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旭利

作品数:46 被引量:55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亚热带
  • 14篇土壤
  • 14篇阔叶
  • 13篇南亚热带
  • 11篇阔叶林
  • 11篇常绿
  • 11篇常绿阔叶
  • 11篇常绿阔叶林
  • 9篇演替
  • 7篇亚热带森林
  • 7篇热带森林
  • 7篇菌根
  • 5篇植物
  • 5篇森林土
  • 5篇森林土壤
  • 5篇南亚热带森林
  • 5篇混交
  • 5篇混交林
  • 5篇季风常绿阔叶...
  • 5篇丛枝菌根

机构

  • 40篇中国科学院华...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东省林业科...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贵州工程应用...

作者

  • 46篇唐旭利
  • 22篇周国逸
  • 15篇刘世忠
  • 14篇张德强
  • 12篇刘菊秀
  • 12篇张倩媚
  • 10篇褚国伟
  • 10篇张静
  • 9篇闫俊华
  • 5篇尹光彩
  • 5篇周存宇
  • 5篇李跃林
  • 5篇孟泽
  • 4篇温达志
  • 4篇黄钰辉
  • 4篇王旭
  • 4篇钟思远
  • 4篇童琳
  • 3篇王春林
  • 3篇周传艳

传媒

  • 9篇生态环境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科学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城市林业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2006年全...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 1篇中国植物学会...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6
2007年
精确估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Reco)对评价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开路涡度相关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Reco进行定位测定,根据2003~2004年数据采用多种呼吸模型对Reco进行估算并分析Reco对环境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Reco受土壤温度、湿度和冠层气温、相对湿度共同影响,Reco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式存在季节性差异,总体上土壤温度是驱动Reco的主要因子。(2)描述Reco与温度因子的关系模式中,指数方程、Van’tHoff方程、Arrhenius方程和Lloyd-Talor方程,统计意义上具有同等的能力,从温度敏感性指标Q10看,Lloyd-Talor方程比其他方程更适合于描述Reco对温度的响应特征。(3)由土壤温度(Ts)和土壤含水量(Ms)驱动的连乘耦合模型,能综合反映Ts、Ms对Reco的协同作用。在Ms较高时段,连乘模型模拟的Reco高于Tloyd-Taylor方程,而在Ms较低时段连乘模型的结果低于Tloyd-Taylor方程,但二者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4)鼎湖山混交林2003年Reco年总量,基于白天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的模型估算结果为1100~1135.6gCm^-2a^-1,比基于夜间通量资料估算结果(921~975gCm^-2a^-1)增加12%~25%。采用白天通量资料估算Reco,对克服夜间涡度相关法通量测定结果偏低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为进一步可靠评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奠定方法基础。
王春林周国逸唐旭利王旭周传艳于贵瑞唐力生孟泽
关键词:生态系统呼吸涡度相关
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61
2001年
对鼎湖山 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研究表明 ,凋落物现存量为针叶林 >混交林 >阔叶林 ,年凋落量阔叶林 >混交林 >针叶林 ,说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较阔叶林迟缓 ;针叶林凋落物中叶所占的比例最大 ,而阔叶林最小 ,枝和花果所占的比例以阔叶林最大 ,针叶林最小 ,与它们的林木分枝多少以及林冠幅度大小有关 ;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针叶林 >混交林 >阔叶林 ,但差异不明显 ;凋落物含水量以阔叶林最大 ,混交林次之 ,针叶林最小 ,与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恰恰相反 ,说明凋落物的含水量受林地环境条件的制约 ;凋落物饱和含水时相对自由水面蒸发率阔叶林为 78.95 % ,混交林为 82 .45 % ,针叶林为 91.2 2 % ,说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阔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难 ,而针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容易 .这也是阔叶林具有较小的最大持水量而却有较大的自然状态含水量的原因之一 .
闫俊华周国逸唐旭利张德强
关键词:凋落物水分特征
南亚热带典型森林演替类型粗死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对碳循环的潜在影响被引量:69
2005年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CWD)不仅能够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境,维持森林结构,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CWD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元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华南地区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CWD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很少。该文报道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典型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CWD的贮量及其特征,所选择的森林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它们分别代表该气候区域内处于森林演替早期、中期和后期3 个阶段的森林类型。其中马尾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人工种植的马尾松纯林,由于长期受到包括收割松针、CWD和林下层植物等在内的人为活动的干扰,到2003年调查时马尾松林仍属于针叶林;而混交林样地自种植之后就未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自然过渡为针阔叶混交林类型。人为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尾松林的生物量仅为针阔叶混交林生物量的35%。组成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CWD的树种数量分别为7、18和29;马尾松林中几乎没有CWD存在(贮量仅为0.1 Mg C·hm-2),针阔叶混交林CWD的贮量为8.7 Mg C·hm-2,季风常绿阔叶林CWD的贮量为13.2 Mg C·hm-2,分别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9.1%和11.3%;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只有将近10%的CWD以枯立的方式存在。该区域内CWD的分解速率较快,在区域碳循环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保留林地中的CWD是维持本区域森林生产力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举措。
唐旭利周国逸
关键词:南亚热带地区森林演替粗死木质残体碳贮量碳循环
Impact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respiration:deconvolution analysis of field data in subtropical forests in southern China
<正>Evaluation of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respiration is critical for making...
唐旭利
文献传递
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土壤水分动态被引量:21
2003年
运用中子水分仪监测了鼎湖山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及其特征,探讨了温室效应对自然群落演替下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表明,鼎湖山不同林型林地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的总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季风林、混交林、针叶林同一土层土壤储水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从地表往下,土壤各层储水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森林的演替,林地土壤持水能力增强,且逐渐集中分布在根系比较密集的土壤上层.从各土层间的相关性来看,季风林最强,其次为针叶林,混交林最小.根据各季节土壤储水量变化的特点,鼎湖山土壤水分变化的季节动态大致分为3个阶段:土壤水分亏损期(1—3月)、补偿期(4—9月)和相对稳定期(10—12月).
尹光彩周国逸唐旭利张倩媚
关键词:森林土壤水分动态土壤储水量演替阶段
南亚热带森林优势树种氮、磷可利用性与菌根侵染率的关系被引量:8
2016年
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其供应是否充足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菌根真菌侵染有助于植物对N、P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并多以控制实验或者室内盆栽实验为主。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前期与演替中期的共有优势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以及演替中期与演替顶级阶段的共有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与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菌根侵染率、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APA)、根际土以及叶片元素含量,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N、P可利用性与菌根真菌侵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菌根侵染率由演替前期的48.18%显著增加到演替中期的65.7%;木荷以及锥栗菌根侵染率分别由演替中期的57.7%、50.79%增加到演替顶级的64.03%、53.18%;(2)共有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率与叶片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共有优势树种根际土APA、叶片N:P均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升高,木荷和锥栗根际土APA分别由演替中期的8.8、9.38μmol·g^(-1)·h^(-1)显著增加到演替顶级的16.96、15.55μmol·g^(-1).h^(-1);共有优势树种根际土APA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根际土C:P、N:P以及叶片N:P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随着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的进行,磷限制的增强将使得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率升高,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够缓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所受的磷限制。
钟思远张静童琳高一飞夏艳菊唐旭利
关键词:优势树种南亚热带森林
广州市森林碳汇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文章根据广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青山绿地工程"的执行状况,以广州市林业"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为基础,选择典型森林类型;在对广州市林业碳储量现状与固碳潜力、化石燃料消耗结构动态及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广州市现有森林的碳汇功能作出评价,并据此提出提高林业碳汇能力的几点建议。
周国逸唐旭利
关键词: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固碳潜力燃料消耗
南亚热带森林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结构的关系被引量:11
2018年
研究了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含量,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土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大团聚体(粒径>2000μm)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AMF生物量以及GRSP含量均随演替而增加。2)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差异主要发生在10—20cm土层,该土层总GRSP含量、易提取GRSP占比、AMF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其MWD具有显著正相关性。3)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南亚热带森林,AMF生物量与其总GRSP含量、易提取GRSP占比、土壤微生物量、SOC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总GRSP含量、易提取GRSP占比、AMF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SOC含量与其大团聚体含量、MWD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其中、小型团聚体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MF能够通过分泌GRSP、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碳固持等措施影响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结构稳定性。
钟思远张静张静夏艳菊褚国伟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土壤团聚体土壤微生物南亚热带森林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不同部位藤本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被引量:27
2011年
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4种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和山蒌(Piper hancei))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比较,探讨着生在林冠不同部位的藤本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随光照、温度、湿度等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微生境由上至下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于林内,冠层顶部具有高温、高光强、低湿度的特征。受这些变化的环境因子的影响,着生在林冠不同部位的藤本植物之间的光合生理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着生于林冠层中上部的瓜子金和蔓九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9±0.6)和(6.3±1.3)μmolCO2·m-2·s-1,光饱和点为(168.5±83.4)和(231.4±147.8)μmol·m-2·s-1,显著小于位于冠层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值(8.9±2.9)和(8.6±2.3)μmolCO2·m-2·s-1以及光饱和点值(491.6±230.8)和(402.3±112.8)μmol·m-2·s-1。瓜子金和蔓九节的光补偿点值为(16.1±5.9)和(10.1±5.7)μ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值为(11.5±3.9)和(8.7±1.6)μmolCO2·mmol-1H2O,显著大于林内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的光补偿点值(5.6±1.9)和(5.4±1.7)μmol·m-2·s-1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值(6.7±1.8)和(6.8±1.3)μmolCO2·mmol-1H2O。这些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显示出植物对不同的温度、光照、湿度的适应,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江浩周国逸黄钰辉刘世忠唐旭利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光合生理特性藤本植物
菌根形成对不同成熟度的森林优势树种磷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的森林中主要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程度、植物养分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试图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中菌根真菌影响下的磷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森林群落高于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的森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皆低于马尾松林,该林型非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6.66±0.69mmol·g–1·h–1)则显著高于马尾松林(3.97±1.05mmol·g–1·h–1)。2)磷酸酶活性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存在差异,群落中优势树种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3)由于植物缺磷往往表现为成熟叶片磷含量低,成熟叶片磷含量与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显著负相关关系(R2=0.5416,P<0.0001)表明,磷限制可能是诱导磷酸酶产生的驱动力之一。菌根形成对于促进菌根共生体分泌磷酸酶,缓解土壤磷限制,提高植物磷吸收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童琳唐旭利张静张倩媚
关键词:优势树种磷循环侵染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