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与临床研究
- 蔡绍曦赵子文佟万成赵海金徐劲松李文军周斌高枫邹飞
- 哮喘BHR、炎症及重建的形成机制、调控因素和防治是基础和临床非常关注的课题。细胞间信息传递机制、离子通道特性和作用的研究及基因表达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ASM信号转导机制及EOS激活调控的分子机制仍未清楚,...
- 关键词: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膜片钳技术分子机制
- HCV 1b亚型ISDR变异影响PEG-IFN/RBV抗病毒疗效的新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HCV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氨基酸(aa)序列变异度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影响。方法 58例HCV1b亚型慢性感染者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定量检测血清HCV 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治疗前血标本中HCV ISDR片段并测序,MEGA4分析氨基酸序列变异度;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血清HCV的ISDR氨基酸序列与HCVJ株比较,15例为野生型(未突变),42例为中间型(1-3个突变),1例为突变型(≥4个突变)。其中2218位点突变最多,约为60.3%(35/58)。ISDRaa突变数目与SVR关系密切(P=0.000),ISDRaa突变数≥2的CHC组所获得的EVR和SVR明显高于aa突变数<2的CHC组(P=0.041/P=0.012)。结论华南HCV1b亚型ISDR突变型(氨基酸变异≥4)极少。ISDRaa变异能够预测SVR;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对SVR有预测价值的ISDRaa突变数可由4个减少为2个。
- 李京涛魏君锋周元平曾艳丽王俊洁周斌李威刘叔文吴英松黎诚耀郭亚兵侯金林
- 关键词:干扰素敏感决定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 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建立并应用HCV基因分型技术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H),调查广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HCV5'端非编码区(5'UTR)和核心蛋白区(C区)设计特异性捕获探针及生物素标记引物,建立HCV基因分型的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应用本技术对1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CV基因型和亚型检测,同时对其中38份标本中的HCV进行RT-PCR扩增、测序、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HCV基因型和亚型,以评价反向点杂交法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15份血清标本中,反向点杂交法HCV基因型及亚型检出率为96.5%(111/115),15份阴性对照全部为阴性。111例检出基因型的标本中1b型63例(56.8%)、2a型9例(8.1%)、3a型4例(3.6%)、3b型6例(5.4%)、6a型28例(25.2%)、1b/2a混合型1例(0.9%)。经测序分型确定此法检测准确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HCV基因型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准确可靠、简便经济、高效,适用于临床检测。广东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以1b型为主,呈现出1b型比例下降,3a、6a型比例升高的趋势。
- 魏君锋张太松黄辉红曾艳丽张帆王俊洁周斌吴英松刘叔文侯金林郭亚兵周元平
- 关键词:反向点杂交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基因亚型
- 华南HCV 1b亚型NS5A插入式复制子重组质粒的构建和序列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构建来自华南不同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HCV NS5A的复制子重组质粒并测序分析,探索HCV NS5A在抗病毒应答中生物学特性。方法以能够高效复制的1b型HCV复制子质粒为骨架,构成带有MIuⅠ和BclⅠ双酶切位点的开关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不同CHC患者血清中扩增获得HCV 1b亚型NS5A全长片段,克隆到pMD-18载体中,测序分析其中的PKRBD、ISDR、V3和IRRDR区域的变异情况。扩增产物中无MIuⅠ和BclⅠ酶切序列的,在引物中引入相关酶切序列后再扩增,双酶切后将NS5A区段置换入HCV 1b复制子骨架中。结果成功扩增出NS5A全长片段并克隆测序,将NS5A区ISDR-V3区域置换入复制子中,测序结果正确。序列比对显示应答株的ISDR和PKRBD氨基酸变异数目比无应答株高;V3和IRRDR区域存在较高氨基酸突变率。结论成功构建包含华南HCV 1b亚型NS5A核心区域的复制子插入式重组质粒,为研究HCV NS5A生物学特性、干扰素抵抗的机制以及难治性CHC患者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分析奠定了基础。
- 李京涛周斌周元平曾艳丽李威王俊洁张健张浩刘叔文
- 关键词:非结构蛋白5A
- 艾司西酞普兰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引发的精神症状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旨在评估引起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易感因素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干预这些症状的效果。方法 59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12周时由精神科医师使用DSM-IV标准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使用SCL-90量表自评。对于符合重度抑郁标准者进行艾司西酞普兰干预治疗,在用药后4周,8周时再次行SCL-90测评。结果中重度抑郁的易感因素有:男性,1b基因型,感染途径为静脉药瘾。干扰素相关中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32.2%。其他精神症状,如:敌对、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各因子的发生率为分别为19.7%,9.2%,5.26%。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4周及8周,患者的SCL-90总分,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各因子得分显著下降。结论干扰素引发的精神症状在我国丙型肝炎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应做常规的精神症状评估,特别注意对静脉药瘾感染人群的评估,及时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对于干扰素引发的精神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 齐明华周斌苏梅蕾潘集阳张浩张艳茹张健李威王俊洁周元平
-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聚乙二醇干扰素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精神症状
- 长效与常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及其对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和差别、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两类干预药物的效果。方法 252例CHB患者分别给予Peg-IFN-α或IFN-α治疗48周,比较IFN应用过程中Peg-IFN-α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差异;以IFN治疗24周内血细胞计数最低值将患者再分组,比较各亚组干扰素的疗效;比较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干扰素所致Neu减少的疗效。结果 Peg-IFN-α治疗组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治疗组常见,两组WBC、PLT减少比率、Neu≤0.75×109/L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09/L>WBC≥2.5×109/L亚组较WBC≥3.6×109/L亚组有更高的HBeAg和HBVDNA阴转率(P<0.05),1.5×109/L>Neu≥0.75×109/L亚组较Neu≥1.5×109/L亚组有较高的HBeAg阴转率(P<0.05);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rhG-CSF对IFN引起的Neu减少疗效快速而短暂,二者升白细胞治疗1周和1月时的Neu计数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更为常见,白细胞下降幅度可一定程度预测IFN的疗效,rhG-CSF用于IFN治疗CHB引起的骨髓抑制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 周斌周锐李威王俊洁张健张浩杨淑玲姜荣龙周元平
- 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骨髓抑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骨髓抑制的比较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与普通干扰素(standard interferon,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时间点的疗效和对骨髓抑制程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423例CHB患者接受PEG-IFN或IFN治疗时HBV DNA阴转,HBeAg、HBsAg阴转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3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PEG-IFN组24周(35.0%vs 23.2%,P<0.05)、48周(69.6%vs 51.9%,P<0.05)时HBVDNA阴转率均高于IFN组;PEG-IFN组24、48周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24周血小板中位数水平显著低于IFN组。106例HBeAg阴性患者中,PEG-IFN组与IFN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周时PEG-IFN组WBC和Neu中位数水平明显低于IFN组。PEG-IFN组中≥27岁患者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组(77.7%vs 57.4%,P<0.01),而<27岁患者HBsAg阴转率(16.0%vs 2.3%,P<0.01)和血清转换率(12.0%vs 2.3%,P<0.05)高于IFN组。结论 PEG-IFN治疗CHB时,在HBV 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方面优于IFN,但骨髓抑制较明显。
- 张健周元平张艳茹周斌张浩李威陈金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骨髓抑制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种干扰素治疗致骨髓抑制的特点及随访干预
- 2013年
- 目的随访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的血常规变化规律,探讨控制干扰素所致骨髓抑制的干预措施。方法 25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或普通干扰素治疗,随访人员为患者制定随访方案、收集数据、健康指导。比较两者第2、第4、第8、第24、第48周血常规结果,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进行干预。结果2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4 512例次干扰素注射治疗及4 788例次随访。聚乙二醇干扰素所致骨髓抑制较普通干扰素常见,两组骨髓抑制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骨髓抑制患者及时得到干预,6例相关并发症及时控制。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引起骨髓抑制较普通干扰素常见且程度严重。随访中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给予有效护理,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 杨淑玲周斌周元平周福元王静新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骨髓抑制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