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楠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蕨
  • 3篇配子
  • 3篇配子体
  • 2篇雄配子
  • 2篇雄配子体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荧光
  • 2篇叶绿素荧光特...
  • 2篇孢子
  • 1篇度条件
  • 1篇性别分化
  • 1篇植物
  • 1篇水龙骨科
  • 1篇蕨科
  • 1篇蕨类
  • 1篇蕨类植物
  • 1篇孢子萌发
  • 1篇孢子形态
  • 1篇细胞

机构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姜楠
  • 5篇王全喜
  • 5篇戴锡玲
  • 3篇曹建国
  • 2篇张莹
  • 1篇李新国
  • 1篇王赛赛
  • 1篇代小菲
  • 1篇郭冷冷
  • 1篇陈文博

传媒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Ⅹ.水龙骨科被引量:8
2010年
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19属54种1变种1变型和国外产水龙骨科1属6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豆形,外壁较厚,光滑或形成疣状、波纹状或不规则块状纹饰,周壁较薄,具瘤状、颗粒状纹饰或光滑具附属物.根据孢子表面的纹饰可分为6种类型:(1)疣状纹饰,如东北多足蕨(Polypodiumvirginianum L.)和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Wall.ex Mett.)Ching]等;(2)瘤状纹饰,如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和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 mum(Gies.)Ching]等;(3)颗粒状纹饰,如狭叶毛鳞蕨(Tricholepidiumangustifolium Ching)和紫柄假瘤蕨[Phymatopteris crenatopinnata(C.B.Clarke)Pic.Serm.]等;(4)波纹状纹饰,如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和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Presl)等;(5)不规则块状纹饰,如有边瓦韦(Lepisorusmarginatus Ching)和江南星蕨[Microsorumfortunei(T.Moore)Ching]等;(6)光滑具附属物,如丝带蕨[Drymo-taenium miyoshianum(Makino)Makino]和瘤蕨[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Burm.)Pic.Serm.]等.从孢粉学的角度探讨了该科的属间系统演化关系,认为水龙骨科可能具有4条不同的演化路线,并对其与近缘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姜楠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关键词:蕨类植物孢子形态水龙骨科
培养密度对水蕨孢子萌发及配子体性别分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在不同培养密度条件下对水蕨孢子进行人工培养,对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性别分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密度在50个孢子/mL左右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两性配子体的形成;而接种密度在200个孢子/mL左右时,有利于雄性配子体的形成.研究结果为水蕨的引种保护、人工栽培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郭冷冷陈文博姜楠李新国戴锡玲
关键词:水蕨孢子萌发配子体萌发率
不同培养密度条件下水蕨配子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2011年
以模式植物水蕨两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密度条件下蕨类植物配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探讨了水蕨配子体光系统Ⅱ(PSⅡ)对不同培养密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培养密度条件下水蕨两性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Fv/Fm和qP值都明显高于雄配子体,且差异显著,两者之间的qN值无显著差异.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加,水蕨两性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qP和qN值随之减少,雄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qP和qN值先升高后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各项荧光参数发现:水蕨两性配子体PSⅡ的活性相对比雄配子体高,两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的光保护能力相似,100个孢子/mL的培养密度有利于水蕨雄配子体的生长.
戴锡玲张莹姜楠王赛赛王全喜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水蕨雄配子体
基于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分析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关系
2014年
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和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的叶绿体rps4-trn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再结合NCBI基因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凤尾蕨科及其邻近类群的rps4-trnS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两者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rps4-trnS区序列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两者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发育特征以及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认为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为同种或为变种关系。
徐道兰姜楠曹建国王全喜戴锡玲
关键词:凤尾蕨科
不同光照度下水蕨配子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以模式植物水蕨的两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照度下蕨类植物配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探讨水蕨配子体光系统Ⅱ(PSⅡ)对不同光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光照度条件下,水蕨两性配子体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m)均高于雄配子体,但无显著差异,此时两者间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值也无显著差异;在4000lx光照条件下,两性配子体PSⅡ驱动的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显著高于雄配子体。随着光照度的增加,水蕨两性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和qP值逐渐增加,且在4000lx光照下显著增加,但Fv/Fm和qN值无显著变化;而雄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Fv/Fm、qP和qN值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但各光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水蕨两性配子体PSⅡ的活性相对比雄配子体高;两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的光保护能力相似;光照度对水蕨雄配子体的光合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4000lx的光照度对水蕨两性配子体的生长最有利。
戴锡玲张莹姜楠王全喜
关键词:水蕨叶绿素荧光光照度雄配子体
阔鳞瘤蕨颈卵器形成与卵发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运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对阔鳞瘤蕨(Phymatosorus hainanensis(Noot.)S.G.Lu)颈卵器形成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阔鳞瘤蕨颈卵器产生于雌配子体生长点下方分枝毛状体内侧。切片观察表明颈卵器起源于配子体表面的原始细胞,该细胞经两次不等分裂形成3个细胞,上下两个细胞分别发育为颈卵器的颈部与底部壁细胞,中间的细胞为初生细胞,含有较丰富的细胞器。初生细胞进行两次不等分裂产生颈沟细胞、腹沟细胞与卵细胞。成熟颈卵器内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退化,卵细胞上表面产生受精孔。本研究阐述了阔鳞瘤蕨颈卵器形成和卵发生的细胞学过程,对阐明蕨类植物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特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代小菲姜楠曹建国王全喜
关键词:颈卵器卵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