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旖

作品数:31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磁共振
  • 11篇成像
  • 10篇弥散
  • 10篇弥散张量
  • 10篇继发
  • 10篇继发性
  • 10篇继发性损害
  • 8篇梗死
  • 7篇张量成像
  • 7篇纹状体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6篇死后
  • 6篇弥散张量成像
  • 6篇黑质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医学影像
  • 3篇医学影像学
  • 3篇丘脑
  • 3篇脑梗死后

机构

  • 20篇广西医科大学...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27篇戴旖
  • 14篇梁志坚
  • 12篇叶伟
  • 9篇程道宾
  • 9篇秦超
  • 7篇龙莉玲
  • 6篇卢炳丰
  • 6篇王进
  • 5篇李伟雄
  • 5篇郑金瓯
  • 5篇莫雪安
  • 4篇李胜愉
  • 4篇江山
  • 3篇王子军
  • 3篇曾进胜
  • 2篇吴原
  • 2篇刘竞丽
  • 2篇陈雅娟
  • 2篇赵伟佳
  • 1篇刘敏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右江民族医学...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妇产与遗传(...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首次单发病灶,伴有锥体束不同程度损害,曾于急性期(7天)内及亚急性期(21天)后分别进行头颅MRI检查的脑出血患者,同时分析在第二次MRI资料的T2/FLAIR图像上,在同侧远离血肿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及延髓出现异常信号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男10例,女1例。MRI显示,第一次MRI检查中,所有患者在同侧远离血肿部位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平面无异常信号;在第二次检查的T2/FLAIR图像上,所有患者在同侧远离血肿部位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一个或多个平面上出现边缘不清的异常信号,其中2例为低信号,余9例为高信号。结论 MRI可以检测到局灶性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应被误解为新发脑梗死或其他病变。
李胜愉梁志坚王进黄彩球蒙喜斯戴旖叶伟曾莉梅庞霖霖韦生伟
关键词:脑出血磁共振成像锥体束继发性损害
联合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 探讨联合教学方法[包括基于讲授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和基于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 CBL)]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不同教学模块中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方法.2017年9月,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2班49名学生设为实验组,1班5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理论课程采用LBL教学方法,实习课程采用TBL和CBL教学方法.实验组理论课程采用LBL讲授基础知识,教学学时数为9学时,实习课程采用TBL和CBL讲授章节所有疾病影像学,教学学时数为27学时;对照组理论课程采用LBL讲授基础知识和章节所有疾病影像学,教学学时数为21学时,实习课程仅讲授该章节1种疾病影像学,教学学时数为15学时.通过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阅片能力测试成绩和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阅片能力测试成绩[(87.11±6.58)分、(79.55±9.54)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70.13±7.29)分、(57.40±9.15)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笔试成绩[(75.19±7.37)分]高于对照组学生[(74.56±6.38)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中,采用LBL教学方法讲授基础知识,采用TBL和CBL教学方法讲授疾病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阅片测试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卢炳丰李伟雄戴旖宋瑞管学春张春芳龙莉玲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三穴联合针刺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3穴的联合针刺对相关脑功能区的影响。方法:根据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fMRI)的单组块设计,对10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仪行脑功能成像扫描,采集在对左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进行联合针刺前、中、后阶段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用脑功能成像分析软件(AFNI软件)的感兴趣区分析法及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功能活动度明显改变的脑功能区有后扣带回、海马。(1)后扣带回:在留针阶段和拔针后效应阶段,脑功能活动度的信号均较纯静息状态明显增强(均P<0.01);拔针后效应阶段较留针阶段也有明显的脑功能活动度的信号增强(P<0.01)。(2)海马:仅右侧海马区在拔针后效应阶段较纯静息状态有明显的脑功能活动度的信号增强(P<0.01);在右侧海马区的其余阶段及左侧海马区的全部阶段中脑功能活动度的信号增强趋势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配伍的针刺协同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与认知功能、内脏系统有关的脑功能区后扣带回和海马来实现的。
杨雪捷吴新贵戴旖李文美
关键词:联合针刺三阴交穴太冲穴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与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对首次发病、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新发纹状体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7 d)、亚急性期(8~21 d)及慢性期(3个月以后)进行1次或多次常规MRI检测,分析其MRI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纹状体梗死患者70例,MRI检测提示黑质继发性损害患者27例(38.57%),2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齿轮样肌张力升高、面部表情缺失、等类似帕金森病样症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MRI表现为,梗死灶同侧黑质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在T2及FLAIR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而且该信号改变在慢性期逐渐消失。结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在MRI上有特征性改变,而且可能参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李宗亚秦超梁志坚李海洪王子军戴旖叶伟
关键词:黑质继发性损害磁共振
脑梗死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常规磁共振研究
目的探讨幕上脑梗死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磁共振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曾先后两次在我科进行检查,首次发病、仅有单侧幕上脑梗死,且锥体束不同程度受累患者的MRI资料,将第一次MRI检查,在远...
戴旖梁志坚龙莉玲李胜愉叶伟莫雪安郑金瓯秦超石胜良程道宾
文献传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附56例分析)
2004年
李伟雄卢炳丰戴旖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诊断围产期窒息新生儿期缺氧缺血性损伤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和第12周(W12)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检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在W12对部分有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 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对照组于相同时间间隔进行DT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W1(对照组:0.709±0.005,患者组:0.732±0.121,P<0.01),W4(对照组:0.710±0.005,患者组:0.776±0.067,P<0.01),W12(对照组:0.713±0.005,患者组:0.904±0.112,P<0.01);而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有1例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为18分。结论 DTI可以检测到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及其发展过程;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可能与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有关。
戴旖秦超梁志坚郑金瓯莫雪安吴原程道宾李胜愉龙莉玲
关键词:脑梗死纹状体黑质继发性损害弥散张量成像
纹状体梗死后红核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患者红核继发性损害的特点及意义。方法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病程12周的患者32例为研究组,募集32例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与研究组相匹配,单侧基底节区病灶但纹状体不受累的脑梗死患者为临床对照组,32例性别、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3组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研究组和临床对照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Bartho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部分有类似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进行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梗死侧红核的MD值([1.086±0.122)×10-3mm2/s]较临床对照组梗死侧红核([0.817±0.106)×10-3mm2/s]和正常对照组红核([0.785±0.081)×10-3mm2/s]均升高(均P<0.001),研究组梗死对侧、临床对照组梗死对侧与正常对照组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5例患者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其梗死灶同侧红核的MD值([1.142±0.136)×10-3mm2/s]比无帕金森样症状患者梗死灶同侧红核([1.075±0.074)×10-3mm2/s]升高(P<0.05)。结论纹状体梗死可以导致同侧红核的继发性损害,且这种继发性损害可能参与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王子军秦超梁志坚莫雪安程道宾陈雅娟叶伟戴旖
关键词:纹状体红核继发性损害弥散张量成像
骶髂关节磁共振炎症评分及骶髂关节结构损伤评分在活动期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病情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活动期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患者的骶髂关节MRI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ARCC)骶髂关节炎症评分(SPARCC评分)及骶髂关节结构损伤评分(SSS)与BASDAI、基于CRP计算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ASDAS-CRP)、BASFI、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CRP、ESR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2种评分方法对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按入组标准纳入活动期axSpA患者24例,均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联合柳氮磺吡啶及沙利度胺治疗12周。第0、12周记录磁共振SPARCC评分及SSS评分,计量BASDAI、ASDAS-CRP、BASFI、BASMI评分、ESR及CRP的值,分析治疗前后SPARCC评分/SSS评分与诸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SPARCC评分下降值作为治疗产生应答的效能。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12周时患者SPARCC评分[(15±4)与(33±10)]、BASDAI[(3.2±0.9)与(5.2±1.1)]、BASFI[(2.3±0.6)与(4.6±1.0)]、BASMI[(2.3±0.7)与(4.1±1.1)]、ASDAS-CRP评分[(2.0±0.8)与(3.7±0.9)]、ESR[(16±12)mm/1 h与(49±26)mm/1 h]、CRP[(7.2±2.8)mg/L与(30.4±19.3)mg/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22、6.950、10.707、7.204、6.281、-4.015及-4.257,P均<0.01);SSS评分在治疗12周后[(20±6)与(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1,P=0.455)。②治疗前SPARCC评分与同期BASDAI(r=0.630,P=0.001)、ASDAS-CRP(r=0.646,P=0.001)、CRP(r=0.574,P=0.003)、ESR(r=0.559,P=0.004)存在线性正相关,治疗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消失(P>0.05);SSS评分与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相关性(P>0.05)。③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以SPARCC评分差值评定治疗有应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Youden指数最大时的截断值为20.5,其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75.0%。结论骶髂关节SPARCC评分对疾病活动度及疗�
黄志坚米存东杜昱刘博廖键侥刘敏梁彬彬邓艳琳卢炳丰戴旖
关键词:脊柱关节炎疾病活动度骶髂关节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
200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在髋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Ultra八层螺旋CT机对16例髋关节损伤患者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完成后再进行薄层图像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AW4.1工作站,应用AW 4.1工作站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最全面、直观的显示相应的髋关节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关节腔内骨碎片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对髋臼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影像表现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手术内固定器械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李伟雄卢炳丰戴旖覃明安
关键词:髋关节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