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麻醉
  • 4篇药效
  • 4篇药效学
  • 4篇静脉
  • 3篇代谢动力学
  • 3篇药物
  • 3篇药物代谢
  • 3篇药物代谢动力...
  • 3篇药物代谢动力...
  • 3篇药效学研究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体外
  • 3篇体外释放
  • 3篇体外释放研究
  • 2篇胆碱
  • 2篇腰麻
  • 2篇腰麻-硬膜外...
  • 2篇乙酰
  • 2篇乙酰胆碱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龙健晶
  • 13篇张宏
  • 12篇岳云
  • 10篇孙永海
  • 3篇温洪
  • 3篇吴安石
  • 3篇王云
  • 2篇张忱
  • 2篇柳娟
  • 2篇芮燕
  • 2篇赵秋华
  • 2篇吴奇伟
  • 1篇于代华
  • 1篇袁训芝
  • 1篇赵秋华

传媒

  • 8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国外医学(麻...
  • 2篇中国麻醉与镇...
  • 2篇中国(第七届...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麻醉与监护论...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年份

  • 6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5
  • 4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吗啡明胶微球体外释放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龙健晶孙永海张宏
哌库溴铵的效应监测
2002年
目的:监测哌库溴铵的临床时效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腹部手术30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期应用哌库溴铵0.1mg/kg,持续监测肌松效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哌库溴铵的起效时间(给哌库溴铵至T1达最大抑制的时间)、临床时效(T1达最大抑制时间至T1恢复到对照值(TC)25%的时间)、插管条件和肌松维持时间;同时记录哌库溴铵用药后的血压和心率改变。手术中当T1恢复至对照值(TC)的25%时,追加哌库溴铵2mg以维持肌松。术毕用新斯的明2mg+阿托品0.5-1.0mg拮抗肌松残余作用,观察哌库溴铵对新斯的明的敏感性(以T1/Tc=75%作为肌松恢复的标准)。结果:哌库溴铵0.1mg/kg的起效时间为166.6±24.2s,临床时效为127.8±22.7min。A组为术中未追加哌库溴铵者,共19例,应用新斯的明拮抗的肌松恢复时间为9.3±2.6min;B组为术中曾追加一次哌库溴铵者,共11例,应用新斯的明的肌松恢复时间为8.2±2.7min,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哌库溴铵前的心纺(HR)为78.9±11.8bpm,给药后3min、5min和10min时的HR分别为78.9±11.8、77.3±10.1和76.7±8.7bpm,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哌库溴铵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为91.7±14.9mmHg,给药后3min、5min和10min时的MAP分别为84.4±11.6、86.9±12.9和88.9±11.0mmHg,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哌库溴铵的临床时效相对稳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无论术中追加或未追加哌库溴铵,对新斯的明拮抗均敏感,肌松逆转确切;哌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温洪岳云龙健晶
关键词:哌库溴铵骨骼肌松弛药血流动力学
氯胺酮和咪唑安定麻醉下脑皮层谷氨酸含量的变化:活体脑微透析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观察氯胺酮或氯胺酮加咪唑安定麻醉下皮层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含量的变化 ,探讨氯胺酮对脑皮层谷氨酸的作用是否与意识状态有关。方法 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脑皮层谷氨酸含量。用微量泵将氯胺酮分别以 60、80、10 0和 12 0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分别为K6 0 、K80 、K10 0 和K12 0 组 )。然后停止泵注氯胺酮 4 0分钟 ,调整氯胺酮泵速为 60mg·kg-1·h-1,咪唑安定 10mg/kg经腹腔注射 (K6 0 +M组 )。各组均同步收集微透析液以及监测左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EP)。结果 在K80 、K10 0 和K12 0 组 ,氯胺酮不同剂量与递质含量呈明显负相关 (r= - 0 85 6,P(r) <0 0 1)。SEP的N2 0 波潜伏期在K80 和K10 0 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在K12 0 组显著延长 (P <0 0 1) ;振幅随氯胺酮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 ,并与剂量呈明显负相关 (P(r) <0 0 1)。在K6 0 、K80 和K6 0 +M组 ,虽然SEP潜伏期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但是脑皮层谷氨酸含量逐渐下降 (P <0 0 1) ,SEP的振幅也逐渐下降 (P <0 0 1)。结论 氯胺酮可使鼠脑皮层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含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腹腔注射苯二氮受体激动药咪唑安定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 ,并引起皮层谷氨酸含量的显著下降 ,说明氯胺酮可作用于脑皮层内?
赵秋华岳云于代华芮燕龙健晶
关键词:NMDA受体氯胺酮咪唑安定谷氨酸脑皮层麻醉
曲马多静脉PCA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病人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
目的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复合病人自控镇痛(PCEA)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具有镇痛效果满意、给药方便、对胎儿及产妇几乎无不良影响等特点.该研究旨在观察曲马多PCI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分娩过程和胎...
龙健晶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镇痛
文献传递
不同浓度异氟醚对大鼠海马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麻醉药可影响颅内神经递质的水平,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Ach)[1].异氟醚对颅内神经递质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浓度异氟醚对大鼠海马Ach释放的影响.
吴安石岳云龙健晶王云
关键词:异氟醚海马乙酰胆碱麻醉药
吗啡明胶微球体外释放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正>目的考察吗啡明胶微球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体外释药特征,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模拟体内释药环境,对吗啡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进行研究。采用零级、一级方程、Higuchi模型和Ritger-Peppas指数模型对释药...
龙健晶孙永海张宏
文献传递
麻醉和记忆与功能型脑成像的研究进展
2003年
全麻药如何在脑组织发挥效应以及在脑组织中的功能定位,一直是研究者们思考和探索的主题.全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已从特异性受体、分子靶位点等不同层次做了大量探索,但仍未阐明知觉与脑皮质的功能性神经解剖的关系.
岳云赵秋华龙健晶
关键词:麻醉记忆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与Swan-Ganz导管测定的连续心输出量相关性比较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对经食管超声多普勒测定的连续心输出量(CCO)与Swan-Ganz导管测定的连续心输出量(PAC-CCO)进行比较。方法40例40~65岁 ASA Ⅱ~Ⅲ级择期冠脉搭桥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麻醉诱导插管后将超声探头经口放入食管,探头位置位于第三四肋骨间隙(或第五六胸椎间隙),用HemosonicTM100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监测CCO;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Swan-Ganz导管,使用Baxter vililanceTM连续心输出量仪监测PAC-CCO。观察麻醉后1h内每隔5min的CCO与PAC-CCO的变化。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CCO与 PAC-CCO之间作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测定的CCO与Swan-Ganz导管测定的PAC-CCO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810,P<0.01,n=480),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CCO=0.753 PAC-CCO+1.005。当搬动心脏时经食管超声多普勒CCO变化反应及时,而PAC-CCO滞后。结论HemosonicTM100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经食管超声多普勒测定的CCO与Swan-Ganz导管测定的PAC-CCO之间相关性良好,前者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突发性改变比后者反应及时。
芮燕岳云龙健晶
关键词:经食管超声多普勒
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脊柱手术患者的唤醒比较
2008年
目的:对脊柱手术中应用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进行快速唤醒比较,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45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1)PR组(异丙酚-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2~4μg·mL^-1)和瑞芬太尼0.2~0.4μg·kg^-1·min^-1;2)DR组(地氟醚-瑞芬太尼):地氟醚-空气3.0V01%~4.0Vol%,合用瑞芬太尼0.2—0.4μg·kg^-1·min^-1;3)PFN组(异丙酚-芬太尼-氧化亚氮):异丙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2—4μg·mL^-1。),复合吸入氧化亚氮(N2O:O2=1:1),根据需要间断注射芬太尼1—2μg·kg^-1。结果:PFN组出现自主呼吸[(8.9±1.6)min]和活动双足[(12.3±5.6)min]所需时间明显长于PR组[分别为(6.7±2.1)min和(9.8±2.4)min和DR组[分别为(5.8±0.6)min和(6.4±0.9)min]。结论:与PR组及PFN组相比,DR组的麻醉方案使患者在术中苏醒更快,可以立即进行神经学检查。
龙健晶张宏
关键词:脊柱疾病
自由活动大鼠微电极脑电和微透析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5年
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导致脑电活动的改变.微透析技术能动态监测活体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外神经递质的变化,分析具有时间、空间分辨性,不经处理直接测定及易于自动化等优点[1],而自由活动大鼠的微透析模型还能避免麻醉药、手术操作创伤等因素的干扰,有利于进行麻醉药等对机体影响的对照研究.
吴安石岳云龙健晶王云
关键词:自由活动大鼠微透析技术脑电活动微电极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