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苗苗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针刺
  • 6篇脂肪条带结构
  • 5篇针刺镇痛
  • 5篇痛阈
  • 3篇后三里
  • 3篇关元
  • 2篇任脉
  • 2篇甩尾
  • 1篇针刺效应
  • 1篇针灸
  • 1篇三阴
  • 1篇三阴交
  • 1篇神经肽
  • 1篇痛觉
  • 1篇痛觉迟钝
  • 1篇痛模型
  • 1篇强啡肽
  • 1篇热水
  • 1篇腧穴
  • 1篇胃经

机构

  • 9篇南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通市肿瘤医...
  • 1篇南通市疾病预...

作者

  • 9篇张苗苗
  • 8篇孟凡迅
  • 6篇李娇
  • 5篇周孝伟
  • 5篇高云飞
  • 4篇周鸣鸣
  • 3篇张俊芳
  • 2篇陈磊
  • 2篇张慎彦
  • 2篇王军
  • 2篇鄂裘恺
  • 1篇周蓉
  • 1篇陈尔瑜
  • 1篇周建锋
  • 1篇刘芳
  • 1篇李雪
  • 1篇陆仁飞
  • 1篇张苗苗
  • 1篇党瑞山
  • 1篇王怡兵

传媒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四川中医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鼠任脉、督脉不同腧穴的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对大鼠任脉线上“关元”、督脉线上“后会”针刺痛阈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针刺大鼠“关元”和“后会”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定其痛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后(9.72±0.56)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后(9.31±0.3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关元”和“后会”针刺后痛阈比较未见有意义的改变(t=1.5451,p=0.1830)。结论:针刺任脉线上“关元”和针刺督脉线上“后会”对改变大鼠热水甩尾痛阈具有相近的作用。
张苗苗孟凡迅施耀成李娇高云飞周孝伟鄂裘恺
关键词:针刺镇痛脂肪条带结构关元
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后三里”和脾经脉线上“三阴交”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别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后(9.28±0.3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三阴交”腧穴在针刺前(5.95±0.42)后(9.27±0.4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后三里”和“三阴交”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t=0.4550,p=0.6682)。结论:针刺胃经线上“后三里”和针刺脾经线上“三阴交”腧穴,对大鼠热水甩尾模型具有相似的作用影响。
李娇孟凡迅张俊芳施耀成张苗苗周孝伟高云飞张慎彦
关键词:针刺镇痛脂肪条带结构后三里三阴交
针刺对痛觉迟钝大鼠痛阈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针刺痛觉迟钝大鼠“后三里”腧穴对其痛阈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方法筛选出痛觉迟钝大鼠,手针针刺其“后三里”腧穴,分别测定针刺前后的痛阈。结果:痛觉迟钝大鼠的“后三里”腧穴针刺前(10.46±0.60),针刺后(7.44±0.40),针刺前后痛阈差值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t=9.8850,P=0.0001)。结论:针刺“后三里”腧穴对痛觉迟钝大鼠的痛阈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周孝伟孟凡迅张俊芳高云飞李娇张苗苗鄂裘恺徐雯
关键词:后三里痛觉迟钝针刺
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若干针刺位点的针刺镇痛效应对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的“后三里”、脾经线上的“三阴交”、任脉线上的“关元”、督脉线上的“后会”等腧穴,检测其针刺前、后的热水甩尾痛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针刺后(9.28±0.3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2934,P=0.0001);“三阴交”腧穴针刺前(5.95±0.42),针刺后(9.27±0.4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20.6481,P=0.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针刺后(9.72±0.56),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针刺后(9.31±0.37),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以上4腧穴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F=0.44,P=0.7268)。结论: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关元”、“后会”等腧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在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大鼠机体上具有相似的作用表现。
高云飞孟凡迅张俊芳周孝伟张苗苗李娇张慎彦黄芸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针刺镇痛经脉线
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近心端、远心端切断对针刺痛阈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分别进行近心端、远心端切断后对针刺痛阈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近心端、远心端手术切除6mm脂肪条带结构,并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针刺镇痛痛阈测定对比。结果:手术切断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前后,其针刺痛阈出现有意义的改变。结论: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周鸣鸣孟凡迅党瑞山刘芳陈尔瑜王军李娇张苗苗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胃经任脉痛阈针刺效应
切断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对针刺痛阈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切断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手术切除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并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针刺镇痛痛阈测定对比。结果:切断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前后,其针刺痛阈出现有意义的改变。结论: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权蓓孟凡迅周建锋王怡兵周鸣鸣黄琳李娇张苗苗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任脉关元针刺痛阈针灸
针刺大鼠“关元”穴对建立甩尾测痛模型的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针刺“关元”腧穴对建立针刺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作用。方法:手针针刺大鼠“关元”腧穴,以50℃热水测量大鼠甩尾潜伏期。并与针刺“后三里”腧穴后的大鼠甩尾潜伏期进行对比。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3·79±0·32)、针刺后(8·28±1·54),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9·7402,P<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3·63±0·71);针刺后(8·08±1·83),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4099,P<0·001)。结论:针刺“关元”与“后三里”腧穴对建立针刺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具有相近似作用。
陈磊孟凡迅周鸣鸣周蓉高云飞顾云周孝伟顾晓峰张苗苗
关键词:关元后三里针刺镇痛
大鼠针敏现象与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的变化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部分神经肽物质的变化。方法:针刺“后三里”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法筛选出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并以放免法测定大鼠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强啡肽、β-内啡肽、SP物质含量。结果:SP物质针刺敏感(1.57±0.49)与不敏感(3.19±1.43)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DynA针刺敏感(23.08±8.61)与不敏感(54.63±23.3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β-内啡肽针刺敏感(19.08±7.42)与不敏感(42.70±26.9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鼠针刺镇痛不敏感现象并非是脂肪条带结构上强啡肽和SP物质的水平低于针刺敏感大鼠所导致。
张兰凤王静孟凡迅周鸣鸣王军陈磊瞿前进张苗苗
关键词:针刺镇痛强啡肽Β-内啡肽
副溶血弧菌QsvR ChIP-qPCR方法的建立
2023年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QsvR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时定量PCR(ChIP-qPCR)实验方法。方法:通过热激转化和转化结合将标记2×Flag标签的qsvR片段转入qsvR突变株(ΔqsvR)中,阿拉伯糖诱导表达QsvR-2×Flag蛋白,通过甲醛与基因组DNA进行交联形成2×Flag-QsvR-DNA复合物,将基因组DNA超声裂解为100~1000 bp大小不等的片段,通过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将蛋白质-DNA复合物沉淀下来,高盐和加热解交联,回收DNA进行qPCR定量DNA,分析副溶血弧菌体内QsvR与靶基因的结合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出实验菌株ΔqsvR/pBAD33-qsvR-2×Flag,以不加阿拉伯糖诱导为对照,经阿拉伯糖诱导菌株的aphA、opaR、exsB和vtrA的免疫共沉淀量明显较高,表明在副溶血弧菌体内QsvR与aphA、opaR、exsB和vtrA具有结合作用。结论:成功建立了副溶血弧菌QsvR的ChIP-qPCR实验方法,可用于原核生物体内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张苗苗张苗苗李雪陆仁飞周敏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