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伯清

作品数:63 被引量:946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经济管理
  • 33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7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社会
  • 18篇社会学
  • 5篇怨恨
  • 5篇情感
  • 5篇自我
  • 4篇学术
  • 4篇共同体
  • 3篇大众
  • 3篇道德
  • 3篇修辞
  • 3篇中国社会
  • 3篇中国社会学
  • 3篇中介
  • 3篇儒家
  • 3篇社会学想象力
  • 3篇启蒙
  • 3篇文化
  • 3篇想象力
  • 3篇伦理
  • 3篇互联

机构

  • 58篇南京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8篇成伯清
  • 2篇乐国安
  • 2篇张翼
  • 2篇毛丹
  • 1篇李林艳
  • 1篇杜骏飞
  • 1篇邹诗鹏
  • 1篇周飞舟
  • 1篇姜宇辉
  • 1篇文军
  • 1篇曾军
  • 1篇彭锋
  • 1篇冯仕政
  • 1篇叶敬忠
  • 1篇孙向晨
  • 1篇成素梅
  • 1篇翟振明
  • 1篇夏德元
  • 1篇朱国华
  • 1篇胡荣

传媒

  • 7篇探索与争鸣
  • 5篇南京社会科学
  • 4篇社会学研究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社会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学海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江海学刊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2篇社会学家茶座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没有激情的时代?——读赫希曼的《激情与利益》被引量:14
2009年
成伯清
关键词:激情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中译本
从同情到尊敬——中国政治文化与公共情感的变迁被引量:39
2011年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成伯清
关键词:政治文化尊敬
新媒体之新空间:从大众到公众被引量:4
2016年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就其理想状态而言,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在让众人享受迅捷的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周遭的环境和互动的氛围。“众声喧哗”和“哗众取宠”,大概算是我们如今不得不面对的基本生态了。
成伯清
关键词:新媒体公众大众网络化技术海量信息哗众取宠
新启蒙运动?——当代社会理论的重新定位
2006年
面对纷纭复杂的理论思潮,我们如何总括这个时代的主导性学术思想?本文尝试着以“新启蒙运动”的视角,来建构当代社会理论在基本取向上的重新定位。所谓新启蒙,就是以启蒙运动的精神来对待启蒙运动以来所展开的现代性方案,即启蒙的启蒙。具体而言,新启蒙在“理性”、“经验主义”、“科学”、“普遍主义”、“进步”、“个体主义”、“宽容”、“自由”、“人性的一致性”、“世俗主义”等基本理念上,都呈现出更具反思性的主张。
成伯清
消费主义离我们有多远被引量:34
2001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探讨了消费主义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形成及其蔓延的机制,指出消费社会作为晚期现代性的形态,具有独特的运作逻辑,并大致勾画了消费主义在中国初现端倪的现状和相关的影响,以及我们可能的选择。
成伯清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社会
从乌托邦到好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建设理念的演变被引量:23
2007年
社会建设对于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并首先追溯了西方"社会的发现"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现代性方案展开以来对于社会的理性化和浪漫化想象,接着分析了"极权政治"和"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两种乌托邦对于西方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破坏性作用,最后概述了当代西方学者有关"好社会"的主张。摒弃"总体社会"的意象、立足于经验现实的结构性限制来建构和谐美好社会,可以说是目前西方学界正在达成的共识。我们认为在各种"好社会"的纲领中,如何提升和扩充社会资本成为关键,而振兴和重建形式多样的"共同体"则是普遍认可的途径。
成伯清
关键词:乌托邦好社会共同体社会资本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被引量:1
2022年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李培林冯仕政张翼王宁王宁毛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学新中国成立
自我、中介与社会:作为情感机器的互联网
2022年
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被渗透.互联网越来越深地介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进程,重塑着我们的自我观念、权力体系和时空体验。一方面,互联网毕竟首先是一种技术,我们不能期待通过一种技术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中性的技术工具,犹如双刃剑,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但由此建构的却可能是一种未必符合我们期待的社会性。
成伯清
关键词:互联网自我观念双刃剑社会性
福柯对社会学意味着什么——谨以此文纪念福柯逝世20周年被引量:4
2004年
显然,福柯(Michel Foucauh,1926-84)不是一位社会学家.事实上,按照既定的学科分工,将福柯纳入任何一个学术范畴,都有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不过,同样明显的是,无论是作为灵感源泉,还是作为一种符号资本,福柯已经成为诸多学科竞相谈论的对象.尽管巴什拉(G.Bachelard)早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出版后,就盛赞此书是"关于非理性的社会学研究的杰作",但我们无意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福柯进行"收编".相反,我们感兴趣的是克拉威尔(M.Clavel)的判断:他在1976年即<真理意志>(<性史>第一卷)问世之后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将福柯比作康德,"‘在他之后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思考了'……康德已经躺下睡着了,而福柯从未停止用愈益猛烈的震动使我们保持更加清醒的状态"(转引自刘北成,1995:283).
成伯清
关键词:福柯社会学学术研究社会实践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被引量:56
2009年
当代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时表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意犯罪的怨恨情绪。关于怨恨,学界其实具有长久的研究传统,特别是舍勒,从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怨恨的形成除了受到伤害和经由比较而产生嫉妒之外,无能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霍内特关于社会承认关系模式的论述,则可进一步阐释社会性伤害之由来和无能感的社会建构。当前中国社会由于情感支持的减少、权利保障的缺失、内在凝聚的匮乏和权力行使的特点,加上其他文化因素,使之滋生和郁积着大量的怨恨。
成伯清
关键词:怨恨嫉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