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红卫

作品数:61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3篇大麦
  • 29篇小孢子
  • 17篇小孢子培养
  • 16篇孢子
  • 11篇愈伤
  • 9篇单倍体
  • 9篇耐盐
  • 9篇倍体
  • 8篇愈伤组织
  • 8篇胁迫
  • 7篇麦种
  • 6篇植株
  • 6篇种质
  • 6篇苗期
  • 6篇耐低氮
  • 6篇耐盐性
  • 5篇氮素
  • 5篇诱变
  • 5篇倍性
  • 5篇大麦种质

机构

  • 61篇上海市农业科...
  • 22篇上海市农业遗...
  • 16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扬州大学
  • 4篇苏州农业职业...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上海市农业生...

作者

  • 61篇徐红卫
  • 60篇刘成洪
  • 52篇陆瑞菊
  • 48篇高润红
  • 46篇郭桂梅
  • 43篇陈志伟
  • 40篇何婷
  • 36篇黄剑华
  • 27篇王亦菲
  • 22篇李颖波
  • 17篇杜志钊
  • 13篇黄亦辰
  • 9篇邹磊
  • 7篇卜姝明
  • 7篇方春燕
  • 6篇李静
  • 5篇杨沙沙
  • 5篇黄赛华
  • 4篇马运涛
  • 1篇许如根

传媒

  • 17篇植物生理学报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上海农业学报
  • 3篇核农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1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利用杂交结合F<Sub>1</Sub>代小孢子培养快速获得稳定纯合氮高效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杂交F<Sub>1</Sub>小孢子培养快速获得遗传稳定、纯合氮高效材料的方法,包括选用两份已鉴定的耐低氮大麦亲本杂交,收获其F<Sub>1</Sub>代的小孢子,离体培养后,经过小...
徐红卫高润红张述伟宗营杰李静黄琳丽陈志伟刘成洪
文献传递
气孔保卫细胞大小与油菜单倍体及二倍体倍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对甘蓝型油菜2105品系种子萌发的二倍体植株和小孢子来源再生单倍体植株的不同叶位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大小进行了测定,考察了不同叶片的保卫细胞长轴长、短轴长以及其周长差异,并对气孔保卫细胞大小与植株倍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单倍体与二倍体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长轴长、短轴长以及其周长存在显著差异;单倍体和二倍体气孔保卫细胞的周长计算值范围分别为43~59μm和75~94μm;相对于单一的长轴长或短轴长观测指标,利用长轴与短轴长度计算的周长值指标对单倍体与二倍体鉴定具有更宽的区分窗口,可用于油菜双单倍体群体构建中植株倍性的快速鉴定。
何婷刘成洪杜志钊高润红徐红卫邹磊王亦菲
关键词:油菜气孔保卫细胞倍性鉴定
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愈伤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究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培养的影响,以大麦耐盐品种花11和盐敏感品种花30为材料,比较了它们在不同盐浓度预处理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发芽率、主根长以及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愈伤组织产量差异,同时对2个品种在小孢子时期响应盐胁迫的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花30的种子和小孢子在无NaCl和低浓度NaCl预处理时,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均低于花11,但经高浓度NaCl(萌发期为15 g/L,小孢子时期为300 mg/L)预处理后,花30的种子和小孢子对高浓度盐胁迫的耐受性均显著增强,且发芽率、主根长和愈伤产量均显著高于花11;通过对2个品种在盐预处理下的发芽率、主根长以及愈伤产量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2个品种在种子萌发期和小孢子时期响应盐预处理的相对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在小孢子培养阶段,经过300 mg/L NaCl预处理后,花30中小热激蛋白基因HvsHSP1和翻译起始因子1基因HveIF1A的表达量在高浓度盐胁迫下较花11显著上调。因此,供试品种间在种子萌发过程和小孢子培养过程对盐预处理的响应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具有一致性,HvsHSP1和HveIF1A基因可能与盐敏感品种在小孢子时期响应NaCl盐诱导存在关系。
徐红卫郭桂梅郭桂梅高润红杜志钊何婷陈志伟李静陈志伟陆瑞菊
关键词:大麦盐胁迫小孢子培养
化学诱变剂和^(60)Co处理对大麦小孢子低氮胁迫培养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以大麦品种‘花30’为材料,用不同剂量化学诱变剂(EMS和PYM)处理大麦游离小孢子,不同剂量60Co辐照处理大麦离体穗和干种子,比较其对在低氮胁迫下小孢子培养诱导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分化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S处理离体小孢子和60Co辐照干种子明显比PYM处理小孢子和60Co辐照离体穗的培养效果好。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徐红卫杜志钊高润红王亦菲邹磊郭桂梅卜姝明黄亦辰刘成洪黄剑华
关键词:大麦小孢子培养诱变
一种筛选高含量功能成分石斛培养物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筛选高含量功能成分石斛培养物的方法和提高石斛组培苗中的多糖和/或石斛碱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套盒。本发明的方法包括种子预处理步骤,包括用NaCl和/或甘露醇处理无菌石斛种子;种子诱导萌发步骤,包括在含有N...
刘成洪黄剑华王亦菲陈志伟陆瑞菊杜志钊何婷高润红徐红卫郭桂梅
文献传递
大麦小孢子突变体与原始品种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索大麦耐低氮的生理机制,以诱变小孢子+氮胁迫培养获得的与原始品种氮素利用率差异显著的突变体(‘A1-97’和‘A1-57’)和原始对照品种‘花30’为材料,在盆钵栽培中进行了高低两种氮素水平处理,分析了植株在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显示,相比原始对照品种‘花30’,2份突变体材料的碳氮代谢酶活性在灌浆期有更显著的差异,表明灌浆期可能是研究耐低氮的关键时期;低氮水平下,灌浆期氮素利用率高的突变体‘A1-97’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皆显著增强,氮素利用率低的突变体‘A1-57’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和成熟期的突变体‘A1-57’蔗糖磷酸化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推测,突变体与原始品种间耐低氮性的差异可能与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化酶活性存在一定的联系。
徐红卫王亦菲刘成洪黄赛华方春燕何婷郭桂梅高润红陆瑞菊黄剑华
关键词:大麦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
一种禾谷类作物单倍体群体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禾谷类作物单倍体群体的构建/繁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禾谷类作物的分蘖节基部分生组织产生丛生芽;和繁育丛生芽,从而获得单倍性遗传稳定的单倍体植株。本发明还包括用于所述方法的各培养基,以及含有所述培养基的试剂...
何婷刘成洪黄剑华郭桂梅陆瑞菊王亦菲陈志伟高润红徐红卫
文献传递
培养基组成对大岩桐继代培养和腋芽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优化大岩桐组培快繁条件,以其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MS培养基中无机盐大量成分、蔗糖、琼脂、6-BA对继代培养和腋芽增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无机盐大量成分和蔗糖浓度对继代培养的组培苗的鲜重、株高、根长具有显著影响;6-BA对腋芽再生增殖倍数影响极显著,MS培养基使用1/2浓度的无机盐大量成分,添加40 g/L蔗糖、6.0 g/L琼脂配合0.2 mg/L 6-BA可以取得较好的继代培养和腋芽增殖效果。
何婷刘成洪郭桂梅陈志伟杜志钊高润红徐红卫邹磊王亦菲
关键词:大岩桐试管苗继代培养腋芽增殖
降低小麦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潜力: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和遗传改良
小麦在高温烘焙或油炸等加工过程中易产生一种具有神经、遗传和生殖毒性的2A类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广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小麦中游离的天冬酰胺是形成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质,其籽粒中游离天冬酰胺的含量与高...
徐红卫Nigel G.Halford
文献传递
源于空间诱变的大麦纯合突变体的氮素吸收利用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挖掘氮素利用率高的大麦种质材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原始品种‘花30’和空间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获得的纯合突变体SP30-5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比较其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同时,在苗期低氮条件下供应不同氮素形态时,对两份材料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成熟期,相比高氮, SP30-5在低氮水平的单株产量、地上部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其原始品种‘花30’。在苗期,低氮条件下, SP30-5在三种供氮形式下地上部的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SP30-5地上部对硝态氮的利用最强,对硝铵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的利用无显著性差异。在硝态氮和硝铵态氮的处理下, SP30-5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在硝态氮处理下, SP30-5叶片中基因HvNR1和HvRbcL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花30’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据此推测该纯合突变体材料在硝态氮供应下地上部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可能与叶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以及编码基因HvNR1和HvRbcL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为解析空间诱变纯合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
徐红卫高润红高润红郭桂梅李静张述伟陈志伟陈志伟陆瑞菊李颖波
关键词:大麦空间诱变小孢子培养氮素利用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