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乐勤

作品数:120 被引量:859H指数:17
供职机构:池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经济管理
  • 3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生态
  • 19篇城镇化
  • 14篇可持续发展
  • 12篇STIRPA...
  • 10篇碳排放
  • 9篇LMDI
  • 8篇生态补偿
  • 7篇生态系统
  • 7篇建设用地
  • 7篇耕地
  • 7篇城市
  • 6篇森林生态
  • 6篇森林生态系统
  • 6篇生态服务
  • 6篇生态服务价值
  • 6篇生态环境
  • 6篇偏最小二乘
  • 6篇流域生态
  • 6篇库兹涅茨
  • 6篇库兹涅茨曲线

机构

  • 115篇池州学院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6篇石台县林业局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上海理工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池州师范专科...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水利水电...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安徽经济贸易...
  • 1篇安徽省石台县...
  • 1篇池州市环境保...
  • 1篇中国自然资源...

作者

  • 120篇张乐勤
  • 22篇许信旺
  • 17篇荣慧芳
  • 16篇陈素平
  • 9篇方宇媛
  • 8篇张勇
  • 6篇曹先河
  • 5篇陈发奎
  • 4篇李荣富
  • 4篇陈保平
  • 4篇王文琴
  • 4篇许杨
  • 4篇张诗颖
  • 4篇张勇
  • 2篇包婷婷
  • 2篇汪应宏
  • 2篇朱超洪
  • 2篇祝亚雯
  • 2篇方宇嫒
  • 1篇奚立平

传媒

  • 1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0篇池州学院学报
  • 5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河南大学学报...
  • 3篇世界科技研究...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城市问题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环境保护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国土资源科技...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科学与管理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1篇2017
  • 13篇2016
  • 12篇2015
  • 13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13篇2011
  • 10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rcGIS的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匹配度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科学揭示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匹配动态关系,对制定差别化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协同演进的规制政策具有启示意义.采用数列匹配度测算方法,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匹配度进行了测算,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半变异函数分析、热值分析方法,对匹配度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2011年,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平均匹配度为0.897 4,2015年降至0.849 7;(2)2011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Ⅰ指数为0.103 514,块金系数为0.522 1,2015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Ⅰ指数为0.083 359,块金系数为0.326 5;(3)2011年,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阜阳为热点地区,2015年,宣城、阜阳、淮南、亳州为热点地区,而合肥、六安均为冷点地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纠偏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平均匹配度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产业规划、经济发展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张乐勤朱超洪
关键词:匹配度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
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14年
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池州市200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同时对碳源、碳汇和净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情况,计算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池州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35.835 4kt增加到2010年的1 774.016 3kt,碳排放总量递增主要以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递增为主,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具有趋同的变化趋势。2)2000—2010年池州市碳汇能力基本稳定,碳源与碳汇的比例整体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135 5增加到2010年的6.657 2。3)2000—201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划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3个阶段。4)地均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建设用地地均碳排放强度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5)碳排放量和人口总量、人均GDP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且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要大于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
张勇张勇张乐勤汪应宏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STIRPAT模型
基于协整分析的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被引量:9
2012年
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能预判碳排放拐点出现时间,可揭示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以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对安徽省1995—2010年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借助EKC模型简化式构建了安徽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EKC模型,基于协整OLS回归方法对安徽省碳排放、碳排放强度EKC曲线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碳排放总量由1995年的4420.58×104t增加到2010年的11913.32×104t,人均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0.74t增加到2010年的1.74t,均呈持续增长态势,碳排放总量,而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每万元2.44t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0.97t。安徽省碳排放EKC曲线呈N型,通过作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表明,N型关系非常微弱,短期内EKC曲线不存在拐点,拐点出现时间为2027年;安徽省碳排放强度EKC曲线也呈N型,通过作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表明,N型关系也非常微弱,短期内EKC曲线不存在拐点,而呈递减趋势;安徽省人均碳排放量不支持EKC曲线。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未来碳排放态势,从而为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政策提供依据。
张乐勤陈素平李荣富许信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基于增量视角的安徽省城镇化演进对环境胁迫演化规律探析被引量:2
2016年
安徽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省,探索其城镇化演进对生态环境胁迫的演化规律,对制定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制政策具有启示意义.本文选取人均工业废水排放等表征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的10项指标,采用熵值赋权法,就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胁迫状况进行了评价;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城镇化演进的环境胁迫指数进行了测算;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立足增量视角,遵循内在逻辑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和其环境胁迫间演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胁迫指数由2000年的0.061 9增至2013年的0.817 3,年均增长21.96%;2城镇化演进对环境胁迫指数由2001年的0.004 2跃升至2013年的0.171 5,年均增长36.22%;3城镇化与其累计环境胁迫契合N型曲线演化规律.现阶段,城镇化对环境胁迫处于N型曲线右侧上升通道.揭示了安徽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日渐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较大挑战,从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协调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张乐勤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胁迫库兹涅茨曲线
绿色奥运背景下公众绿色理念提升的思考
2009年
我国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公众绿色理念的缺乏有关,北京绿色奥运诠释的绿色理念对公众绿色理念的提升乃至公众的环保行为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乐勤
关键词:绿色奥运可持续发展
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时空分布特征及扩散路径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为探明区域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路径,实现对安徽省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方法]文章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安徽省LUCC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并借鉴重心迁移模型,探究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关系。[结果](1)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差异明显,4个不同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呈不断增长态势,耕地非农化强度趋向于皖中最大,皖北次之,皖南最小的格局。(2)县域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皖南速度最快,皖北最慢。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自小到大的重心点密度逐渐降低,整体波动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且波动幅度逐步提升。耕地非农化速度重心点的轨迹变化表明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历经了由中心向外围扩散又逐渐收敛的过程。(3)耕地非农化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且距离不断变小,空间形态上呈现Y型,非农化路径表现为先远离后靠近的扩散态势。非农化重心一直偏安徽省几何中心以北。[结论]揭示了安徽省耕地非农化演进过程及扩散路径,为政府部门掌握耕地变化以及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对策。
吴海中田晓四张乐勤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镇化快速演进期时长、速度及启示被引量:5
2015年
依据Northam城镇化演进的"S"型曲线及阶段发展理论,基于Logistic模型,借助SPSS分析软件,采用曲线回归的最优拟合优度分析方法,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上限进行了估计,运用高等数学曲线曲率求导方法,对中国城镇化第二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持续时长及平均速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水平理论饱和值为84%;2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起始时间为1979年前后,终止时间为2030年前后,持续时长50.33年;3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时,城镇化水平为17.33%,加速阶段终止时,城镇化水平为64.67%,加速阶段平均速度为0.94个百分点/年,2012-2030年,平均速度为0.64个百分点/年.研究结果可为管理层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为省域尺度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张乐勤张勇
关键词:城镇化时长LOGISTIC模型
基于增量视角的城镇化演进与能耗间库兹涅茨曲线探析——以安徽省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节能减排为中国未来社会两大战略任务,从理论上探索城镇化能耗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对制定节能城镇化政策与能源利用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安徽省为例,采用完全分解模型,对城镇化引起的能耗进行了测算;基于增量视角,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工具,通过引入城镇化变量二次、三次项,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城镇化与其能耗间U形与N形曲线关系;依据高数中曲线求导方法,测算了城镇化能耗拐点出现时的城镇化水平,结果表明:1)1996-2013年,城镇化进程引起的累计能耗达4 755.78万tce,年均279.75万tce,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推动能源净消费181.59万tce,两者间呈同向演化态势;2)二次曲线验证表明,城镇化能耗曲线呈U形,拐点位置出现在城镇化水平增幅为1.642 3×10-13时刻,现阶段,城镇化能耗位于U形曲线右半侧;3)三次曲线回归结果未能验证出城镇化能耗有拐点存在,两者间呈同向增长态势,表明安徽省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节能减排矛盾日渐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研究结果,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能耗的政策建议。
张乐勤
关键词:城镇化能耗库兹涅茨曲线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被引量:39
2014年
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分析,并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因子主成分回归方法,构建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子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2000~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态势,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均逐年递减态势;安徽省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时,碳排放总量将增加1.208 8%、0.202 0%、0.502 3%、4.793 8%、1.066 0%;当能源强度每下降1%时,碳排放总量将减少0.120 2%;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工业化水平提升促进了能源的消耗,成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此,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用地规模、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及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及提高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建设紧凑型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消费模式等政策建议,为实现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生态安徽"与"美丽安徽"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中尺度(省级行政区)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的研究提供示范。
张勇张勇张乐勤
关键词:城市化碳排放STIRPAT模型
安徽省绿色发展驱动因素识别及促进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状态进行了考察,借鉴STIRPAT模型,采用PLS回归分析方法,对绿色发展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考察样本期,安徽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度为0.4021,濒临失调状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城镇化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当其提升1%时分别导致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增长0.006624%、0.021367%、0.000437%,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外开放呈现为负向阻滞作用,当其提升1%时,分别导致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下降0.000644%、0.010074%;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第一驱动因子,而对外开放为首位障碍因素。推进绿色发展,既要重视创新驱动“孤峰”效应,更要重视对外开放掣肘短板。基于研究结果,凝练了绿色发展促进机制。
张乐勤陈素平
关键词:STIRPAT模型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