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水凌

作品数:78 被引量:317H指数:10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0篇细胞
  • 14篇凋亡
  • 11篇树突
  • 11篇葡萄球菌
  • 11篇球菌
  • 10篇细胞凋亡
  • 9篇创伤弧菌
  • 8篇树突状
  • 8篇树突状细胞
  • 8篇弧菌
  • 7篇肿瘤
  • 6篇蛋白
  • 6篇增殖
  • 6篇乳腺
  • 6篇乳腺癌
  • 6篇腺癌
  • 5篇免疫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人乳

机构

  • 71篇嘉兴学院
  • 10篇嘉兴市第二医...
  • 7篇浙江大学
  • 5篇嘉兴市妇幼保...
  • 4篇遵义医学院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嘉兴卫生学校
  • 1篇丽水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嘉兴市第一医...
  • 1篇武警浙江省总...

作者

  • 78篇徐水凌
  • 7篇漆秋兰
  • 7篇朱逢佳
  • 6篇王晓凑
  • 5篇黄佳
  • 5篇曹丽莉
  • 5篇尹秀
  • 5篇林霞
  • 4篇徐妍
  • 4篇毛亚飞
  • 4篇张新红
  • 4篇严杰
  • 4篇蔡玉节
  • 4篇苗正友
  • 4篇赵桂珠
  • 4篇朱佳
  • 3篇屠婕红
  • 3篇郑文文
  • 3篇王丽欣
  • 3篇颜丹红

传媒

  • 13篇嘉兴学院学报
  • 8篇浙江预防医学
  • 6篇中国药学杂志
  • 4篇浙江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棉纺织技术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浙江医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现代康复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4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复方脉络宁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2023年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分子对接结合体外实验验证,探究脉络宁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利用TCMSP、Pubchem、Swiss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在线分析平台获取脉络宁的化学成分及其候选靶标,并通过蛋白质互作技术和网络分析,筛选脉络宁治疗脑缺血的关键靶标和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及通路分析.再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上述关键靶标和活性成分进行结合能力预测;通过细胞氧糖剥夺模型复制脑缺血模型,给予脉络宁干预;通过MTT评估脉络宁的抗脑缺血作用;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考察脉络宁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采用RT-PCR验证预测关键靶基因.结果表明,通过构建脉络宁-成分-脑缺血疾病靶点网络,获得脉络宁治疗脑缺血的8个关键网络靶标和5个潜在活性成分.分子对接分析显示,脉络宁与相关靶点蛋白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外实验表明,脉络宁可有效改善细胞氧糖剥夺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能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并明显提高AKT1 mRNA的表达量,下调Caspase3、Caspase8、RelA、NFκb、MAPK1、MAPK8、Jun mRNA的表达量,表明脉络宁治疗脑缺血可能与抑制PI 3 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王可楼烨亮高倩徐水凌
关键词:抗脑缺血线粒体途径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及内化与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黏附、内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致病意义。方法常规方法制备SAU悬液,分别感染HUVEC细胞30 min、1、24、h。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SAU对HUVEC的黏附、内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DAPI荧光染色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SAU对HUVEC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SAU与HUVEC共育30 min发现有细菌黏附细胞表面,1 h后有少量细菌侵入胞内,并伴有凋亡现象的发生,随着时间的延长,内化的细菌数没有增加,凋亡现象通过流式细胞仪、DAPI荧光染色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明显的被观测到。结论SAU通过黏附、内化侵入内皮细胞并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凋亡。
苗正友徐营李平徐水凌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内化细胞凋亡内皮细胞
嘉兴市城市水体微生物污染状况的调查被引量:5
2005年
检测嘉兴市市内河道水、运河水、湖泊水、自来水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 病菌、霉菌和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分布,了解嘉兴市城市不同水体微生物污染状况。在 5℃环境温度下,市内河道水、运河水、湖泊水、自来水的超标率分别为88.9%、72.2%、61.1% 和0,而在12℃和25℃环境温度下的超标率则分别为94.4%、83.3%、88.9%、0和100.0%、 100.0%、100.0%、22.2%,在相同环境温度下,市内河道水、运河水、湖泊水与自来水相比较, 超标显著(P<0.05)。尤以细菌总数、大肠菌数和霉菌和酵母菌超标严重。嘉兴市城市市内 河道水、运河水、湖泊水微生物污染严重,并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超标率增高。
应鹏聪周俊全蓓蓓赵思宇徐水凌尹秀
关键词:运河水微生物污染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PBL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索被引量:40
2010年
如何促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形成临床意识,是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针对学生长时间受应试型教育而形成的被动学习和思维以及国内医学教学的现实情况,采取大宽度、低强度、接力式、以点带面、重点刺激、不断强化的方式,在各门基础课程中结合传统教学全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确定传统教学与PBL的适当比例,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较为有效、值得继续探索的途径。
宋国杰曾宪智睢凤英周新妹吴达龙沈忠飞林雪平董波徐水凌黄建中梁强
关键词:PBL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临床思维
天花粉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免疫活性作用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建立天花粉多糖促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淋巴细胞增殖的方法,了解大花粉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活化作用,对T淋巴细胞亚群分群的影响和诱导产生TNF-α,IL一6水平的差异。方法:制备天花粉多糖提纯液。健康人PBMC作为药物筛选的靶细胞;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天花粉多糖(0.5,1.0,5.0,10.0,20.0,50.0mmol·L^-1)的促人PBMC淋巴细胞增殖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药物作用后人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的表达和诱导人PBMC分泌产生TNF-α,IL-6水平。结果:1.0~50.0mmol·L^-1天花粉多糖对人PBMC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P〈0.05);经5.0,10.0mmol·L^-1天花粉多糖刺激后的人PBMC中,CD3+,CD4+,CD8+T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0,5.0,10.0mmol·L^-1天花粉多糖刺激人PBMC8h后,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天花粉多糖对人PBMC有明显促增殖和活化作用,不同程度地上调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T细胞的含量,并可诱导人PBMC高水平分泌产生TNF—α,IL-6,为阐明天花粉多糖的免疫活性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徐水凌赵桂珠屠婕红顾少峰顾超朱逢佳
关键词:淋巴细胞增殖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
线粒体损伤在创伤弧菌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损伤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Vv 1.1758与DC2.4细胞混合培养模型。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创伤弧菌侵入细胞方式和细胞线粒体病变情况。荧光探针DCFH-DA和Fluo-8/AM分别检测侵入细胞内活性氧(ROS)和Ca2+离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Vv 1.1758可诱导DC2.4细胞凋亡。Vv 1.1758以菌体一端与细胞表面结合的方式侵入细胞,侵入细胞的线粒体有明显病变,细胞内ROS和Ca2+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共培育1 h,NF-κB p65蛋白即开始升高,5 h达高峰,6 h稍有下降;TNF-α蛋白则在共培育2 h开始增高,6 h达高峰。结论:线粒体损伤在Vv诱导DC凋亡中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和Ca2+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有关,NF-κB p65和TNF-α可能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徐水凌朱佳张新红邵平扬郑文文
关键词:创伤弧菌树突状细胞细胞凋亡线粒体肿瘤坏死因子Α
创伤弧菌经细胞Toll样受体2、4途径导致树突状细胞急性坏死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创伤弧菌(Vv)感染树突状细胞(DC),经Toll样受体(TLR)2、4途径致DC急性坏死的实验研究。方法建立Vv1.1758株与DC2.4混合培养感染模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率,电子显微镜观察Vv定位与细胞结构变化,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测定TLR2、4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NF-α表达量,DNA梯度电泳定性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及坏死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混合培养0.5、1、2、4、6h时的细胞感染率分别为(7.8±0.8)%、(13.9±1.1)%、(34.6±4.9)%、(77.8±10.2)%和(95.8±13.1)%,混合培养2h后的感染率与培养0.5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定位于DC2.4细胞内侧,2h核染色质明显活跃,核内出现凋亡小体;4h胞质内出现空泡,染色质聚集,胞膜毁损严重;6h线粒体高度肿胀变形,细胞坏死。TLR2、4mRNA表达于0.5h已达峰值。TNF-α在1h时开始增高(P〈0.05),2h达峰值。DNA梯度电泳2h呈冲刷状坏死,4-5h出现720bp与900bp凋亡带。2、4、6h时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1±3.8)%、(7.8±4.7)%和(12.7±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0.7)%(均P〈0.05)。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6.7±12.5)%、(41.6±25.9)%和(75.5±3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0.8)%(均P〈0.05)。结论Vv感染DC可通过TLR2、4表达上调,TNF-α增加导致DNA降解,期间以细胞凋亡与坏死同时并存,但以坏死方式降解为主。
王志刚吴展徐水凌崔戈阮玲娟
关键词:弧菌树突细胞TOLL样受体2DNA降解
纳米银海丝纤维抗菌性能和细胞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为确定纳米银海丝纤维的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作用,进行纳米银海丝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定性、定量抗菌实验,采用MTT法进行了纳米银对正常人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性实验以评价其使用安全性。结果显示:用0.2%以上的纳米银海丝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ATCC25923)和大肠埃希菌(AATCC25922)作用4 h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菌作用,抑菌率大于75%;纳米银颗粒对正常人肝细胞(L-02细胞)作用72 h,细胞相对增殖率(RGR)均在90.0%以上,细胞毒性均为1级,属无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好。纳米银海丝纤维具有高效抗菌活性,并且使用安全。
徐水凌
关键词:纳米银海丝纤维抗菌作用细胞毒作用
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为观察不同含量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性能,采用细菌生长的定性和定量抑制试验,测定不同含量的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抑菌圈直径及抑菌率.结果表明,含0.5%、0.8%、1.5%的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6mm、7.1mm和8.1mm,抑菌率则分别为75.13%、88.13%、93.57%;相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抑菌圈直径则分别为6.3mm、6.5mm、7.2mm,抑菌率则为68.97%、73.57%、82.83%.由此得出,含量为0.8%、1.5%的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抑菌作用明显大于大肠埃希菌ATCC25922(P<0.05).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具有抗菌作用,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更为显著.
赵桂珠徐水凌黄佳
关键词: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抗菌作用
嘉兴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cagA和vacA优势基因型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嘉兴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临床菌株cagA和vacA优势基因型状况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出44株Hp。采用PCR检测cagA基因和vacA基因的信号区(s)和中间区(m)亚型的分布,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基因在不同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中的Hp差异。结果44株Hp中cagA的阳性率为100%(44/44),vacAsla/m2基因型阳性率为61.4%(27/44),vacAsla/m1b为25.0%(11/44),vacAsla/m1b-m2为9.0%(4/44),其中有2株Hp同时检出sla/m2和sla/m1b-m2基因,另有2株Hp未检测到m区基因。慢性胃炎患者Hp的vacAsla/m2和vacAsla/m1b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P<0.05),其余基因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gA+vacAsla/m2、cagA+vacAsla/m1b均为嘉兴地区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Hp的优势基因型,部分患者可混合感染多株不同vacA基因型的Hp。
漆秋兰徐水凌李玉梅王云华张成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VACA基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