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敏

作品数:278 被引量:1,110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8篇期刊文章
  • 40篇专利
  • 3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222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77篇小麦
  • 123篇旱地
  • 112篇旱地小麦
  • 74篇土壤
  • 72篇休闲期
  • 65篇水分
  • 51篇土壤水
  • 51篇土壤水分
  • 44篇籽粒
  • 30篇蛋白质
  • 27篇深翻
  • 26篇籽粒蛋白
  • 26篇籽粒蛋白质
  • 23篇氮素
  • 23篇耕作
  • 22篇冬小麦
  • 20篇利用效率
  • 19篇播种
  • 18篇水分利用
  • 17篇磷肥

机构

  • 253篇山西农业大学
  • 25篇扬州大学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江苏农牧科技...
  • 2篇晋中职业技术...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临汾职业技术...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78篇孙敏
  • 224篇高志强
  • 104篇任爱霞
  • 72篇杨珍平
  • 39篇邓妍
  • 35篇赵维峰
  • 34篇赵红梅
  • 31篇郝兴宇
  • 30篇薛建福
  • 26篇李光
  • 21篇李碧春
  • 18篇尹美强
  • 17篇宗毓铮
  • 16篇李青
  • 16篇温斐斐
  • 14篇杜天庆
  • 13篇贺立恒
  • 12篇温银元
  • 12篇苗果园
  • 12篇葛晓敏

传媒

  • 34篇山西农业科学
  • 30篇山西农业大学...
  • 1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生态学杂志
  • 7篇作物杂志
  • 6篇激光生物学报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灌溉排水学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中国家禽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4篇2008年全...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土壤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生物技术

年份

  • 8篇2023
  • 10篇2022
  • 27篇2021
  • 27篇2020
  • 10篇2019
  • 21篇2018
  • 18篇2017
  • 22篇2016
  • 20篇2015
  • 26篇2014
  • 14篇2013
  • 30篇2012
  • 12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2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根室根管配套起吊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根室根管配套起吊装置,包括根室、根管、台阶和起吊装置,根室的长、宽、高分别为2m、2m、1‑3m,根管为圆筒状,筒体高1‑3m,直径0.20‑0.25m,根管纵向沿直径部位分为两个半圆筒,在两个半圆筒...
杨珍平薛建福郝教敏孙敏夏清刘小丽杜天庆高志强
文献传递
休闲期深翻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花后脯氨酸及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研究休闲期不同时间深翻覆盖对土壤水分、花后脯氨酸与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休闲期深翻覆盖可提高播前0-300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有利于促进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增加作物耗水量,致使开花期土壤蓄水量降低,且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明显。休闲期深翻覆盖可提高花后旗叶脯氨酸含量、花后5~20d籽粒脯氨酸含量、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籽粒蛋白质产量,以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最高。且等雨后深翻采用渗水地膜覆盖对灌浆前期旗叶和籽粒脯氨酸含量、旗叶GS和GDH活性均有较大调控性。(2)开花期深层土壤蓄水量与旗叶和籽粒脯氨酸含量关系密切,且与旗叶脯氨酸含量相关性较大。花后旗叶脯氨酸含量与旗叶GDH活性相关显著,而籽粒脯氨酸含量与旗叶GS活性相关显著。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蛋白质产量均与旗叶GS和GDH活性相关显著,谷/醇比与旗叶GS活性相关显著。说明开花期土壤干旱可促进旗叶和籽粒脯氨酸积累,从而影响花后旗叶GS和GDH活性,有利于籽粒蛋白质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品质。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等雨深翻后覆盖有利于提高底墒,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品质,以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效果明显。
刘庆建高志强孙敏邓联峰赵维峰赵红梅任爱霞李光
关键词:旱地小麦休闲期土壤水分籽粒蛋白质脯氨酸
施氮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表层根系特性及物质生产形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为明确氮肥促进小麦物质生产形成的根系农艺机制,于2018—2019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小麦试验基地进行大棚池栽试验,以3个小麦品种山农29、良星77、良星99为主区,以150、270 kg/hm^(2)共2个施氮量为副区,研究不同小麦品种0~20 cm根系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对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显著提高了越冬、开花和成熟期表层根长,尤其开花期Ⅰ级根尖端数、Ⅱ级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密度,Ⅲ级根长、根体积、根尖端数和根表面积密度;降低了花后表层总根和各级根长、根体积衰减速率,尤其显著降低了Ⅲ级根、总根的根长衰减速率和根体积衰减速率;提高了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产量7.3%~13.6%、氮素利用效率1.0%~8.2%,尤以山农29差异显著;山农29较良星77和良星99显著增加了各生育时期表层(0~20 cm)总根长,显著降低了花后根长衰减速率和根体积衰减速率,显著提高了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产量15.6%~31.4%、提高氮素利用效率5.3%~15.9%;小麦开花期表层Ⅰ级根长和根尖端数与生育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Ⅲ级根长、根体积、根尖端数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成熟期干物质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
李蕾王会文HAFEEZ NOOR王培如任爱霞林文张蓉蓉赵庆玲高志强孙敏
关键词:施氮量
喷施纳米硒对谷子幼苗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为研究叶面喷施纳米硒肥谷子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张杂谷10号和晋谷45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硒水平,即清水对照(CK)和15(T1)、30(T2)、45 g/hm^(2)(T3)纳米硒,在苗期喷施,分别于喷硒后1、3、5、7 d测定幼苗的株高、茎粗、干物质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以及MDA、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纳米硒可显著提高谷子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量,且随施硒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达到最大,其中,张杂谷10号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39%、16.92%和11.89%,晋谷45号分别增加12.36%、12.23%和14.45%。纳米硒可提高谷子SOD、POD、CAT活性,且低硒量促进,高硒量抑制,SOD活性在喷哂后5 d达到最大,POD和CAT活性在喷硒后3 d达到最大;同时降低MDA含量,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此外,低硒量下脯氨酸含量降低,高硒量产生胁迫效应。总体来看,晋谷45号的生理生化指标优于张杂谷10号,晋谷45号可作为富硒谷子选育的材料。
刘雨杉许佳昕尹美强温银元孙敏张毓宜石尧
关键词:纳米硒农艺性状生理特性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筛选适宜旱作麦区高产、高效品种,2012—2013年在山西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产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并选择其中8个品种研究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品种拔节—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量、开花—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所占比例、花前氮素运转量(除运旱618外)、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低产品种;高产品种中运旱20410、运旱805的花前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植株氮素吸收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他品种;石麦19号、临Y8159的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品种。可见,运旱20410、运旱805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积累能力,石麦19号、临Y8159能够高效利用氮素,形成较高的产量。因此,石麦19号、临Y8159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高效品种。
王旭红孙敏高志强葛晓敏邓妍白冬
关键词:小麦氮效率
休闲期不同耕作模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探索适宜晋南旱地小麦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以晋麦92为试验材料,设置休闲期深翻/深翻、深松/深翻、深松/深松、常规耕作(对照)4个耕作模式,研究其对土壤水分及养分、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深翻、深松/深翻、深松/深松模式较对照休闲末期3m内土壤蓄水量和土壤蓄水效率显著提高,土壤蓄水效率提高达52.5%~91.3%,以深松/深松模式较好;越冬-孕穗期3m内土壤蓄水量提高,且深松/深松模式与对照差异显著;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且越冬-拔节期深松/深松、深松/深翻模式与对照差异显著,孕穗-成熟期各耕作模式与对照差异均显著;穗数、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其中穗数提高22.7%~2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21.6%,产量提高39.4%~60.3%,以深松/深松模式较好;收获后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高2.5%~8.7%,速效磷含量提高11.1%~34.4%,碱解氮含量提高5.1%~20.2%,以深松/深松模式较好。总之,深翻/深翻、深松/深翻、深松/深松模式均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养分供应状况,有利于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最终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深松/深松模式最佳。
陈梦楠高志强孙敏杨珍平
关键词:旱地小麦耕作模式土壤水分土壤养分
叶面喷硒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小麦有效抗旱和合理补硒提供理论依据。用不同质量浓度硒(20,40,60 mg/L)处理PEG胁迫下的小麦幼苗,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硒对PEG胁迫下小麦幼苗株高、根长、根数及鲜干质量的影响,分析小麦幼苗叶片丙二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硒显著提高了PEG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根数及鲜质量、干质量、叶绿体色素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同时提高了SOD,POD活性。外源施硒对小麦幼苗生长中干旱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以40 mg/L硒处理效果最佳。
芦文杰尹美强党芳芳曹梦琳温银元孙敏郝兴宇高志强
关键词:叶面喷硒PEG胁迫小麦
2014年闻喜县旱地小麦肥料管理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省旱地小麦肥料施用现状,2014年在闻喜县进行了旱地小麦肥料管理调查。结果表明,调研区54.44%的农户冬小麦产量高于平均水平,仅5.56%的农户冬小麦产量偏低。调研区旱地小麦氮肥(N)平均投入量为162.98 kg/hm2,54.44%的农户氮肥投入量偏低;磷肥(P2O5)平均投入量为130.82 kg/hm2,5.56%的农户没有施用磷肥,43.33%的农户磷肥投入量适中;钾肥(K)平均投入量为55.84 kg/hm2,调研区农户钾肥投入分布不均,投入偏低的农户占较大比例,可见调研区农户施钾不合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8.29,22.78,99.86 kg/kg;调研区农户各项投入,施肥占总投入的36%。总之,调研区旱地小麦产量较高,氮磷钾肥投入分布不均,对磷肥重视不足,氮磷肥偏生产力较低,各项投入以施肥所占比例最高。
侯现良孙敏王帅梁宇宁申鹏程
关键词:旱地小麦
施磷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干物质累积和转运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探明旱地小麦最佳施磷量和施磷方式,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施磷量(P2O5)为75、112.5、150kg·hm2和施磷土层深度为20、40cm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干物质累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小麦花前0~1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且40cm土层施磷较20cm土层施磷效果显著;小麦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量增加,且40cm土层施磷条件下差异显著。施磷150kg·hm2时,40cm土层施磷较20cm土层施磷,小麦花前叶片和茎秆+茎鞘的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茎秆+茎鞘干物质量显著降低,籽粒干物质量及其所占比例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增加,且40cm土层施磷较20cm土层施磷效果显著。施磷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累积量与小麦越冬一孕穗期土壤水分含量关系密切,与孕穗期土壤水分含量尤为密切。40cm土层施磷150kg·hm2有利于提高旱地麦田孕穗期前0~1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小麦茎秆+茎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累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张勉孙敏高志强温斐斐杨珍平郝兴宇
关键词:旱地小麦磷肥土壤水分
花期喷施亚硒酸钠对小麦生长特性及硒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明确外源硒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籽粒中硒的存在形态及积累特性,探索小麦硒肥施用技术。[方法]于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基地开展盆栽试验,在中麦175开花期喷施低(8 mg·L^-1)、中(16 mg·L^-1)、高(24 mg·L^-1)浓度的亚硒酸钠(以不喷硒为对照),测定对小麦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硒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花期喷施亚硒酸钠处理的小麦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重较CK增加,缓解了根系衰老,提高了根冠比、各器官硒含量及籽粒各形态硒的积累。喷施低、中浓度亚硒酸钠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千粒重,产量增加显著,增幅达8.0%~17.0%,以低浓度效果最佳,而喷施高浓度则反之。各器官硒含量、茎和叶硒积累量所占比例、籽粒中硒酸盐含量及其积累量所占比例、硒代蛋氨酸含量均以低浓度最低,以高浓度最高,而籽粒硒积累量占植株总硒比例、籽粒中有机态硒积累量及其所占比例以低浓度最高,而高浓度最低。[结论]开花期喷施低浓度(8 mg·L-1)亚硒酸钠可有效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千粒重和产量,且更利于硒向籽粒中运转,增加有机态硒含量及其占比,降低无机态硒含量及其比例。
董石峰孙敏赵剑敏白雪卢鹏飞高志强任爱霞侯非凡尹雪斌
关键词:亚硒酸钠小麦根系硒含量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