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红

作品数:79 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7篇理学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3篇密度泛函
  • 43篇泛函
  • 39篇密度泛函理论
  • 39篇泛函理论
  • 36篇团簇
  • 26篇密度泛函理论...
  • 21篇N
  • 17篇第一性原理
  • 14篇第一性原理研...
  • 10篇密度泛函研究
  • 10篇基态能
  • 10篇基态能量
  • 9篇原子
  • 9篇变分计算
  • 8篇储氢
  • 7篇分子
  • 7篇变分
  • 7篇变分法
  • 7篇LI
  • 7篇波函数

机构

  • 79篇兰州理工大学
  • 8篇兰州大学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建筑工程系

作者

  • 79篇陈玉红
  • 48篇张材荣
  • 25篇康龙
  • 22篇罗永春
  • 13篇张梅玲
  • 10篇元丽华
  • 8篇蒲忠胜
  • 8篇杜瑞
  • 7篇陈宏善
  • 7篇李延龙
  • 7篇张致龙
  • 7篇王伟超
  • 5篇冯旺军
  • 5篇马军
  • 5篇任宝兴
  • 4篇吕晓霞
  • 4篇曹一杰
  • 4篇王道斌
  • 4篇刘玉孝
  • 4篇魏智强

传媒

  • 18篇原子与分子物...
  • 10篇物理学报
  • 5篇稀有金属材料...
  • 5篇化学学报
  • 4篇无机化学学报
  • 4篇计算物理
  • 4篇兰州理工大学...
  • 3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甘肃工业大学...
  • 2篇发光学报
  • 2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医学院学...
  • 1篇原子核物理评...
  • 1篇第二届国际理...
  • 1篇第三届国际理...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全国计算机物...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XB2)2(X=Al,Be,Na,Mg)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XB2)2(X=Al, Be,Na,Mg)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电子结构、振动特性、...
陈玉红张材荣康龙罗永春
文献传递
内在缺陷与Cu掺杂共存对ZnO电磁光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采用基于自旋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Cu掺杂ZnO (简称Cu_(Zn))与内在缺陷共存对ZnO电磁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u是以替位受主的形式掺入的;制备条件对Cu_(Zn)及内在缺陷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氧条件下Cu掺杂有利于内在缺陷的形成,且Cu_(Zn)-O_i最易形成;相反在缺氧条件下,Cu掺杂不利于内在缺陷的形成.替位Cu的3d电子在价带顶形成未占据受主能级,产生p导电类型.与Cu_(Zn)体系相比,Cu_(Zn)-V_O体系中载流子浓度降低,导电性变差;Cu_(Zn)-V_(Zn)体系中载流子浓度几乎不变,对导电性没影响;Cu_(Zn)-O_i体系中载流子浓度升高,导电性增强.纯ZnO体系无磁性;而Cu掺杂ZnO体系,与Cu原子相连的O原子,电负性越小,键长越短,对磁矩贡献越大;Cu_(Zn)与Cu_(Zn)-O_i体系中的磁矩主要是Cu的3d电子与Z轴上O的2p电子耦合产生的;Cu_(Zn)中存在空位缺陷(V_O,V_(Zn))时,磁矩主要是Cu 3d电子与XY平面内O的2p电子强烈耦合所致;Cu_(Zn)中存在V_(Zn)时,磁性还包含V_(Zn)周围0(5, 6)号原子2p轨道自旋极化的贡献;所有体系中Zn原子自旋对称,不产生磁性.Cu_(Zn)-V_(Zn)和Cu_(Zn)-O_i缺陷能态中,深能级中产生的诱导态是0-0 2s电子相互作用产生的.Cu_(Zn)模型的光学带隙减小,导致吸收边红移;Cu_(Zn)-V_(Zn)模型中吸收和反射都增强,使得透射率降低.
张梅玲陈玉红张材荣李公平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形成能
(LiN_3)_n(n=1~2)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2007年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LiN3)n(n=1~2)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和电荷布局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LiN3团簇最稳定构型为直线构型;(LiN3)n(n=1~2)团簇中N-N键长在0.1146~0.1203nm之间,N-Li键长在0.1722~0.1987nm之间;团簇中Li原子全部显正电性,越靠近Li原子的N原子负电性越强,在直线构型的N3-离子中,两端的N原子均具负电荷,而中心N原子具正电荷.
陈玉红康龙张材荣罗永春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H_2分子在Li_2NH(110)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Li2NH(110)晶面的表面吸附。通过研究Li2NH(110)/H2体系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和电子结构,发现H2分子吸附在Li长桥位时会发生解离,并在Li2NH(110)面形成NH2基,其吸附能为1.178 eV,属于强化学吸附,吸附最稳定。此时,NH2基中的H原子与Li2NH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源于H 1s轨道与Li2NH表层N原子的2s,2p轨道重叠杂化的贡献,且N–H键为共价键;另一个H原子与Li2NH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与Li之间的离子键作用;H2分子的解离能垒为1.31 eV,表明在一定热激活条件下H2分子在Li2NH(110)表面发生解离吸附。N顶位吸附时,优化结束后形成NH3,但该吸附方式不稳定,可见Li2NH(110)面与H2反应不易直接生成NH3。
陈玉红吕晓霞杜瑞董肖张材荣康龙罗永春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H2吸附能解离
ZnSe/ZnS抛物量子阱中激子的极化子效应(英文)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推广的LLP方法研究了ZnSe/ZnS抛物量子阱中激子的极化子效应。考虑电子和空穴与LO声子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激子基态能量和结合能随阱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阱宽较小时,能量随着阱宽的增大而急剧减小;阱宽较大时,能量减小的比较缓慢。和我们以前的工作对比,我们发现ZnSe/ZnS抛物量子阱对激子的束缚强于GaAs/Ga1-xAlxAs抛物量子阱。
元丽华安张辉张材荣陈玉红王道斌
关键词:激子极化子抛物量子阱
(SiC)_n(n=1~5)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013年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SIC)n(n=1~5)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特性等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t(SiC)。团簇形成碳原子骨架,而硅原子生长在碳原子骨架上;在Si和C相互作用形成团簇的过程中,Si原子向C原子有电荷转移,团簇中原子间相互作用呈现共价型;SiC、(SIC)5团簇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团簇稳定结构的IR最强振动主要是C—Si键的伸缩振动,Raman较强振动均来自C—C键的伸缩振动.
张梅玲陈玉红李公平张材荣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基态结构结合能
H2分子在LaFeO3(010)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通过计算表面能,确定(010)表面为最佳的吸附表面,研究了H2分子在LaFeO3(010)表面吸附的性质.LaFeO3(010)表面有两种模型:LaO-终止表面和FeO2-终止表面,但已...
潘昌昌陈玉红
二元胶体的熵驱动相变被引量:1
2004年
利用二元胶体的硬球模型,讨论了胶体的熵驱动相变机制,排斥体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小球的自由体积,导致系统的平移熵增加,同时系统的混合熵减少,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必须保证小球有足够的平移熵,导致系统相分离的发生,溶液呈现宏观有序.
李延龙陈玉红冯旺军
关键词:相变晶化软物质
Mg2Bn(n=4~9)团簇结构与性质的DFT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的基组水平上对Mg2Bn(n=4~9)团簇的各种可能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得到了Mg2Bn(n=4~9)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其几何结构、振动光谱、电离能、能隙、电荷布局、成键特性等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Mg2Bn(n=4~9)团簇中大部分B原子为负电性且总是处在团簇的中心,Mg原子总是处在端位上并显正电性;随着n的增大,团簇最稳定结构逐渐由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转变;n=4、8时的结构相对较稳定.
武志敏陈玉红罗永春张材荣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计算双电子原子基态能量的坐标张弛变分法被引量:3
2004年
 给出了一种计算双电子原子基态能量和波函数的坐标张弛的变分方法.同时,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一个软件程序,对He原子和类He离子的基态能量进行了变分计算.
陈玉红赵书城
关键词:氦原子变分法基态能量波函数双电子原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