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力髋
  • 2篇动力髋螺钉
  • 2篇髋螺钉
  • 2篇螺钉
  • 2篇加压钢板
  • 2篇骨折
  • 2篇股骨
  • 2篇钢板
  • 1篇动力髋螺钉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样
  • 1篇动脉瘤样骨囊...
  • 1篇支皮瓣
  • 1篇软骨
  • 1篇软骨母细胞瘤
  • 1篇三维有限元
  • 1篇三维有限元分...
  • 1篇替勃龙
  • 1篇皮瓣

机构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陈毅荣
  • 4篇余斌
  • 3篇张凯瑞
  • 2篇罗吉伟
  • 1篇黎润光
  • 1篇陈志刚
  • 1篇崔壮
  • 1篇戴海飞
  • 1篇任高宏
  • 1篇冷晓情
  • 1篇覃承诃
  • 1篇黎健伟
  • 1篇熊小龙
  • 1篇王磊
  • 1篇胡稷杰
  • 1篇豆勇刚
  • 1篇周一林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2012中华...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壳聚糖包覆含锶半水硫酸钙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聚糖包覆含锶半水硫酸钙微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含锶二水硫酸钙的制备;含锶半水硫酸钙的制备;壳聚糖包覆含锶半水硫酸钙微球的制备:将壳聚糖溶液加入到反应中,加热到100℃,然后将含锶...
余斌屠美陈毅荣周一林王磊曾戎杨慎宇
文献传递
经皮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P)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0年12月)、PUBMED(1974年至2010年12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0年12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PCP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个实验,随机对照试验3篇,半随机对照试验1篇,共557例,其中PCP246例,DHS311例。Meta分析显示:PCP组与DHS组手术时间(WMD=-10.96,95%CI-26.47~4.56,P=0.17)、术后感染率(RR=0.43,95%CI0.55~1.28,P=0.13)、术后死亡率(小于等于1年)(RR=0.88,95%CI 0.55~1.40,P=0.58)、住院时间(WMD=-0.77,95%CI-2.09~1.94,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PCP组与DHS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死亡率、住院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陈毅荣余斌张凯瑞豆勇刚覃承诃黎润光罗吉伟
关键词:髋骨折骨板骨钉META分析
股骨近端软骨母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被引量:1
2011年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8岁,因"左下肢乏力、跛行半年,疼痛10d"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乏力、跛行,伴左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疼痛。10余天前出现左大腿近端疼痛,行走10 min需休息,休息后可缓解。查体:左侧跛行步态,左大腿近端前外侧稍肿胀,皮肤无发红、破溃。左股骨大转子附近压痛,局部皮温正常,未能触及明显包块。
陈毅荣余斌张凯瑞罗吉伟冷晓情
关键词: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股骨
动力髋螺钉与经皮加压钢板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DHS及PCCP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对比,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Evans-JensenⅡ型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内固定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股骨近端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及骨折面接触压力,分析骨折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PCCP固定模型内固定的von Mises的总体应力较均匀,最大应力较小;股骨近端的von Mises的总体应力较均匀,未见明显应力集中现象;骨折面接触压力的总体应力较高,分布均匀。[结论]PCCP固定Evans-JensenⅡ型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DHS更具优势。
张凯瑞余斌戴海飞陈毅荣崔壮陈志刚熊小龙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
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任高宏胡稷杰黎健伟陈毅荣
文献传递
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中应用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东莞市中堂医院就诊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替勃龙治疗组(A组)、唑来膦酸治疗组(B组)和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组(C组),每组30例,观察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功能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骨钙素、血清Ⅰ型前胶原肽(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以上相关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C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脆性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脆性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骨代谢功能。
陈其进邓柳琪陈毅荣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唑来膦酸替勃龙绝经后妇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