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树望
-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论“三言”中的恩报观念与“道德宿命意识”被引量:1
- 2012年
- 在雅文化层面的儒家道德意识的影响下,恩报观念主要有施恩不望报和受恩必报两种恩报原则,这在"三言"中多有表现。但"三言"作为俗文化层面的文学代表,底层民众的功利主义和主客观的双重柔弱等决定了其恩报观念更多的是受到俗文化层面"道德宿命意识"的支配,对恩报难相继、德福不相配的现实予以扭转,形成了俗文化层面的道德宿命的恩报观,如恩报必相继、施恩报恩必有赏、忘恩负义必有罚等。依照所依靠的外界力量的不同,其恩报模式可分为五类,其总的心理特质是功利化、宿命化和宗教崇拜式的期待、验证等,此恩报观进一步表现在历史恩报故事中。"三言"中部分篇目的恩报观念中道德宿命的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更富有道德主体意识和悲剧精神,从而使其拥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进入"三言"第一流作品行列。
- 包树望
- 关键词:三言
- 论小义观念在古典小说中的审美表现——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
- 《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一些问题与英雄好汉的思想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雄好汉的思想与观念应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小义的观念。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现实形态上,义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理想、政治意识形态和民...
- 包树望
- 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以《考城隍》为例被引量:2
- 2012年
- 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年"的奖赏,以及其他情节共同展现了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
- 包树望
- 关键词:雅俗文化《聊斋志异》
- 论蒲松龄的道德“孤愤”
- 2011年
- 蒲松龄的道德生命实践说明他有着强烈的道德理想追求和道德孤愤感,聊斋道德故事蕴含着这种道德理想追求和对人类道德沦落的孤愤之感,也蕴含着他的道德思想,但此道德题旨在现实中知音难遇,从而促生了另一重的孤愤感。
- 包树望
- 关键词:孤愤道德思想
- 论苏轼行旅游历诗中的悲剧意识
- 2016年
- 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无论新党、旧党当政,都不容于时,屡遭贬谪,多半生在各地为官或奔赴贬谪地的路途上,足迹遍布宇内,比如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堪称'身行万里半天下'[1]291(《龟山》)。在奔波途中、在为官地,苏轼创作了大量行旅诗、游历诗。诗中多感慨坎坷遭遇,追询价值与意义,富含悲剧意识。
- 包树望
- 关键词:悲剧贬谪悲剧性
- 苏轼理趣诗情理结构分析举隅被引量:1
- 2017年
- 宋诗尚议论与理趣,从而与重兴象与意境的唐诗区别开来,形成独特的诗歌范式,所谓'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1]8苏轼以其丰富的创作为宋诗建立了典型范式。张戒将苏轼与黄庭坚及其后学区分开来,认为苏轼'以议论作诗'有其所长,有'诗人之意':'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2][13]
- 包树望
- 关键词:理趣范式议论
- 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宿命意识——以《聊斋志异》中的果报不爽模式为例
- 2016年
- 果报不爽思想是人们对坚守、践履善德予以鼓励和奖赏的空幻的宿命性许诺,其本质是道德宿命意识,具体表现在古典小说果报不爽模式的德行之因、福祸之果、果报相继不爽及其主宰力量上,因为展现德福相配、人际和谐、世俗幸福等,道德宿命意识也具有审美特质,《聊斋志异》中的果报不爽相关篇章对这些的表现较为集中细致。此外,《聊斋志异》部分篇章、情节以心理情感为依据,突破了道德宿命意识,有的还达到了理想的自由境界。
- 包树望
- 关键词:聊斋志异
- 金庸小说的悲剧意识被引量:1
- 2013年
- 金庸小说对中国悲剧意识有充分表现。如追求历史的正面价值不得实现,尽忠臣责任而不可得,实现社会理想未成功等,都使人追思历史价值、意义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浓重的悲剧意识由此产生。爱情故事的未来型、理想型、变态型等,也彰显了在本真人性之情、理想之情与现实之理、僵化之理冲突中的悲剧感。金庸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特点,在暴露现实悲剧性的同时,又充分显示出其弥合的功能,从而建构了人们在对现实悲剧的追问中不断觉醒和按照理想图景来改造现实的悲剧精神。
- 冷成金包树望
- 关键词:金庸小说悲剧意识侠义精神
- 论《三国演义》中的两种恩义观念及其冲突被引量:1
- 2013年
- 清章学诚从史学家的视角批评《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认为其虚实相杂会混淆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
- 包树望
- 关键词:《三国演义》历史事实史学家章学诚
- 论苏轼理趣诗中的悲剧意识
- 2017年
-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1]312(《文学小言》)王国维先生认为苏轼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人格典范。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重要实践者,诗词文皆有巨大成就和贡献,其诗歌创作对于宋诗的最终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如严羽云:'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
- 包树望
- 关键词:理趣诗悲剧意识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