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静黎

作品数:24 被引量:95H指数:7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肝炎
  • 15篇乙型
  • 14篇乙型肝炎
  • 12篇慢性
  • 11篇慢性乙型
  • 11篇慢性乙型肝炎
  • 6篇血清
  • 6篇米夫
  • 6篇拉米夫定
  • 6篇干扰素
  • 5篇拉米夫定治疗
  • 5篇肝硬化
  • 5篇病毒
  • 4篇阳性
  • 3篇阳性慢性乙型...
  • 3篇乙型肝炎肝
  • 3篇肝硬化患者
  • 3篇白细胞介素
  • 3篇白细胞介素-...
  • 3篇TGF-Β

机构

  • 22篇惠州市中心人...
  • 2篇惠州市中心医...

作者

  • 24篇吴静黎
  • 19篇李韶光
  • 13篇杨小云
  • 12篇温帆渊
  • 6篇周华坚
  • 5篇曾宏
  • 5篇谭斌
  • 3篇观晓辉
  • 3篇杨清绪
  • 2篇张舜玲
  • 2篇叶初阳
  • 2篇朱瑞芳
  • 2篇罗伟良
  • 1篇李旭艳
  • 1篇何伟锋
  • 1篇刘集鸿
  • 1篇李秋梅
  • 1篇易智君
  • 1篇许岸高
  • 1篇曹碧红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肝...
  • 3篇广东医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国药房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64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 ,同时使用α干扰素及拉米夫定9个月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15个月,对照组32例 ,单用拉米夫定24个月 ,定期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T)、HBeAg、抗 -HBe、HBVDNA ,并作YMDD变异检测 ,两组在治疗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ALT复常率为90.6 % (29/32) ,对照组ALT复常率为87.5 % (28/32)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68.8 % (22/32) ,对照组HBeAg阴转率为37.5 % (12/3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53.1 % (17/32) ,对照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25 % (8/3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78.1 % (25/32) ,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59.4 % (19/32)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YMDD变异率为21.9 % (7/32) ,对照组YMDD变异率为40.6 % (13/32)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同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与治疗前ALT及HBVDNA基线水平有关。结论 :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对于ALT中度升高、HBVDNA高水平复制?
朱瑞芳温帆渊李韶光吴静黎
关键词:拉米夫定ALT阴转率HBEAG阳性
缬沙坦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T-Ⅱ、TGF-β_1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T-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规范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mg/d,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检测AT-Ⅱ及TGF-β_1水平,两组在疗程结束24周内分别有15例及13例患者复查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应用缬沙坦治疗后血清AT-Ⅱ较治疗前升高,而血清TGF-β_1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两指标数值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TGF-β_1治疗后表达均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变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少(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干扰素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组织学表现,严重不良反应少。
何伟锋许岸高温帆渊杨小云吴静黎谭斌林占洲易智君黄卓雅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组织病理学
低分子肝素在重症中暑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应用探讨被引量:9
2001年
张舜玲李韶光罗伟良叶初阳吴静黎
关键词:中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低分子肝素
α-1b干扰素(赛若金)对重症肝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探讨α-1b干扰素对重症肝炎向坏死后性肝硬化发展过程的影响。方法 :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1)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无明显差异 (P>0 05)。 (2)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组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血小板水平回复至正常水平 ,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5)。结论 :α-1b干扰素对重症肝炎向坏死后性肝硬化发展具有阻逆作用。
吴静黎李韶光
关键词:Α-1B干扰素重症肝炎血清学肝纤维化标志物
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TNF-α、IL-6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TNF -α、IL -6水平与肝硬化、肝功能分级及肝硬化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6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人应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清内毒素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 -α、IL -6。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TNF -α、IL -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 ,而且随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增加而升高 ,有并发症者较无并发症者升高明显。这些患者应用乳果糖或大黄蔗虫丸后血清内毒素、TNF -α、IL -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TNF -α、IL -6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为针对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治疗提供参考。
吴静黎温帆渊朱瑞芳李韶光
关键词:肝硬化血清内毒素TNF-ΑIL-6
肝活检对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探讨肝活检组织学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值上限2倍以内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CHB患者接受彩色B超引导下快速经皮肝穿刺,全部病例血清HBsAg均为阳性,40U/L
杨小云李韶光温帆渊吴静黎
关键词:肝活检轻度CHBALT
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与病理的关系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γ-干扰素(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ELISA和R IA方法检测124例CHB患者和20例健康成人血清IL-18,IFN-γ,HA,LN,Ⅳ-C的水平,并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FN-,γHA,LN,Ⅳ-C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血清IL-18及IFN-γ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血清IL-18及IFN-γ水平与血清HA,LN,Ⅳ-C的水平呈正相关。两细胞因子间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及IFN-γ水平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杨小云观晓辉曾宏吴静黎杨清绪李韶光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肝纤维化肝组织病理
低分子肝素在重症中暑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重症中暑即使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仍高达10%~50%。本院于2000年8月收治重症中暑并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为突出表现患者1例,在军训长跑时突然倒地意识不清,无呕吐、头部无跌伤,厂医给予静脉...
张舜玲李韶光罗伟良叶初阳吴静黎
文献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观察,2年前后血清HBV指标和肝组织学变化。方法选择18例标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应答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连用2年。治疗前后, 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肝组织...
温帆渊谭斌李韶光杨小云吴静黎
文献传递
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TGF-β1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及意义。方法:40例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Ⅱ、TGF-β1。结果:治疗前肝硬化患者血清AngⅡ(167.84±64.81vs 51.13±15.95pg/l)及TGFβ1(181.12±32.63 vs31.46±10.39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应用缬沙坦治疗后血清AngⅡ(168.67±69.03vs218.46±74.79 pg/l)较治疗前升高,而血清TGFβ1(182.22±30.60vs121.77±13.84μg/l)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吴静黎温帆渊杨小云李韶光李秋梅
关键词:肝硬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