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有德宝

作品数:9 被引量:100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玉米
  • 4篇秸秆
  • 4篇还田
  • 3篇农田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耕作
  • 3篇春玉
  • 3篇春玉米
  • 2篇氮素
  • 2篇玉米产量
  • 2篇蒸散
  • 2篇土壤
  • 2篇农田蒸散
  • 2篇根系
  • 2篇耕作方式
  • 2篇春玉米产量
  • 1篇氮量
  • 1篇氮素分布
  • 1篇氮素积累
  • 1篇养分

机构

  • 7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有德宝
  • 6篇齐华
  • 5篇田平
  • 4篇张文可
  • 3篇王建林
  • 2篇温学发
  • 2篇马立婷
  • 2篇王沣
  • 2篇梅楠
  • 1篇张心昱
  • 1篇杨新民
  • 1篇李从锋
  • 1篇邢静
  • 1篇黄绿君
  • 1篇杨斌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耕层环境和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土壤耕作是重要的农艺措施,但高强度的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土壤缓冲性降低、作物产量不稳定等问题。而减少耕作强度、尤其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是改善耕层质量、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东北棕壤区旱作农田玉米...
有德宝
关键词: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环境结构方程模型
文献传递
大气干旱对黑河中游灌区玉米叶片气体交换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在大气干旱与不干旱条件下,以甘肃张掖玉米自335号品种为研究对象,对玉米苗期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对大气干旱与不干旱条件下光强的响应及光合特性指标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光照强度(<1200μmol.m-2.s-1)下,光合速率均随光强的增大而增大,在高光强强度(>1200μmol.m-2.s-1)下,这种增长趋势逐渐减弱。蒸腾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光强超过1200μmol.m-2.s-1时不干旱的蒸腾速率趋于稳定(10.79 mmol.m-2.s-1),而干旱处理蒸腾速率继续增加,且两者间差异显著。大气干旱条件下的气孔导度低于不干旱条件,且随着光强的增大,两者的差异逐渐减小。水分利用效率均随光强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稳定在某一定值左右,大气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低于不干旱条件。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因气体交换的同步性具有良好的耦合性,但大气干旱对蒸腾速率的影响相对于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更强烈。
有德宝黄绿君杨新民温学发王建林
关键词:玉米大气干旱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全层耕作>行间耕作>苗带耕作,深耕可增加玉米生育后期(乳熟期)深层土壤中根系SOD活性。行间耕作和全层深耕均延长玉米深层根系功能期和保护酶活性,实现增产(无显著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行间深耕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马立婷王沣田平杨斌隋鹏祥有德宝梅楠安俊朋张文可齐华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根系功能
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2
2018年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4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RR+S和IR+S分别增产6.7%和8.2%,其穗粒数、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RR+S和IR+S处理较RR和IR处理,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7.8%和6.1%,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增加6.9%和4.5%。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9.4%和22.7%,其中30~60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降低21.0%和3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和7.0%。垄间与隔行垄间处理间水氮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垄间处理(RR+S和RR)的土壤水、氮在空间上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对称分布"状态,而隔行垄间处理(IR+S和IR)则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不对称分布"状态。说明秸秆条带还田(RR+S和IR+S)通过优化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水氮分布,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但水氮空间分布对产量未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干旱年份(2015年)秸秆条带还田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安俊朋李从锋齐华隋鹏祥张文可田平有德宝梅楠邢静
关键词:根系分布氮素分布
基于Penman-Monteith法的黑河流域玉米农田蒸散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研究黑河流域玉米农田蒸散(ET)特征,以黑河中游农田生态水文试验站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彭曼法(P-M)计算得到农田参考蒸散量,与涡度相关系统实测蒸散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内,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彭曼法可以精确的反应农田实际蒸散量。利用彭曼法计算结果分析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ET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9 mm/h,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9mm/h。ET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农田灌溉、降雨季节分布以及玉米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子共同影响农田蒸散;5月的蒸散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仅占玉米生长季蒸散总量的5.0%,6月蒸散剧烈增加,7月达到最高,8月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6-8月蒸散量占玉米生长季蒸散总量的82.0%,9月蒸散量急剧下降,仅占玉米生长季蒸散总量的13.0%。
有德宝王建林吕明强齐华
关键词:农田蒸散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被引量:31
2018年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方法】连续两年在辽宁铁岭市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翻耕)与施氮量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结果】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前者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而后者则显著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2.4%、44.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施氮量超过262.5 kg/hm^2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则不显著。施氮量262.5 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最高,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6.7%、45.2%。【结论】短期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春玉米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然而秸秆旋耕还田作业成本较低,且配施262.5 kg/hm^2氮产量较高,可作为秸秆还田初期推荐施氮量。
隋鹏祥有德宝安俊朋张文可田平梅楠王美佳王沣苏思慧齐华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施氮量春玉米产量干物质
黑河中游灌区春玉米农田蒸散过程及其特征研究
有德宝
文献传递
黑河中游灌区玉米农田蒸散涡度相关分析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农田蒸散是联系作物气孔行为、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生态过程,对农田合理灌溉有重要意义。根据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黑河中游农田生态系统2012年生长季的蒸散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了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对环境影响因子与农田蒸散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蒸散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蒸散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2mm·h-1,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6mm·h-1。农田蒸散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玉米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呈明显的单峰变化曲线,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高值(91.1mm),在完熟期达到最低值(33.0mm)。土壤温度是农田蒸散最主要的环境控制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次之,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最弱。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农田蒸散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通过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对农田蒸散产生影响。
有德宝王建林田平隋鹏祥张文可马立婷安俊朋齐华
关键词:农田蒸散环境因子涡度相关通径分析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棕壤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6
2016年
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田间控制试验,研究翻耕秸秆移除(CK)、翻耕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移除(NT)、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移除(RT)、旋耕秸秆还田(RTS)6种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CK,RTS和PTS增加了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但NTS和RTS比CK降低了下层(15~25 cm)SOC含量,PTS对比其他处理显著增加了下层NAG活性,RTS和PTS对比CK显著增加了两土层硝态氮(NO3^--N)含量。(2)3种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处理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表层土壤SOC、TN含量以及βG、NAG、AP活性,降低了下层SOC含量,但增加了NAG和AP活性。旋耕和翻耕配合秸秆还田的处理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两土层NO3^--N含量,而免耕趋势相反。(3)主成分分析表明,RTS和PTS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改善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是适合棕壤的耕作结合秸秆还田的方式。
隋鹏祥张心昱温学发有德宝田平齐华
关键词:翻耕免耕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