评
  • 5篇文学实践
  • 5篇文艺学
  • 5篇美学
  • 4篇大众
  • 4篇学科
  • 4篇中国语境
  • 4篇阿多诺
  • 4篇本雅明
  • 3篇大众文化
  • 3篇学术
  • 3篇真理

机构

  • 76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上海戏剧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杜克大学

作者

  • 76篇朱国华
  • 2篇汤拥华
  • 2篇曾军
  • 2篇何卫华
  • 1篇李松
  • 1篇刘康
  • 1篇邹诗鹏
  • 1篇李辉
  • 1篇文贵良
  • 1篇王曜
  • 1篇杨扬
  • 1篇杨建刚
  • 1篇孙向晨
  • 1篇尹晶
  • 1篇王宏图
  • 1篇成伯清
  • 1篇朱立元
  • 1篇郁振华
  • 1篇郑戈

传媒

  • 6篇文艺争鸣
  • 6篇文艺理论研究
  • 4篇文艺研究
  • 4篇福建论坛(人...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新华文摘
  • 2篇河北学刊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艺术百家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批判美学的中国化批判
2014年
批判美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1980年代至今,也已经有了30多个年头。我们自然指望,在人文学科领域里面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借助于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开采出自己的宝玉,我们的美学理论虽然从他们那里而来,
朱国华
关键词:人文学科美学理论
新媒介语境下创意写作的文艺生产力被引量:4
2020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数字化媒介时代,这是创意写作出场的重要语境。传统文学与现代媒介之间的"不可译性"导致其不断被边缘化,而创意写作的本土化路径最终要回归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香农模型"视域下的创意写作于"文化产业网"中的文艺生产力在"原创性""改造性""商业性"与"交互性"四个维度上得以表现,其数字化生产力将创意写作的"文学性+商业性"转变为一种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具有"自指性"的合法性存在。创意写作学属于文学与媒介学的交叉学科范畴,其理论建设应回归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语境当中。
王宇阔朱国华
关键词:创意写作文化产业新媒介
认识与智识:跨语境视阈下的艺术终结论被引量:4
2008年
讨论艺术终结如果是可能的,那么就预设了艺术的历史以及推动历史的动力。但是如果忽视美学范畴的历史具体性,采用某种以文化资本概念包装起来的多元决定论来论证艺术终结的必然性,很可能落入到西方的叙事圈套中,并丧失对于中国艺术实践的阐释有效性。本文认为,如果考虑到问题的宏观性和整体性,一般的文化社会学分析手段有其局限,因而建议参照布罗代尔的大历史观,结合于连的相关论述,对构建中西艺术观的"先验"条件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西方人的认识冲动使西方的历史成为可能,因为认识内部包含着一种反思性张力,并推动着艺术的历史发展;但是中国人重智慧,而智慧是没有历史的,因而讨论中国的艺术终结是可疑的。从传统上来看,中国艺术强调形式维度的通变,并不强调美学革命。预言中国艺术必将走向终结,目前还为时过早。
朱国华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视阈语境美学范畴中国艺术多元决定论
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被引量:3
2019年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走在激变的前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向人文社科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研究和评价的学科化、数目字化、内卷化问题依然突出,甚至有加剧的趋势。2019年《探索与争鸣》杂志开设'中国知识体系建构'专栏,追踪、聚焦和探讨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发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尊重学术规律,突破学科藩篱,生产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和学术,如何有效介入时代重大命题,回应时代关切.
郁振华朱国华成伯清邹诗鹏杨扬孙向晨郑戈
关键词:艺术院校人文学术
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被引量:45
2003年
朱国华
关键词:审美化语境条件中国人诗意美学理论
转智成识: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被引量:5
2008年
长期以来,作为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本人与诸多同行一样,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困扰:文艺学(或文学理论,文学学)是有价值的吗?我这里说的发难者并非是指那些处在知识场域之外的人士,他们对所有缺乏实用价值的东西都普遍抱有怀疑立场,他们的责难其实也适用于例如“
朱国华
关键词:文艺学逻辑出发点文学理论
想象的新旧冲突:重释作为文学事件的《沉沦》--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2017年
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教授):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又到了东吴讲堂的讲演时刻了,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我的兄弟朱国华老师。朱老师出过散文集《兄弟在美国的日子》,我借用一下"兄弟",他是我的好朋友,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艺理论研究》的主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朱老师来校讲学。我看了朱老师的经历,有若干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学者,从大学生到大学老师,到一般的学者,到著名的学者,其中是有规律的。
朱国华
关键词:《沉沦》文学事件郁达夫研究文学世界
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
2023年
对文艺学学科的历史建构进行批判性分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文艺学学科的建构过程可以以教研室的出现和运作方式作为观测点,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文艺学教研室尚未出现,学科尚未形成,以弱态方式呈现的文艺学主要可以理解为课程和教材,重点分析了教材的思想资源的构成以及这门课在当时的基本性质;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教研室成立后,文艺学作为一个文学研究中具有领导性的领域得以呈现,政治成为将文艺学体制化的重要塑造方式。在周扬等人领导下,文艺学为维护其知识价值做了很多努力;最后阶段,新时期40多年来,文艺学在结束了行政命令的支配、通过教研室或学科的运作而获得相当程度自主性之后,它面临来自内部的学术危机,这也就是当一门基础入门课变成了一门高深学科之后,其发展面临的更大挑战。
朱国华
关键词:文学概论文艺学文学理论学科
超越虚假的二元对立:后现代理论与中国语境
2008年
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取与舍,不能忽视理论本身的自律性逻辑。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叙事本身是否具有不可以化约为某种功利价值的真理性?在中国语境中,我们首先要考量这种理论"真不真",对其两方面的弊病形成明确认识,正确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运用其作为社会总体性理论所具有的阐释学优势,分析中国某些新的文化现象中内藏着的意义,走出"东方主义"的想象与坚守本土文化这两种立场之间的虚假对立。
王曜朱国华
关键词:文艺学后现代理论中国语境二元对立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被引量:12
2005年
本文从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视域,区分了四种审美现代性的言路,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它将社会启蒙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将美学形式或美学经验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主要手段;将现实主义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经验基础。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中,逻辑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的辩证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常常构成一种互补关系。
朱国华
关键词:社会审美现代性现实主义启蒙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