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史记
  • 4篇裴注
  • 4篇《史记》
  • 3篇司马迁
  • 3篇残卷
  • 2篇太史公
  • 2篇法藏
  • 1篇当代史
  • 1篇底本
  • 1篇东汉
  • 1篇敦煌本
  • 1篇一家之言
  • 1篇源流
  • 1篇源流考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共享
  • 1篇知识管理
  • 1篇知识管理研究
  • 1篇知识学
  • 1篇知识学习

机构

  • 12篇南昌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易平
  • 3篇易宁

传媒

  • 3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敦煌学辑刊
  • 1篇史学史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南本”《史记》考略
2007年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易平
关键词:校证底本
《史记》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考被引量:6
2004年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统。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易平易宁
日本高山寺藏裴注《史记·殷本纪》文本源流考被引量:3
2007年
日本高山寺所藏裴注《史记.殷本纪》的文本情况较为复杂。本文考证:此卷钞写于五代时期,而钞者所据底本则是初唐以前的《史记》夹注本,它具有早期《史记》夹注本与五代钞本的双重特征。考察高山寺本《殷本纪》文本源流,发现唐、宋两个关键性的《史记》传本——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和北宋景本与高山寺本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所变易。高山寺本《殷本纪》不仅为《史记》校勘提供了宝贵的古本资料,而且为我们了解宋人校《史》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易平
关键词:源流
法藏敦煌卷子本裴注《史记·管蔡世家》残卷重文研究——敦煌本与《索隐》本、景祐本《史记》传承关系考略被引量:1
2007年
敦煌初唐卷子本裴注《史记.管蔡世家》残卷之附篇前、后,有两大段包括两个相同的"太史公曰"在内的重复之文,又,附篇增衍"曹叔振铎世家"一题。敦煌本此卷这两处重大文字错误,乃因附篇拼补入卷所造成。敦煌本《管蔡世家》中误重之文和增衍的附篇之题,后为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北宋景祐本《史记》相继沿存下来,而又有所变易。初唐盛唐至北宋这三个重要阶段有代表性的《史记》传本文本之同异,既显示出《史记》夹注本之传承有绪,又反映该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特点。
易平
关键词:敦煌本
“司马谈作史”说质疑被引量:6
2004年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易宁易平
关键词:司马谈司马迁《史记》
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被引量:9
1997年
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易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开宗明义提出他著述历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以史立言”,标志着我国古典史学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①。司马迁是如何“以史立言”,他在《史记》中表达出怎样的“一家...
易平
关键词:司马迁当代史公孙弘司马相如太史公
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六朝写本《史记》“散注入篇”考被引量:6
2006年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两残卷中散置的注文,可知原本八十卷的《集解》注释体例为“标字列注”,变为六朝写本“散注入篇”之后,不仅于裴注原文有所增损改易,而且注文散置混乱,无规范。但由于散注者的目的在于方便阅读,尽管被分拆散置后的注文已非《集解》之原本旧式,然裴注的内容仍基本保存。从裴注的散置状况来看,六朝写本与宋刊本及今本并无大的变化,传世《史记》版本之源,殆可追溯至此。
易平易宁
关键词:《史记》
法藏敦煌《汉书》节钞本残卷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法藏敦煌本《汉书》之《萧何曹参传》《张良传》及《项籍传》残卷,系隋唐以前的一种《汉书》节钞本遗存。考察敦煌节钞本残卷对《汉书》原篇的内容取舍和文字删节可知:删节者意在提供一种能适应普通读者需求的《汉书》简易文本;敦煌节钞本由删节后保留下来的《汉书》原文缀辑成篇,删节者力求于原书"只删不改",则又为该本文字的可靠性提供了基本保障。敦煌《汉书》节钞本残卷注文皆取自晋灼《汉书集注》,且保存晋灼注文之旧,可证晋灼《集注》乃初唐颜师古《汉书注》主要取资和依据对象之一。作为《汉书》的一种特殊文本形式,敦煌节钞本残卷对于早期《汉书》流传(尤其是隋唐以前在民间的流传)、文本变易、汉晋以来《汉书》注释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及今本《汉书》校订,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易平
《史记·张丞相列传》勘误三则——兼论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的校勘价值被引量:2
2005年
本文校订《史记·张丞相列传》中三处误文。所取三例中出现的文字衍脱舛讹,六朝古写本残卷与今本颇有同异。两种文本相互比勘,可探知其致误的原由及古写本残卷之重要校勘价值。
易平
关键词:校勘价值残卷《史记》裴注勘误比勘
日藏唐写本裴注《史记·河渠书》残卷末《集解》来历新证被引量:1
2007年
日本神田文库所藏裴注《史记.河渠书》残卷之论赞末附有一条《集解》,该注与《河渠书》论赞及正文全不比附,实是游离篇外。此条《集解》亦见于北宋景本以来的传世刊本《史记.河渠书》篇末,沿存至今。考察这条《集解》之来历,可知唐写本此卷祖本——六朝《史记》夹注本与徐广《音义》、裴《集解》所据本《史记》有异。唐写本《河渠书》残卷末的这条游离《集解,》为研究《史记》夹注本的源流及其与北宋景本以来存世刊本《史记》之传承关系提供了一项重要线索和证据。
易平
关键词:唐写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