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俊建

作品数:24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纳米
  • 5篇神经再生
  • 4篇坐骨
  • 4篇坐骨神经
  • 4篇纳米纤维
  • 4篇骨折
  • 4篇关节
  • 3篇导管修复
  • 3篇神经导管
  • 3篇神经缺损
  • 3篇神经生长
  • 3篇神经生长因子
  • 3篇缺损
  • 3篇周围神经
  • 3篇坐骨神经缺损
  • 3篇纳米复合物
  • 3篇内固定
  • 3篇复合物
  • 2篇电纺
  • 2篇电纺丝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同济大学
  • 4篇解放军第四五...
  • 2篇上海市第十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威海卫人民医...

作者

  • 24篇刘俊建
  • 15篇范存义
  • 11篇王建广
  • 8篇阮洪江
  • 4篇蔡郑东
  • 4篇魏延云
  • 3篇汪银锋
  • 3篇汪春阳
  • 3篇张帆
  • 2篇孙健
  • 1篇刘珅
  • 1篇黄磊
  • 1篇刘生和
  • 1篇华莹奇
  • 1篇左冬青
  • 1篇陈益凯
  • 1篇孙伟
  • 1篇何创龙
  • 1篇蔡培华
  • 1篇单连成

传媒

  • 7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足踝外科电子...
  • 1篇2009年中...
  • 1篇中华医学会手...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踝关节镜探查并解剖修复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利用踝关节镜检查清理,并用MINILOK (DePuyMitek)铆钉直接缝合加固,解剖修复距...
孙健刘俊建
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涂层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制备载银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Ag,HA/Ag)复合涂层,并探讨其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真空等离子体喷涂技术于钛合金(Ti-6Al-4V)基体表面制备HA/Ag复合涂层(银质量百分比为3%)。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分别于2%TBS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液培养2、4、7 d后取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涂层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计算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及活菌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生物被膜微观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及急性溶血实验评价涂层生物相容性。结果培养2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厚度与HA涂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7 d,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生物被膜细菌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培养2、4、7 d,两种涂层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7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百分比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MTT法测定示两种涂层材料毒性分级均为0级,急性溶血实验示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材料溶血率分别为0.19%及0.12%。结论HA/Ag复合涂层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明显抗菌作用,无明显细胞毒性和红细胞破坏性,可用于骨科金属植入材料表面提高其骨整合及抗菌性能。
阮洪江刘俊建范存义郑学斌陈益凯
关键词: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
肩关节脱位外旋固定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系统性评价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0期)、MEDLINE(1966年至2013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 Med(1966年6月至2013年10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收集关于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包含6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初发性肩关节脱位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3,95%CI:1.16~5.11,P=0.02),外旋位固定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内旋组。结论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应用外旋位固定可明显降低患者肩关节脱位的复发率,优于传统的内旋位固定法。
单连成左冬青华莹奇刘俊建郑龙坡蔡郑东
关键词:META分析肩关节脱位复发率
取向纳米纤维仿生神经导管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向纳米纤维仿生神经导管及其制作方法,通过同轴静电纺丝制备出取向度为≥75%的纳米纤维膜,然后卷曲制成神经导管,纤维中加入NGF使所述仿生神经导管结合了“纳米仿生”、“接触引导”和“药物缓释”等多种促进神...
范存义汪春阳刘俊建
文献传递
神经移位在脊髓损伤截瘫后期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2008年
完全横断的脊髓损伤特别是受伤时间较长的,鲜有机会和能力恢复的,截瘫率很高。尽管可以应用周围神经移位来重建完全性截瘫患者的某些功能,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在截瘫不可能恢复的情况下仅重建某一功能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理解重建某一功能对于完全性截瘫患者的重要性。目前用正常的周围神经移位与患肢周围神经吻接可以恢复被吻接神经的功能,已经被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病例所证实。因此利用神经转位行截瘫后期功能重建,对提高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俊建范存义
关键词:截瘫患者神经移位周围神经受伤时间临床病例神经转位
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纳米纤维导管促神经再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及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可降解生物材料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材料、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层材料的纳米纤维,纺织成神经导管复合体。模拟体内环境进行体外降解缓释8周,在不同时间点,应用PCI2细胞培养法检测缓释液中NGF的生物活性。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P(LLA—CL)/BSA/NGF导管(B组)、P(LLA—CL)/BSA导管加一次性注射NGF(C组)、P(LIA—CL)/BSA导管(D组)桥接神经断端,术后12周进行再生神经形态学等观察。结果P(LLA—CL)/BSA/NGF导管在体外8周尚未完全降解,能够持续释放NGF,并保持生物活性。解剖观察可见再生神经均通过神经导管,B组再生神经的直径最均匀一致,达到正常神经的直径。透射电镜图片显示,A组和B组神经纤维数目多、大小均匀、成熟良好,C组和D组纤维结缔组织多、神经纤维细小、髓鞘薄。结论P(LLA—CL)/BSA/NGF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诱导并促进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再生的质量,其移植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魏延云王建广黄磊刘俊建范存义
关键词:纳米复合物周围神经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再生
Sauvé-Kapandji术在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患者7例,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手术前后前臂旋转角度、握力大小及(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7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术前的前臂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和PRWE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7°±9°,16°±12°和46±10;术后分别为74°±7°,80°±7°和26±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握力术前(25±9)N与术后(27±7)N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Sauv啨-Kapandji手术进行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重建,配合早期功能操练,疗效满意。
刘俊建范存义王建广阮洪江蔡郑东
关键词:断腕再植前臂
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芯层,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采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具有“壳-芯”...
刘俊建王建广魏延云阮洪江刘生和汪银锋刘坤范存义
关键词:导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
文献传递
肋间神经移位经后路直接修复腋神经前支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上位肋间神经转位经后路修复腋神经前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半身标本,解剖并观察腋神经在三角肌内的神经分布;游离并测量第Ⅲ、Ⅳ、V、Ⅵ肋间神经自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至腋中线翻转处的长度和各腋中线翻转处经后路至腋神经前支的距离。结果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支主要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三角肌前4/5的肌纤维,后支支配三角肌后1/5的肌纤维。第Ⅲ、Ⅳ、V、Ⅵ肋间神经,自肋骨肋软骨交界处到腋中线肋间神经翻转处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1.41±0.35)cm、(15.81±1.12)cm、(16.54±1.18)cm和(16.85±0.90)cm,自腋中线肋间神经翻转处到腋神经前支皮下遂道的距离分别为(11.53±0.47)cm、(12.24±0.65)cm、(13.22±1.15)cm和(13.82±1.02)cm。结论除第Ⅲ肋间神经外,可应用第Ⅳ、V、Ⅵ肋间神经中的任意两条组合,自腋中线翻转经后路直接修复腋神经前支。
刘俊建范存义阮洪江王建广
关键词:肋间神经神经移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PFNA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髓内固定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针对一些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型骨...
刘俊建王建广纪方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