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立立
- 作品数:28 被引量:198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粪菌移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2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20例明确有慢传输因素的慢性便秘病人,所有病人均行FMT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病人每周自主排便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8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FMT治疗后第8周病人排便次数明显增加[(1.5±1.3)vs.(4.5±1.5)次/周],Wexner便秘评分明显下降[(15.7±3.5)vs.(7.5±1.6)分],GIQLI评分升高[(84.6±12.5)vs.(116.6±1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疗效稳定,至第8周共12例病人获得临床改善,7例病人获得临床治愈。临床改善所需时间为(10.9±4.9)d。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短期治疗效果良好。
- 田宏亮丁超龚剑锋葛晓龙解廷斌顾立立韦瑶李宁
-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排便次数
- 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明确粪便菌群移植(FMT)对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人遵循标准粪便菌群移植路径实施移植。记录移植前、移植后4周病人Mayo评分、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值;留取移植前、移植后4周病人粪便标本行钙卫蛋白检测。对比治疗前后病人疾病活动度及钙卫蛋白变化。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移植过程。1例病人出现低热反应,其余病人无腹胀、腹泻、发热等不良反应。移植后病人Mayo评分由(5.89±1.96)分下降至(1.56±1.01)分(P<0.05),病人对粪便菌群移植治疗均有应答,66.7%病人临床缓解;钙卫蛋白由(542.30±519.44)μg/g下降至(122.89±110.80)μg/g(P<0.05);钙卫蛋白水平与Mayo评分显著相关。CRP、ESR在移植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粪便菌群移植降低UC病人疾病活动度,钙卫蛋白能良好反应这一变化。粪便菌群移植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 韦瑶龚剑峰朱维铭郭栋顾立立李宁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粪便钙卫蛋白
- 肠系膜血管疾病术后肠道并发症防治被引量:2
- 2013年
- 肠系膜血管疾病是造成肠缺血和肠切除的重要原因,由于缺血范围不稳定,微血栓持续蔓延会导致肠缺血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术后的感染性休克和再灌注损伤极易导致残留肠管受损,因此,应慎重选择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对于缺血范围不易确定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应重视应用损伤控制理念,一期手术将坏死肠管切除,疏通大血管,术后积极溶栓抗凝,待肠管血供范围稳定后再行造口还纳。肠吻合口缺血性并发症的再手术难度较大,术前应进行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避免再次手术损伤残留的健康肠管,导致短肠综合征。
- 朱维铭顾立立
- 关键词:肠缺血短肠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损伤控制外科
- 原发性腹茧症外科治疗6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茧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67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腹茧症患者67例,其中首次在我科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43例,为行进一步治疗由外院转入的患者24例。总体术前诊断率为47.8%(32/67)。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7%(21/47),其中并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21.3%(10/47)。术前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8/27)显著低于术前未行营养支持者(13/20,χ2=5.815,P〈0.05);术中所见纤维膜粘连包裹局限者较广泛粘连包裹者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率较低(分别为9/25、1/22,χ2=6.912,P〈0.05)。【结论】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操作是腹茧症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彻底切除茧膜和小肠内排列是手术成功的技术要点,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 李毅李宁朱维铭龚剑峰张伟顾立立左芦根黎介寿
- 关键词:腹茧症肠梗阻外科手术
- 肠内营养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索肠内营养(EN)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对15例采用鼻肠管或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PEG/J)行EN治疗的SMAS病人进行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梗阻近端的引流量、营养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人在置管减压引流1周内症状明显减轻,经鼻肠管行EN的病人约3~4周症状消失,经PEG/J管行EN的病人约4~8周症状消失,约5~10周均恢复正常饮食。EN治疗2周后,所有病人的体重、体质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数(TBF%)明显增加,梗阻近端的引流量明显减少。相关分析显示,在治疗前、EN治疗2周和症状消失时,梗阻近端的引流量与体重、BMI和TBF%呈明显的负相关,其中与TBF%的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比,拔除管饲导管前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明显增加。结论:合理有效的EN治疗能改善SMAS病人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和脂肪含量,从而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解除十二指肠梗阻,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正常饮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大多数病人避免手术。
- 张伟朱维铭顾立立李毅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内营养治疗十二指肠梗阻营养不良
- 环丙沙星对回盲部切除术后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肠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对行回盲部切除术后 IL-10基因敲除小鼠(CD 模型小鼠)的吻合口及小肠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敲除 IL-10基因的雄性 C3H/HeJBir 小鼠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环丙沙星组,小鼠行回盲部切除、回肠结肠吻合术建立模型后,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环丙沙星组予口服环丙沙星50 mg·kg^-1·d^-1,共4周。处死所有小鼠,取吻合口附近肠道组织行 HE 及天狼星红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 ELISA 法检测吻合口附近肠道组织及小肠 IFN-γ、TGF-β的含量,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前胶原α1含量。采用 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环丙沙星治疗组小鼠吻合口(2.50±0.55)和小肠(1.67±0.52)炎性反应水平较对照组(3.67±0.63、2.83±0.75)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73、-5.188,P 均<0.05);并且 IFN-γ的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为(0.72±0.22)pg/mg 比(1.76±0.43)pg/mg 和(0.23±0.12)pg/mg 比(0.78±0.52)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354、-5.268,P 均<0.05)。但环丙沙星并不能明显降低小鼠的吻合口及小肠的纤维沉积,TGF-β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环丙沙星减轻 CD 模型小鼠吻合口炎性反应的作用有限,术后可能需要维持用药,才能减少吻合口疾病复发。
- 吴茸郭振李毅顾立立龚剑峰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环丙沙星炎性肠疾病小鼠
- 成功救治胃癌新辅助化疗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一例
- 2012年
- 患者女,73岁,因“上腹部腹胀2月余,伴头晕1月余”,于2011年4月20口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经胃镜证实:距门齿40cm处可见大小约4cm×5cm,表面菜花样病灶;病理:贲门胃底腺癌。
- 习丰产虞文魁耿艳霞高涛张娟娟顾立立考晓明李宁
-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化疗后胃癌救治上腹部
- 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 01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并发十二指肠内瘘.22例患者中12例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7例十二指肠-横结肠瘘,2例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瘘,1例十二指肠-小肠瘘.通过放置鼻肠管越过十二指肠内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营养状况及BMI、Alb、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瘘修补术+原发病灶肠管切除术.通过门诊、电话及网络形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5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例患者因腹腔感染、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其余19例患者均先建立肠内营养途径.3例急诊手术患者行肠造口术,术后2例出现十二指肠修补处瘘(1例经肠内营养+冲洗引流12d后愈合、1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19例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能量供应为(25.3 ±2.1)cal/g、肠内肠外营养能量供应为(28.5±3.2) cal/g,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31±5)d,C反应蛋白、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由入院前25 mg/L、(207±111)分降至2 mg/L、(117 ±7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000,t=0.942,P<0.05).BMI、Alb、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分别为(17.0 ±2.1)kg/m2、(35±5) g/L、26 mm/h,治疗后为(17.9±2.8)kg/m2、(38±5)g/L、23 mm/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70,u=67.500,P>0.05).19例患者中1例经肠内营养治疗后内瘘消失,避免了手术;其余18例患者中5例行肠造口术,13例行肠吻合术.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4.0~37.0)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吻合口复发致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均�
- 谢之豪郭栋顾立立龚剑峰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克罗恩病十二指肠瘘外科手术营养支持
- 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诊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入院诊治的119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临床路径组(按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该临床路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中心自身诊疗经验制订),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住院治疗的路径实施前入院诊治的108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由收治医师制定诊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率、肠造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非计划6月内再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路径组与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手术率[73.9%(88/119)比77.8%(84/108)]、肠造口率[15.9%(14/88)比25.0%(21/84)]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9%(21/88)比27.4%(23/8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临床路径组较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9 d比13.2 d,P= 0.000),平均住院费用减少(78 325元比85 310元,P= 0.031),再住院率降低[3.4%(4/119)比11.1%(12/108),P= 0.035]。结论 遵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能够有效降低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的非计划再住院率,并缩短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 郭振曹磊龚剑峰李毅顾立立朱维铭黎介寿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梗阻
- 酪酪肽促进小鼠残留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采用酪酪肽(PYY)基因敲除(Pyy-/-)小鼠,研究PYY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主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建立小肠广泛切除的小鼠模型。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Pyy-/-小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假手术(Sham)组仅横断小肠但不切除小肠;广泛小肠切除(SBR)组切除50%小肠,保留近段空肠约1 cm,远段回肠9 cm;小肠广泛切除加PYY(SBR-PYY)组切除50%小肠,并于术后36 h皮内注射PYY1~36。各组小鼠均于给药后2 h处死,并取回肠组织,观察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肠黏膜Y1受体的mRNA表达以及肠黏膜细胞膜蛋白激酶C-ε(PKC-ε)和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44/42 MAPK)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SBR组小鼠回肠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和肠黏膜磷酸化的p44/42 MAPK的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高于Sham组,SBR-PYY组小鼠显著高于SBR组;SBR组小鼠回肠黏膜Y1受体mRNA的表达量和细胞膜PKC-ε的蛋白质表达量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SBR-PYY组小鼠显著高于SBR组和Sham组。结论:PYY结合Y1受体后可通过细胞膜的PKC-ε和细胞质的p44/42 MAPK磷酸化来促...
- 张伟朱维铭张坚顾立立李宁黎介寿
- 关键词:酪酪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增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