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宝军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再灌注
  • 2篇缺血
  • 2篇灌注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夹层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对症支持治疗
  • 1篇信号
  • 1篇意识不清
  • 1篇异常信号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肢体
  • 1篇肢体抽搐
  • 1篇肢体缺血
  • 1篇肢体缺血再灌...
  • 1篇肢体无力
  • 1篇中动脉
  • 1篇栓塞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潍坊医学院

作者

  • 5篇季泰令
  • 5篇侯宝军
  • 4篇吉训明
  • 3篇李思颉
  • 2篇曾宪伟
  • 2篇李淑婷
  • 1篇刘毅
  • 1篇曾现伟
  • 1篇李恩颉
  • 1篇任长虹

传媒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女,45岁,右利手.2011年10月9日因"看杂志转动颈部时,突发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来我院就诊,患者急性发病,不能讲话,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持物、站立,既往发病前1个月有感染发热、颈部承重病史.查体:血压120/80mmHg,神志清,完全性运动失语,偏瘫步态;颅神经(-),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无不自主运动,双侧病理征(-).头颅MRI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灶(图1).给予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予活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病程中无新发症状,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等症状逐渐改善,言语不利情况恢复正常,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2011年10月13日行头颈CTA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闭塞,近端呈瘤样突起,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瘤(图2).给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后复查头颈CTA示:右侧颈内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夹层动脉瘤(图3).2012年4月27日再次人我院,入院前查PT-INR值2.13,口服华法林7.5 mg/d.入院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波利维75 mg/d常规术前药物准备5d,行右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WALLSTENT 7-40),术前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夹层动脉瘤(图4);术后造影见狭窄明显改善,动脉瘤消失,血流通畅(图5),术后复查血管超声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术后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术后3d体检:左侧肢体肌力V级,予出院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
侯宝军李淑婷李思颉曾宪伟季泰令吉训明
关键词:动脉夹层动脉瘤颈内动脉闭塞左侧肢体无力对症支持治疗
远程缺血预适应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系统性的损伤,它能够使邻近和远隔的器官受损。Murry等于1986年发现给予心肌一次短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表现出一种对随后而来的长时间的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能力的提高,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也叫缺血预处理。随着研究的继续,提出了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或“器官间”预适应的概念。RIPC的确切机制及信号传导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RIPC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侯宝军任长虹李恩颉曾现伟季泰令吉训明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再灌注损伤器官保护
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对脑梗死模型损伤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观察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对脑梗死模型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纽、脑缺血模型组、肢体缺血组和药物处理组,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导致的脑梗死面积、脑水肿的影响。结果肢体缺组大脑梗死面积(6.07%±1.37%)与脑缺血模型组(19.64%±1.23%)相比显著减少(P〈0.01);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药物组脑梗死面积(16.35%土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各组左侧大脑脑水肿比较,P〈0.05,肢体缺血能显著减轻,大鼠右侧大脑脑水肿(79.43%±1.64%)与MCAO组(82.39%±1.5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经节阻滞剂能够消除这种保护作用(82.25%±1.06%)(P〈0.05)。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能够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其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途径产生的。
侯宝军季泰令
关键词:肢体缺血再灌注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
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学确诊为CVST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其中11例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10例患者接受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①在21例CVST患者中,16例存在明显病因,最多见的是感染病史10例(47.6%),其他病因包括头部外伤病史、早孕流产史、血液系统疾病等。②20例(95.2%)患者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可伴有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视盘水肿等。③DSA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均未显影,累及上矢状窦的12例,横窦16例,直窦4例,乙状窦12例,病变≥2个静脉窦的有17例(80.9%)。④经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13例,死亡1例;3~6个月影像学随访,痊愈18例,好转1例。结论感染因素是本组未成年人CVST的主要病因,未成年人CVST累及≥2个静脉窦的比例较高。经抗凝和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年人CVST的预后良好。
侯宝军刘毅李思颉季泰令吉训明
关键词:未成年人疾病特征
静脉窦狭窄引起良性颅高压一例被引量:4
2013年
患者男,42岁,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肢体抽搐10个月,再次发作于2012年1月12日第三次住院。患者于2011年3月18日突发意识不清、肢体抽搐,持续约2min,自行恢复意识,醒后不能回忆发病当时情况,偶有头痛,无头晕恶心呕吐,无双眼视物模糊,于3月19日作磁共振检查,报告为脑灰白质分布正常、界面清晰,两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少量点状长他长T1信号,DWI序列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病灶。
侯宝军李淑婷李思颉曾宪伟季泰令吉训明
关键词:反复发作性静脉意识不清肢体抽搐异常信号磁共振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