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君
- 作品数:16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分析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采用消化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的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开腹手术或外科腹腔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病情观察(治疗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消化道内镜检测可以有效提升消化早癌诊断的准确率,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良好,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陈孟君
-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
- 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对比研究
- 张志坚程树红陈桂权朱林昌詹磊磊黄妙兴陈孟君梁永强唐志萍许哲何建方徐明符刘宇虎
- 课题来源与背景:EMR是指在内镜直视下将病变粘膜进行局部切除,只涉及切除粘膜层及部分粘膜下层,不涉及切除固有肌层的治疗。它的效果明显优于创伤大的传统外科手术。ESD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内镜下逐步剥离病变。E...
- 关键词:
-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病理组织学肿瘤手术治疗
- 内镜黏膜切除术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腔镜中心接受EMR治疗的患者378例(472处病灶),以术中出血和延迟出血为观察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EMR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EMR术中出血的患者共31人(8.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直径及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是影响EMR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②EMR延迟出血的患者共12人(3.2%);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延迟出血的患者中有11人(91.7%)出血发生在EMR术后2周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PPI使用是影响EMR术后延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是EMR的并发症之一,对于位于食管、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在EMR围手术期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
-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出血
- 早期胃癌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GC)与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内镜下漏诊原因。方法总结该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93例EGC及HGIN患者中的35例内镜漏诊病例,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形态、内镜医师临床操作经验、活检数量与漏诊的关系。结果 93例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35例漏诊(37.63%)。食管胃连接处漏诊率最高,胃窦部病变漏诊率最低。0-Ⅱc型和0-Ⅱb型漏诊率高于其他类型。低年资的内镜医师(≤3年)比高年资内镜医师(〉3年)更容易漏诊。活检〈4块者漏诊率高于活检≥4块者。活检标本数量在1~3块之间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医师应清楚了解食管、胃的解剖学特征和早期胃癌的形态多样性,操作中细致观察,活检足够多的标本,以减少早期病变的漏诊。
- 程树红张志坚詹磊磊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徐明符
- 关键词:漏诊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诊断活组织检查
- ESD联合EMR治疗较大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9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 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刘宇虎
- 关键词:EMRESD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 CK-MB、CRP、ALB以及D-二聚体水平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价值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和D-二聚体(D-D)水平对缺血性肠病(ICBD)患者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疑似ICBD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时段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分析研究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 d两组血清D-D、CK-MB、CRP、ALB水平及其对ICBD的诊断与预后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 d血清D-D、CK-MB、CRP、ALB水平差异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对ICBD预后预测的特异性(69.13%)、敏感度(88.57%)、阳性预测值(89.58%)、阴性预测值(83.02%)。结论血清D-D、CK-MB、CRP和ALB水平对ICBD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可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改善预后。
- 袁燕文许哲黄妙兴陈孟君
-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白蛋白D-二聚体缺血性肠病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f-DNA/NETs、MAP1-LC3、DPB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究血清游离DNA/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cf-DNA/NETs)、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AP1-LC3)、维生素D结合蛋白(DPB)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50例,随访30 d,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138例)与死亡组(1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血清cf-DNA/NETs、MAP1-LC3、DPB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分析血清cf-DNA/NETs、MAP1-LC3、DPB与APACHEⅡ、Ranson评分相关性及血清各指标与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入院时、治疗3、7 d后血清cf-DNA/NETs、MAP1-LC3高于生存组,DPB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治疗3、7 d后APACHEⅡ、Ranson评分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治疗3、7 d后血清cf-DNA/NETs、MAP1-LC3与APACHEⅡ、Ranson评分呈正相关,DPB与APACHEⅡ、Ranson评分呈负相关(P<0.05);入院时、治疗3、7 d后血清cf-DNA/NETs、MAP1-LC3、DPB均为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f-DNA/NETs、MAP1-LC3、DPB表达水平明显异常,且与患者APACHEⅡ、Ranson评分及预后密切相关。
- 袁燕文陈孟君许哲黄妙兴陈至操叶衬轩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维生素D结合蛋白
- 直肠类癌33例内镜治疗体会及文献回顾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程树红张志坚詹磊磊黄妙兴陈孟君梁永强
- 关键词:直肠类癌黏膜下剥离术黏膜切除术
- 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刘宇虎张志坚程树红傅莉萍陈孟君黄妙兴马庆峰李兴谦
- 关键词:结肠镜电切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切除病灶直径1.0~3.5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110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 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姚福弟黄妙兴梁永强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