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维维

作品数:134 被引量:44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领域

  • 1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7篇耳蜗
  • 36篇细胞
  • 26篇基因
  • 20篇内耳
  • 18篇毛细胞
  • 15篇耳聋
  • 14篇突变
  • 10篇蛋白
  • 10篇听觉
  • 9篇动物
  • 9篇综合征
  • 8篇遗传性
  • 8篇噪声性
  • 8篇干细胞
  • 7篇血管
  • 7篇血管纹
  • 7篇噪声
  • 7篇小鼠
  • 6篇噪声性聋
  • 6篇听神经

机构

  • 13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0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南开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兰州大学第一...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空军总医院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重庆市畜牧科...
  • 3篇徐州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教育部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34篇郭维维
  • 85篇杨仕明
  • 31篇杨伟炎
  • 28篇赵立东
  • 27篇韩东一
  • 24篇翟所强
  • 23篇孙建和
  • 17篇陈伟
  • 16篇于宁
  • 13篇王秋菊
  • 11篇任丽丽
  • 10篇丛涛
  • 10篇徐良慰
  • 9篇纵亮
  • 8篇曹菊阳
  • 8篇刘会占
  • 8篇吴子明
  • 8篇胡吟燕
  • 7篇张悦
  • 7篇林昶

传媒

  • 57篇中华耳科学杂...
  • 8篇听力学及言语...
  • 8篇中国听力语言...
  • 6篇中华耳鼻咽喉...
  • 5篇中华耳鼻咽喉...
  • 3篇临床耳鼻咽喉...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第十四届全军...
  • 2篇国际耳鼻咽喉...
  • 2篇2014第四...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遗传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6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1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13篇2012
  • 14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质体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细胞及其转染途径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观察表达质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绿色荧光蛋白(GFP)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入BN大鼠视网膜组织的表达及定位,探索合适的基因治疗给药方法。方法将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分别经玻璃体注射和视网膜下注射的途径转染至BN大鼠眼内,于一定时间内分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PEDF表达情况。结果(1)BN大鼠视网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后1d即可见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注射点周围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分布于视网膜全层包括RPE细胞层,第2、3周荧光强度比第1周增强,荧光范围也有所扩大,可以持续表达4周。RT—PCR结果证实PEDF mRNA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增强。(2)经玻璃体腔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后第1天BN大鼠的视网膜和RPE细胞亦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且分布更均匀,范围更广。第1、2周表达明显增强,到第4周仍有表达。RT—PCR结果也证实PEDF mRNA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增强。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以成功介导PEDF—GFP基因转染至BN大鼠的视网膜组织、RPE细胞中,并能够持续表达。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有效的转染途径。本研究为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张新秀何守志郭维维翟所强
关键词:脂质体舍平类发光蛋白质类转染
大鼠颈髓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及起源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记录短声诱发的颈髓硬膜外电位 ,并初步证实其来源。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11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n =5 )和阿米卡星给药组 (n =6 )。阿米卡星剂量为 4 0 0mg kg。动态检测用药后听阈 (ABR与高频测听 ) ,待听阈提高到 80dBSPL以上时 ,记录第三颈椎水平脊髓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结果 阿米卡星破坏耳蜗后仍存在短声诱发的颈髓硬膜外电位 ,峰值潜伏期为 6 .13~ 7.0 8ms。结论 颈髓硬膜外记录到的短声诱发的电位来源于球囊 。
吴子明郭维维张素珍李兴启杨伟炎韩东一
关键词:短声球囊阿米卡星硬脊膜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线粒体DNA1555^G点突变分析被引量:17
1999年
目的考察1555G点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及散发病例中的发生率,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两个母系遗传耳聋家系和7个散发病例,以及部分亲属26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点突变。结果两个家系的14份样品为1555G点突变阳性,散发病例及部分亲属的12份样品全部为1555G点突变阴性。结论1555G点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中的发生率较高,在散发病例中的发生率低。1555G点突变筛查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慧军姜泗长杨伟炎郭维维曹菊阳杨卫平戴朴
关键词:耳聋线粒体DNA抗生素氨基糖甙类
一种动物听觉检测用固定保温床
本发明涉及动物听觉检测用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动物听觉检测用固定保温床。本发明的动物听觉检测用固定保温床,内部前后通透,两侧边竖起形成固定面,固定保温床由前至后依次包括头部固定位、肩部固定位、腰部固定位与臀部固定位;...
徐良慰袁硕龙杨仕明罗意陈伟丛涛赵立东郭维维刘日渊
文献传递
1例非综合征性Mondini畸形家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家族性非综合征性Mondini畸形的遗传方式和相关致畸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Mondini畸形家系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成员发病、听力检测、颞骨薄层CT和致畸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是一对异卵孪生男性双胞胎(Ⅲ:1,Ⅲ:2),患儿父亲(Ⅱ:1)也为患者,家系中其余人正常。3名患者均为双侧Mondini畸形。临床表现:患者非综合征型双侧内耳单纯Mondini畸形,表现为耳蜗较正常人少一转,底转基本正常,顶转和中转融合,蜗内分隔不全,前庭及半规管未见明显异常(见高分辨率颞骨CT图)。听力表现:Ⅱ:1表现为双侧混合性聋,右侧较左侧严重,语后聋,配助听器可以正常言语交流;Ⅲ:1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右耳中重度感音神经聋,言语发育迟缓;Ⅲ:2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右耳中度感音神经聋,言语发育迟缓。余家系成员双侧听力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家系成员外观正常,未见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常规耳聋基因(包括:SLC26A4、GJB2和GJB3)和候选致畸基因MITF的检测未见异常。结论家系图分析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该家系最可能的遗传方式;当先证者父亲由于新生突变导致Mondini畸形时,该家系也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常见致畸基因(SLC26A4和MITF)的检测未见异常,表明该家系的非综合征性Mondini畸形,可能为其它致畸基因引起。
彭宏杨乐龚平桂郭维维杨仕明
关键词:MONDINI畸形听力损失
Mitf-m敲除小鼠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016年
目的使用RNA-Seq技术分析Miif-m敲除鼠与野生鼠的血管纹转录组,研究Mitf-m基因敲除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取Miif-m敲除鼠(Mitfmi-△M/mi-△M;MM组)与野生鼠(Miif-m+/+;ww组)的血管纹进行总RNA提取;制备cDNA文库,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系统行高通量测序。利用软件Tophat2.2.0将clean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分别用软件RSeQS-2.3.2和cufflinks来检测测序结果的均一性和基因表达水平。使用edgeR和DESeq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选择下调DEGs,用KOBAS2.O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途径的富集分析。结果MM组与WW组在参考基因组上mapping的cleanreads数分别为42463888和39718542,分别有88.7%和87.4%的reads是唯一映射,说明RNA-Seq结果可靠。DEGs筛查结果表明,相对于WW组,Mftf-m敲除鼠血管纹有45个DEGs,上调表达基因有7个,下调表达基因有38个。GO富集分析发现下调表达基因与黑色素的合成和代谢过程、色素沉着有关,值得关注的是与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cnj10和Kcnj13相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黑色素生成通路。结论RNA-Seq分析拓展了Mftf-m基因调控网,为探究Mitf-m突变所致听力-色素综合征的分子机制及特异性研究Mitf不同转录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王克双王晓东任丽丽陈磊塞娜郭维维杨仕明
关键词:血管纹差异表达基因
部分迷路切除术的听觉功能保护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2018年
部分迷路切除术,既能达到通过迷路切除病变,又能保留部分听力。通过部分迷路切除术,可以显露内听道、小脑脑桥角及部分岩斜区域,目前主要应用于听力较好患耳的侧颅底肿瘤切除及耳神经疾病治疗。本文对部分迷路切除及其他术式联合部分迷路切除术,术后的听力保护程度进行综述。
杨媛媛陶源胡洪义伊海金郭维维陈伟杨仕明
关键词:听力保护
听神经瘤临床特征与肿瘤细胞增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肿瘤增殖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听神经瘤组织标本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听神经瘤手术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石蜡切片病理标本进行Ki-67、PCNA和TGF-β1免疫组化学常规步骤染色。用SAS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例中,Ki-67阳性率77.4%(41/53),PCNA阳性率84.9%(45/53);Ki-67阳性与病程和临床生长率有关(t=2.14和2.70,P值均〈0.05);PCNA阳性与临床生长率有关(t'=-4.45,P〈0.05);TGF-β1阳性表达83.0%(44/53),与Ki-67增殖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36,P〈0.05)。53例中囊性变者比非囊变者肿瘤直径明显增大(Z=4.44,P〈0.05);囊性变者与非囊变者,其肿瘤增殖标记指数Ki-67、PCNA、TGF-β1和病程之间无相关性。听神经瘤囊性变者比非囊变者临床生长率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Ki-67和PCNA与肿瘤的细胞增殖有关,增殖指数与临床生长率有关。双向调节因子TGF-β1参与了听神经瘤的生物学行为。囊性变听神经瘤,其增长与肿瘤的增殖活性关系不大,其增长是囊的容积增加,而非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的加快。
杨仕明于丽玫韩东一郭维维胡吟燕孙建和杨伟炎
关键词:KI-67抗原增殖细胞核抗原转化生长因子Β
隐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建立与防护的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脉冲噪声分别对豚鼠进行30、15次的暴露,分析比较豚鼠的听力学变化,探索建立隐性听力损失模型的适合条件。同时给予氢气,探究其对隐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ABR听阈正常的豚鼠1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脉冲噪声30次组、脉冲噪声15次组、氢气吸入+脉冲噪声15次组。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63 dB SPL,脉宽为0.25ms,间隔时间为6.5s。分别于脉冲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24h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豚鼠在30次脉冲噪声暴露24h后,其ABR短声阈值及短纯音(16 kHz 70 dB SPL)Ⅰ波幅值产生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15次脉冲噪声暴露组豚鼠其各项听力学指标都发生显著改变;氢气预处理组同单纯脉冲噪声暴露15次组的暴露24h后听力学指标相比,其ABR短声阈值及短纯音(16 kHz 70 dB SPL)Ⅰ波幅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中脉冲噪声暴露30次及15次均对豚鼠听力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脉冲噪声暴露15次的豚鼠,其各项听力学指标都符合隐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特点,脉冲噪声暴露15次是建立隐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的可行条件。此外,氢气防护组较单纯脉冲噪声暴露组,听力学指标存在显著差别,表明氢气对隐性听力损失具有预防作用,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直接实验依据。
戚国伟刘宸箐徐增志刘晨陈立伟李欢胡一勇方舒郭维维于宁杨仕明
关键词:脉冲噪声氢气
不同浓度Ouabain对贵州小型猪内耳形态及听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ouabain溶液对贵州小型猪内耳的作用,分析听力改变与药物浓度关系。方法采用健康、黑色2月龄贵州小型猪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动物通过完整圆窗膜局部应用不同浓度ouabain,分为1mM组、0.1mM组,对照组动物局部使用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用药前后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动物在应用药物后三天、一周、两周时的听功能及内耳形态学(螺旋神经节、毛细胞)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内耳形态及听功能未见明显变化,不同浓度Ouabain均可导致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毛细胞形态及数量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BR阈值变化明显(P<0.05)。结论经完整圆窗膜给药,ouabain溶液对小型猪螺旋神经节细胞有损伤,并且损伤程度具有浓度依赖性,并造成听阈明显提高,ouabain对毛细胞的影响不明显。
张雪茹杨仕明李登科马玥莹赵立东郭维维邢光前
关键词: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听神经病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