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华

作品数:30 被引量:64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土壤
  • 7篇三江平原
  • 6篇土地利用
  • 5篇地统计
  • 5篇地统计学
  • 5篇碳储量
  • 5篇农田
  • 5篇烤烟
  • 4篇遥感
  • 4篇覆被变化
  • 3篇氮素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农田土壤
  • 2篇氮磷钾
  • 2篇养分
  • 2篇有机碳储量
  • 2篇有效态
  • 2篇有效态微量元...
  • 2篇植被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南京大学
  • 9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鲁东大学
  • 3篇河南省烟草公...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国家烟草专卖...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浙江中烟工业...
  • 1篇云南省烟草公...
  • 1篇吉林省土壤肥...

作者

  • 30篇张春华
  • 14篇王宗明
  • 12篇张柏
  • 11篇宋开山
  • 11篇刘殿伟
  • 9篇任春颖
  • 8篇刘国顺
  • 7篇居为民
  • 4篇张素梅
  • 3篇史宏志
  • 3篇张树清
  • 3篇李方
  • 3篇常守志
  • 2篇杨婷
  • 2篇王希群
  • 2篇柳艺博
  • 2篇宋晶
  • 2篇云菲
  • 2篇李登秋
  • 2篇石秋环

传媒

  • 3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土壤
  • 2篇生态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烟草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烟草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10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73~2013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被引量:26
2018年
基于1973~2013年8次省森林清查数据以及实测数据改进的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参数,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近40a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从1973~1976年的1159.35TgC下降到2009~2013年的833.99TgC,其中天然林减少387.51TgC,人工林增加62.15TgC;森林总体表现为碳源(-10.88TgC/a),主要归因于天然林面积的减少.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存在较大差异,桦木、落叶松和阔叶混是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大多数森林类型的碳密度呈上升趋势.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中龄林碳储量占同期全省总量的27.9%~46.6%,其他龄组的碳储量均呈减少趋势,以成熟林最为明显(201.17TgC);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碳密度分别增加2.20、3.21和3.43MgC/hm^2,成熟林和过熟林则有所下降;不同龄组森林面积和碳密度的变化是导致其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张春华张春华宋茜薇陈晓凤高慧王希群
关键词:森林碳储量碳密度
地形因子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54—2005年海拔高度和坡度因素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近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与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和草地的大幅度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耕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尤其是海拔1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湿地面积的减少也主要发生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海拔100 m以下的地表单元。林地与草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的变化趋势呈波动状态。城乡工矿用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都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海拔200 m以下变化尤为明显。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在各个坡度级别上均呈增长趋势,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增加最多。坡度大于10°时,耕地面积的增长比例非常小。林地、草地和湿地的变化均主要发生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水域、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小的地貌部位。
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李方张树清张春华杨婷
关键词:海拔高度坡度三江平原
小尺度下烟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为探讨微肥的精准施用,采用地统计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锌)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变异幅度在22.0%~48.4%之间,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4种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利用克里格法生成4种元素的空间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域有效铜和有效锰整体为中等偏高水平,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缺乏的区域分别占78%和43%。
王新中刘国顺杨程张春华刘清华张耀旭
关键词:烟田土壤微量元素地统计学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和森林清查数据的森林生长量估算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2001-2006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一类清查-样地尺度)和2003-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二类调查-区域尺度),分别计算江西省吉安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生长量,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森林类型对3种数据源估算的森林生长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点尺度上,BEPS模型模拟的森林生长量(4.18 Mg·hm-2·a-1)低于群落生长量(5.86 Mg·hm-2·a-1),与乔木层生长量(4.29 Mg·hm-2·a-1)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结果与两者的拟合R2分别为0.48和0.43。区域尺度上,BEPS模型模拟、二类调查数据计算的群落及乔木层生长量分别为4.65、4.36和3.34 Mg·hm-2·a-1,BEPS模型估算的吉安市各县森林总生长量与二类调查数据计算的群落、乔木层生长总量拟合R2分别达0.84和0.83。一类清查数据计算结果高于二类清查数据计算结果,BEPS模型模拟森林生长量分别与基于一类清查数据计算的乔木层生长量及二类调查数据群落生长量较为一致。从研究区两种主要森林类型来看,常绿阔叶林年平均生长量高于常绿针叶林,常绿针叶林与模型估算结果差异小于常绿阔叶林。最后利用模型估算了研究区2001-2010年平均生长量,为认识研究区的森林生长空间分布差异及更新森林生物量提供支持。
李登秋居为民郑光柳艺博昝梅张春华黄金龙
关键词:BOREALECOSYSTEMPRODUCTIVITY
2001~2011年中国农田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遥感数据的光能利用率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计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结果对最大光能利用率(εmax)参数非常敏感。利用农业产量统计数据、MODIS遥感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植被光合模型(VPM)推算2001~2011年全国各省逐年的农田平均εmax,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1年全国31个省的农田εmax的变化范围为0.57~2.20g C·MJ^-1,呈现出东部和中部较高、西北和西南较低的分布特征。大部分省份农田εmax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1~2007年存在年际波动,2008年后εmax呈相对稳定增长趋势。各省农田εmax的年际波动幅度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大部分省份农田εmax的年际变化与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C4作物面积比例变化也是导致农田εmax变化的原因之一。在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计算农田生产力时,需要发展考虑εmax时空变化的参数化方案。
康婷婷居为民张春华
关键词:农田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管理分区研究
土壤作为一个时空连续的变异体,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土壤肥力状况是影响烟叶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精确的掌握田间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状况,确定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单元,并以此调整相应的肥料投入量,是实现烟田土壤精准管理的...
张春华
关键词:地统计学土壤养分分区管理
文献传递
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9
2011年
利用1982~2006年的NOAA AVHRR-GIMMS和MODIS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值较高,且空间差异明显;森林为该区主要植被类型,NDVI值较高,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伊春地区;草地集中分布于西南部,NDVI值相对较低.东北多年冻土区过去25a间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NDVI显著下降.较气温而言,降水量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因子(r=0.77,P<0.0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在1982~2006年间表现为4个阶段:1982~1990年,植被NDVI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持续增加的趋势;1990~1993年,植被NDVI呈迅速下降趋势;1993~1997年,植被NDVI呈现回升态势,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1998~2006年,植被NDVI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表现出不同的NDVI年际变化规律,尤以草地NDVI值波动最大.植被NDVI变化空间异质性显著.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退化影响了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动态.年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降低影响了植被的生长.从像元尺度来看,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变对植被NDVI的大小和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德华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素梅罗玲张春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
烘烤过程中拉长变黄和定色时间对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0年
利用河南省郏县步进式烤房研究了变黄期与定色期拉长烘烤时间对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拉长了变黄和定色时间的3个处理T2,T3,T4均提高了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总量;②苯丙氨酸类、类胡萝卜素类、类西柏烷类、新植二烯类致香物质含量在42℃变黄拉长12h处理(T2)最高;定色期54℃定色拉长12h的处理(T3)较正常烘烤处理(T1)只提高了类胡萝卜素类及新植二烯类产物含量;在变黄期与定色期均拉长12h处理(T4)的棕色化产物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高,且T4处理与正常烘烤处理T1相比,苯丙氨酸类、类胡萝卜素类、新植二烯类致香物质含量提高,类西柏烷类物质含量降低。
宋晓华刘国顺付劭怡张春华
关键词:烤烟致香物质
遥感与生态模型同化的陆地系统碳收支模拟计算
本论文利用MODIS反射率和BRDF数据与AVHRR NDVI数据融合生成了长时间序列的全球LAI数据,驱动机理性的生态模型BEPS和InTEC,模拟分析1982-2006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在进行全...
居为民陈镜明张方敏张春华柳艺博
不同氮磷钾配施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被引量:30
2009年
田间试验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中烟100为材料,研究了N、P、K肥配施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和致香物质总量及不同种类致香物质含量都较低;N、P、K任意两种肥料配施均可以不同程度提高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不同种类致香物质的含量;NPK的配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也随着增加,而致香物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抛物线现象。因此,N、P、K的合理配施是提高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致香物质的重要措施。由田间试验结果获取的推荐施肥方案为N:P2O5:K2O=1:2:3,其用量分别为75kg/hm2、150kg/hm2和225kg/hm2。
刘国顺张春华代李鹏宋晓华石秋环李永涛张雪
关键词:烤烟石油醚提取物中性致香物质施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