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适才

作品数:122 被引量:401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9篇专利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4篇建筑科学
  • 11篇文化科学
  • 5篇理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核科学技术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混凝土
  • 22篇火灾
  • 20篇抗震
  • 14篇支座
  • 13篇应力
  • 13篇振动台
  • 13篇抗震性
  • 13篇抗震性能
  • 13篇隔震
  • 12篇火灾反应
  • 11篇振动
  • 11篇土木工程
  • 11篇隔震支座
  • 10篇预应力
  • 9篇地震
  • 9篇载力
  • 9篇耐火
  • 9篇建筑
  • 9篇教学
  • 8篇橡胶隔震支座

机构

  • 112篇北京工业大学
  • 16篇清华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建筑科学...
  • 3篇国核电力规划...
  • 3篇中核能源科技...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建筑材料...
  • 1篇华信邮电咨询...
  • 1篇国家知识产权...
  • 1篇太原学院
  • 1篇北京市机械施...
  • 1篇北京住总集团...
  • 1篇中车建设工程...

作者

  • 122篇陈适才
  • 60篇闫维明
  • 17篇张学明
  • 12篇陆新征
  • 12篇何浩祥
  • 11篇陈红娟
  • 9篇任爱珠
  • 8篇彭一江
  • 8篇李易
  • 8篇陈彦江
  • 8篇宋林琳
  • 8篇田相凯
  • 7篇张志谦
  • 7篇李振宝
  • 7篇田小明
  • 5篇谢志强
  • 5篇程少南
  • 5篇张磊
  • 4篇叶列平
  • 4篇戴颖楠

传媒

  • 11篇工程力学
  • 6篇建筑技术
  • 5篇建筑结构学报
  • 5篇防灾减灾工程...
  • 3篇计算力学学报
  • 3篇消防科学与技...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建筑结构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地震工程与工...
  • 2篇结构工程师
  • 2篇建筑科学与工...
  • 2篇中国建设教育
  • 2篇第一届建筑结...
  • 1篇现代隧道技术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振动与冲击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17篇2018
  • 12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13篇2011
  • 1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2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部火灾引起整体钢结构倒塌初始破坏机理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为研究局部火灾下整体钢结构倒塌的初始破坏机理,分别考虑中柱及边柱受火破坏类型,设计了4个平面钢框架结构进行火灾试验研究。试验在立体火灾试验炉内进行,采用恒载升温模式。试验过程中,首层中柱或边柱以及与之相连的钢梁受火,中间层钢柱和梁柱节点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受火柱底部与自制测力支座通过螺栓连接。通过试验得到了受火梁、柱的温度场分布和位移反应的变化规律,以及受火中柱的轴力变化过程,对引起整体钢结构倒塌的初始破坏过程和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
陈适才田相凯张磊李易陆新征
关键词:局部火灾
基于静-动力转换分析方法的火灾引起钢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火灾引起多高层钢结构连续性倒塌的破坏机理以及多高层钢结构在火灾作用下的初始破坏规律,基于ABAQUS预定义场和重启动功能,建立了局部火灾引起多高层钢结构连续倒塌分析的静-动力转换分析方法,运用此分析方法模拟了局部火灾作用下钢结构的破坏过程,重点研究了柱破坏引起多高层钢结构倒塌的初始破坏机理,分析了受火柱约束刚度比和荷载水平对火灾作用下钢结构初始破坏以及对整体结构产生动力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动力转换分析方法具有可行性;初始破坏的动力放大系数在1.2~1.5之间。
陈适才田相凯张磊闫维明
关键词:钢结构火灾反应连续倒塌动力放大系数
基于振动台的实时动力子结构实验系统稳定性预测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基于振动台的实时子结构试验是重要的现代结构试验技术,能很好的对土-结相互作用、减震系统(比如TLD、TMD)等动力特性进行大尺寸试件试验研究。试验系统稳定性是实现子结构试验的关键,但复杂的振动台动力特性使其稳定性预测精度还难以满足试验要求。该文结合振动台系统综合建模和根轨迹技术发展了稳定性预测方法,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从相位和幅值影响两方面对比讨论了常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采用该方法就结构特性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振动台综合模型的方法能很好的预测子结构试验系统稳定性。
唐贞云陈适才张金喜李振宝
关键词:振动台时滞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可拆装式自连接防火保护装置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可拆装式自连接防火保护装置,涉及钢管混凝土柱防火保护装置领域。通过L型钢板连接头和U型钢板连接头使其自身连接,也可拆装。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对钢管混凝土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性能及使用功能要求较高的工业和民用...
陈适才周大兴侯立群多飞
文献传递
一种结构试验测力支座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工程试验测力支座,属于结构工程试验方法与测试技术领域。包括结构柱子、连接板、高强螺栓锚、支座短梁、厚壁钢管、钢垫板、光面圆钢筋、扁钢和基础。通过在支座中设置水平方向的扁钢并粘贴对称的应变片来测定支座水平...
陈适才田相凯闫维明程少南
文献传递
不等强混凝土空间中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及其受剪承载力计算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节点核心区采用与梁等强度的低强度混凝土浇筑的夹心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3组不同柱与梁混凝土强度比的空间夹心节点和传统节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与柱等强)的对比试件在双向低周往复荷载作用的性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各组试件的破坏形态、延性、耗能、变形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低剪压比夹心节点的整体抗震性能稍弱于传统节点,相差不明显;中低轴压比、剪压比条件下,当柱与梁混凝土强度比小于1.5时,节点区可直接采用与梁相同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当柱与梁混凝土强度比大于1.5时,其破坏形式转变为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需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予以加强;采用平面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了承受双向水平荷载的空间节点软化拉-压杆受剪模型与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式,并将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校验,两者吻合较好。
闫维明侯立群张加宾陈适才孙耀龙
关键词:低周往复荷载受剪承载力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为适应国家和北京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北京工业大学秉承"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想,以工程教育认证新理念为指导,制定了 2015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结合该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
张建伟杜修力乔崎云陈适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实践能力
考虑一致危险性谱的核电厂房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为得到适合特定核电厂所需要的反应谱,考虑具体的场地条件及地震动参数,采用随机模拟方法与概率危险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生成超越概率为10-4的一致危险性谱(UHS)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核电结构的抗震性能及UHS在实际核电结构中的适用性,设计和制作了1∶20的核电厂房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采用2条天然波及UHS、厂址谱(SL-2)、RG1.60谱所生成的人工波对结构的响应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对核电结构的响应有所差异,UHS生成的人工波对上部结构加速度放大效应以及位移影响较大,对应的楼层反应谱幅值相对其他反应谱较高,进行结构及设备抗震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张学明闫维明闫维明陈适才陈适才
关键词:核电厂振动台试验
内置角钢改进夹心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与抗剪承载力计算
2019年
梁柱采用不同强度混凝土的节点核心区通常采用同柱等强的高强度混凝土浇筑(传统节点),而采用同梁等强的低强度混凝土浇筑(夹心节点)可简化施工过程,但同时降低了节点的抗震性能。为研究内置角钢改进夹心节点的可行性,通过一个空间夹心节点和一个内置角钢空间夹心节点试件进行双向等幅低周往复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破坏模式、延性、耗能、刚度、应变和抗剪承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采取改进和不采取改进措施节点破坏模式均以梁端屈服后的节点破坏为主,但采取改进措施的试件延性和抗剪承载力明显提高,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和变形能力有一定改善,表明改进措施改善了节点的抗震性能。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与该文和其他文献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的采取或者不采取改进措施夹心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侯立群闫维明陈适才陆新征
关键词:抗震性能抗剪承载力
一种防止隔震层受拉的自复位隔震结构体系
一种防止隔震层受拉的自复位隔震结构体系,属于建筑结构工程隔震领域。本发明通过在高层结构中设置竖向预应力索,并在结构连接层设置斜向加强支撑,从而形成一种隔震层不出现受拉的自复位隔震结构体系。将高层结构通过隔震支座与基础连接...
陈适才郑路遥张海潮闫维明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