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菏泽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血管
  • 3篇血浆
  • 3篇溶血
  • 3篇溶血磷脂
  • 3篇溶血磷脂酸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氨酸
  • 2篇动脉
  • 2篇血清
  • 2篇溶血磷脂酸水...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缺血
  • 2篇脑出血
  • 2篇患者血浆
  • 2篇反应蛋白
  • 2篇半胱氨酸

机构

  • 11篇菏泽市立医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吴晓燕
  • 2篇徐婉茹
  • 1篇张全忠
  • 1篇韩凌
  • 1篇李玉文
  • 1篇陈刚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反应蛋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吴晓燕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症状
神经营养因子-3促进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NT-3联合NSCs较单纯NSC移植能促进NSCs定向分化成OLs,促进缺血缺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方法进行鼠胎脑皮层组织NSCs的体外培养、传代,然后将培养好的NSCs制成单细胞悬液,出生7 d的Wistar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采用经典模型方法制备缺血缺氧模型,正常组老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鉴定模型成功后行立体定向移植,分别移植到鼠侧脑室内生理盐水、NSCs、NT-3和NSCs混合液。移植后4周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染色病理比较。结果免疫组化模型组较正常组AS阳性数目增加,OLs阳性细胞数减少。移植组较模型组AS有所减少,OLs较模型组增多。NT-3联合组恢复更好。结论NT-3能够通过促进NSCs的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促进NSCs向OLs分化,对缺血缺氧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为今后治疗HIE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凯李会会徐婉茹朱彤吴晓燕韩凌陈刚
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细胞移植定向分化
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探究其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脑出血患者130例、脑梗死患者1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测定其发病24h和3d、1周、2周、3周时血浆溶血磷脂酸(LAP)的含量。以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病24h时,血浆LPA浓度排列顺序为:TIA组最高,脑梗死组次之,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依次降低;发病3d时,血浆LPA浓度排列顺序为:脑梗死最高,TIA组次之,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依次降低;发病1周时,血浆LPA浓度排列顺序为:脑出血组最高,TIA组及脑梗死组次之,对照组依次降低;发病3周时,TIA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之间LP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三者治疗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吴晓燕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溶血磷脂酸
西比灵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水肿及ET-1、NSE的测定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西比灵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西比灵治疗组 5 0例 ,常规治疗对照组 40例 ,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 ,西比灵治疗组应用常规治疗 +西比灵 5mg ,每晚口服 ,共 2 0天 ,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3、2 0天进行病情评分及ET 1、NSE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1)西比灵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 (P <0 .0 5 ) ;(2 )西比灵治疗后ET 1、NSE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随着病程的延长 ,二者血浆含量有下降趋势 ,与脑水肿密切相关。结论  (1)西比灵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水肿具有肯定疗效 ;(2 )ET 1、NSE血浆浓度测定可能成为脑出血继发脑水肿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客观指标。
吴晓燕
关键词:脑水肿西比灵脑出血
人参总皂甙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保护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脑组织切片行Nissel和TUNEL染色,计算调亡的细胞数。结果缺血非治疗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神经细胞胞体皱缩,核固缩,具有凋亡细胞的某些光镜特征。治疗组仅见少量神经细胞变性,胞体变形缩小。结论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吴晓燕
关键词:人参总皂甙脑缺血再灌注
DSA评估基础下基底动脉闭塞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分析
2022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评估基础下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为预后差患者的下一步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1年4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DSA检查及影像学评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动脉闭塞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42例患者中,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后随访1年内再发脑梗死10例(核磁DWI证实),未再发脑梗死3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脑梗死患者年龄、侧支代偿2级占比、住院次数≥2次占比均高于未再发脑梗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代偿是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OR=9.747, P<0.05)。结论 年龄、侧支代偿、住院次数是影响再发脑梗死的因素,其中侧支代偿是独立影响因素,在评估好风险情况下血管内治疗是减少再发脑梗死的一种潜在办法。
李凯徐婉茹范倩李会会杨乐吴晓燕张全忠李玉文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基底动脉闭塞再发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的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特点。方法 180例ACI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粥样斑块并测量其大小。按结果分为CAS组62例(其中易损斑块32例,稳定斑块30例)、内膜增厚组48例及颈动脉正常组70例;并检测患者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1);易损斑块亚组的血浆LP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IMT增厚,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吴晓燕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性痴呆与脑脊液中神经肽含量变化的相关性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与脑脊液中生长抑素、精氨酸加压素(AVP)和阿片肽β-内啡肽(β-E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和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脑脊液中生长抑素、AVP,β-EP的含量,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脑脊液中NSE的含量。结果:脑脊液中生长抑素、AVP,β-EP,NSE含量,在VD组、无痴呆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无痴呆脑梗死组脑脊液中AVP(4.98±0.43)ng/L,NSE(22.36±11.42)ng/L显著增高(P<0.01);VD组生长抑素中生长抑素、AVP,β-EP,NSE含量随痴呆程度的加重,呈递减的趋势(P均<0.01)。结论:VD与脑脊液中生长抑素、AVP,β-EP,NSE的含量下降呈正相关,对相关指标的监测有助于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亦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吴晓燕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脑脊液神经肽生长抑素精氨酸加压素
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血栓性卒中3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3年
吴晓燕
关键词:奥扎格雷钠蝮蛇抗栓酶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厄贝沙坦对其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厄贝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病例组,随机分为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各50例,厄贝沙坦亚组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常规亚组给予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4 d。分别检测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浆LPA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因、病情的相关性,并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急性期升高,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浆LPA浓度较小梗死灶者高(P<0.01);重型患者血浆LPA浓度高于轻型患者(P<0.01);不同病因的脑梗死患者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心源性>大动脉型>其他类型>小动脉型>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治疗后LPA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常规亚组比较,厄贝沙坦亚组的LPA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浆LPA浓度与梗死大小、部位、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晓燕
关键词:血浆溶血磷脂酸脑梗死厄贝沙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