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楠

作品数:12 被引量:191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玉米
  • 6篇土壤
  • 6篇还田
  • 6篇根系
  • 6篇耕作
  • 5篇春玉
  • 5篇春玉米
  • 4篇玉米产量
  • 4篇秸秆
  • 4篇秸秆还田
  • 4篇还田方式
  • 4篇根系分布
  • 4篇耕作方式
  • 4篇春玉米产量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壤结构
  • 2篇利用效率
  • 2篇秸秆还田方式

机构

  • 9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辽宁省农业机...
  • 1篇吉林省土壤肥...

作者

  • 12篇梅楠
  • 9篇齐华
  • 9篇田平
  • 8篇张文可
  • 5篇王沣
  • 2篇有德宝
  • 2篇王薪淇
  • 2篇赵仁贵
  • 2篇刘奉超
  • 2篇齐望
  • 1篇蔡红光
  • 1篇钱程
  • 1篇梁尧
  • 1篇刘剑钊
  • 1篇刘立国
  • 1篇谷岩
  • 1篇任军
  • 1篇刘琳
  • 1篇李德忠
  • 1篇马立婷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育成的1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做杂交亲本,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出32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吉B172、吉B166、吉B142、吉B140和吉B168是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的自交系;用其做亲本配制出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高的组合吉B166×吉B140、吉B168×吉B151、吉B172×吉B129、吉B168×吉B140等。爆花率、膨爆倍数、穗位、百粒重、株高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能够较稳定遗传;而穗行数、穗粗、穗长、小区产量性状等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大。
刘立国王薪淇齐望梅楠刘奉超刘术梅赵仁贵
关键词:爆裂玉米自交系配合力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根系分布和土壤结构的影响
<正>【研究背景】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但多年浅旋耕导致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有机质下降等耕层障碍问题,耕层障碍是限制春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隋鹏祥张文可梅楠田平齐华
关键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春玉米根系分布土壤结构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被引量:33
2018年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方法】连续两年在辽宁铁岭市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翻耕)与施氮量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结果】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前者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而后者则显著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2.4%、44.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施氮量超过262.5 kg/hm^2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则不显著。施氮量262.5 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最高,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6.7%、45.2%。【结论】短期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春玉米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然而秸秆旋耕还田作业成本较低,且配施262.5 kg/hm^2氮产量较高,可作为秸秆还田初期推荐施氮量。
隋鹏祥有德宝安俊朋张文可田平梅楠王美佳王沣苏思慧齐华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施氮量春玉米产量干物质
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9
2019年
通过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北棕壤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宁沈阳设置连续两年(2014—20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免耕覆盖(NTS)、旋耕还田(RTS)和翻耕还田(PTS)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腐解率和碳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RTS和PTS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秸秆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碳>氮。NTS、RTS和PTS处理秸秆两年平均腐解率分别为38.8%、78.0%、65.9%,两年平均碳释放率分别为56.5%、78.8%、69.4%,氮释放率为16.7%、53.5%、38.8%,磷释放率为81.3%、92.5%、89.8%,钾释放率为92.0%、99.4%、98.9%。NTS处理秸秆腐解率及碳氮释放率与还田时间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RTS和PTS处理秸秆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及3种还田方式秸秆磷钾释放率随还田时间变化符合米氏方程。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RTS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PTS处理(P<0.05),与NTS处理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土壤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秸秆腐解和耕层土壤培肥效果,东北棕壤土区建议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旋耕秸秆还田。
田平姜英孙悦马梓淇隋鹏祥梅楠齐华
关键词:耕作方式养分释放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
秸秆还田模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探究东北春玉米区不同秸秆行间还田模式的可行性,在辽宁省铁岭县以全层旋耕还田(T1S0)和全层翻耕还田(T2S0)大田试验为对照,对比研究行间旋耕(T1S1)、隔行行间旋耕(T1S2)、行间翻耕(T2S1)和隔行行间翻耕(T2S2)4种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含水量、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2S1和T2S2可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T2S1和T2S2增加根系总量的同时,提高了根系在深层土壤中的分配比例;T2S1和T2S2根长密度集中区深度较T1S0分别增加46.54%和49.87%,较T2S0分别增加37.50%和40.70%;T2S1和T2S2显著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T2S1和T2S2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与T2S2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值较T1S0分别增加了25.02%和21.93%。T2S1和T2S2叶片保护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在枯水年T2S1和T2S2较T1S0分别增产3.80%和4.05%,在丰水年各处理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两年中,T2S1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T2S2次之,分别较T1S0增加了16.28%和12.77%;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T2S2更宜推广。
张文可苏思慧隋鹏祥田平梅楠王沣王美佳张姣齐华
关键词:土壤水分根系分布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和根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8
2018年
为探究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土壤水肥及根系分布的影响,通过连续两年设置耕作方式(旋耕、翻耕)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根系及土壤水肥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旋耕和翻耕处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显著增加了干旱年份(2015年)0—30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而后者显著降低了1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紧实度,降低了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干旱年份30—60cm和湿润年份(2016年)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幅度分别为9.5%和7.3%,促进了干旱年份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湿润年份3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的增加,还提高了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因此,实施旋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水肥分布,促进深层根系发育,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隋鹏祥张文可梅楠田平王英俨孙悦孟广鑫苏业涵齐华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根系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24
2021年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对于黑土耕层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并综合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提出评价指标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耕层容重、有机质、速效磷、pH构成,由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重要数据集(Important Data Set,IDS)和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分别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16、0.771,表明MDS可以替代TDS对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黑土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22~0.75之间,均值为0.53,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土壤质量指数随产量先增加后降低。黑土耕层保持较高土壤质量及产量的评价指标适宜范围分别为:容重为1.23~1.43 g/cm^(3),酸碱度(pH值)为4.74~6.96,有机质为33.14~35.81 g/kg,有效磷为122.46~136.06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诊断、提高黑土肥力及选择适合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及参数支撑。
梅楠谷岩李德忠梁尧袁静超刘剑钊任军蔡红光
关键词:土壤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行间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设置旋耕不起垄、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3种耕作模式处理,探明行间耕作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各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根系总量和土壤深层根系比例,有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在拔节期,除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光合有效辐射和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速率及光合有效辐射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拔节期之后,行间旋耕和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旋耕不起垄处理,行间旋耕和行间隔行旋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相对于行间旋耕处理,行间隔行旋耕处理更加节约成本,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行间隔行旋耕是一项适宜推广的耕作模式。
张文可安俊朋隋鹏祥田平梅楠王美佳王沣齐华
关键词:玉米生长发育根系分布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2
2017年
在辽河平原中西部设两年定点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旋耕后1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显著下降,0~40 cm(2016)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条带旋耕明显增加了丰水年(2016)玉米产量。秸秆还田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其总孔隙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干旱年(2015)条带旋耕增产效果最突出。秸秆条带旋耕还田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是适宜推广的秸秆还田和耕作组合方式。
梅楠刘琳隋鹏祥张文可田平王沣苏思慧王美佳孟广鑫齐华
关键词:玉米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全层耕作>行间耕作>苗带耕作,深耕可增加玉米生育后期(乳熟期)深层土壤中根系SOD活性。行间耕作和全层深耕均延长玉米深层根系功能期和保护酶活性,实现增产(无显著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行间深耕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马立婷王沣田平杨斌隋鹏祥有德宝梅楠安俊朋张文可齐华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根系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