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所强

作品数:241 被引量:1,14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8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7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72篇耳蜗
  • 67篇细胞
  • 46篇基因
  • 42篇耳聋
  • 35篇毛细胞
  • 21篇神经性
  • 21篇内耳
  • 21篇感音
  • 20篇感音神经性
  • 19篇纤维细胞
  • 18篇免疫
  • 17篇上皮
  • 17篇前庭
  • 16篇细胞生长
  • 16篇细胞生长因子
  • 16篇纤维细胞生长...
  • 16篇碱性成纤维
  • 16篇碱性成纤维细...
  • 15篇蛋白
  • 15篇综合征

机构

  • 234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广州军区广州...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铁道部北京铁...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空军总医院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哈佛大学
  • 2篇天津市第一中...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基因技术公司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41篇翟所强
  • 69篇杨伟炎
  • 47篇杨仕明
  • 40篇胡吟燕
  • 38篇韩东一
  • 37篇于宁
  • 31篇孙建和
  • 30篇顾瑞
  • 27篇郭维
  • 24篇郭维维
  • 24篇姜泗长
  • 20篇戴朴
  • 18篇郑贵亮
  • 16篇朱玉华
  • 14篇袁慧军
  • 12篇王秋菊
  • 12篇张媛
  • 12篇王沛英
  • 11篇方耀云
  • 10篇赵立东

传媒

  • 51篇中华耳科学杂...
  • 30篇听力学及言语...
  • 1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0篇中华耳鼻咽喉...
  • 7篇临床耳鼻咽喉...
  • 7篇中国耳鼻咽喉...
  • 7篇中华耳鼻咽喉...
  • 5篇中国听力语言...
  • 5篇临床耳鼻咽喉...
  • 4篇国外医学(耳...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山东大学基础...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2010全国...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18
  • 5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11篇2011
  • 16篇2010
  • 17篇2009
  • 15篇2008
  • 16篇2007
  • 21篇2006
  • 25篇2005
  • 7篇2004
  • 17篇2003
  • 9篇2002
  • 9篇2001
  • 9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2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质体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细胞及其转染途径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观察表达质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绿色荧光蛋白(GFP)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入BN大鼠视网膜组织的表达及定位,探索合适的基因治疗给药方法。方法将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分别经玻璃体注射和视网膜下注射的途径转染至BN大鼠眼内,于一定时间内分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PEDF表达情况。结果(1)BN大鼠视网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后1d即可见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注射点周围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分布于视网膜全层包括RPE细胞层,第2、3周荧光强度比第1周增强,荧光范围也有所扩大,可以持续表达4周。RT—PCR结果证实PEDF mRNA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增强。(2)经玻璃体腔注射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表达质粒PEDF—GFP后第1天BN大鼠的视网膜和RPE细胞亦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且分布更均匀,范围更广。第1、2周表达明显增强,到第4周仍有表达。RT—PCR结果也证实PEDF mRNA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增强。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以成功介导PEDF—GFP基因转染至BN大鼠的视网膜组织、RPE细胞中,并能够持续表达。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有效的转染途径。本研究为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张新秀何守志郭维维翟所强
关键词:脂质体舍平类发光蛋白质类转染
鸟氨酸脱羧酶mRNA在大鼠内耳表达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鸟氨酸脱羧酶mRNA(ODCmRNA)在发育中和成熟内耳的表达和分布,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方法选用大鼠,胚胎13、21 d和生后8 d及成年鼠。胚胎内耳分离出后用4%多聚甲醛4 C固定过夜。生后和成年鼠则外淋巴灌流...
翟所强郭维于宁胡吟燕
关键词:耳蜗鸟氨酸脱羧酶
文献传递
影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术后嗅觉改善的因素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术后嗅觉改善的有关因素。方法 :4 4例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内镜手术后半年 ,对其性别、分型分期、病变部位、过敏因素、嗅觉障碍时间、随访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分型分期 (病变严重程度 )、过敏、随访等 3个因素对内镜术后嗅觉能否改善有显著影响 (P <0 .0 5 ) ;而性别、病变部位和嗅觉障碍时间则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为了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功能尽可能地恢复 ,在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 。
汪学勇尹金淑翟所强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嗅觉
豚鼠膜迷路蛋白组成分析及免疫转印法检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抗68kD抗体被引量:3
1994年
比较了多种条件提取的豚鼠膜迷路蛋白,发现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或TritonX-100提取效率高,冻融法较超声粉碎法更可取。成功地建立了免疫转印(Westernblot)法,并初步运用于血清抗膜迷路蛋白抗体的检测。42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16例患者血清中抗68kD抗体阳性,同时伴有IgG、IgM、IgA升高。部分正常对照组血清中也存在该抗体,但反应弱,重复性差。
邹静翟所强王沛英姜泗长顾瑞顾之燕
关键词:耳聋感觉神经性迷路免疫测定
大鼠耳蜗大上皮嵴的形态学演变
2005年
目的 观察不同胚胎期的大鼠和新生大鼠耳蜗大上皮嵴形态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胚胎期 14、16、18、2 0天和出生后当天、2、5、7、10、14天等 10个时间段的大鼠耳蜗 ,分别进行冰冻切片和HE染色。结果 毛细胞的分化成熟是从底回向顶回进行 ,顶回较底回有 1~ 2天的延迟。大上皮嵴结构重排、细胞减少从腔侧开始 ,出生后 2周左右当毛细胞分化成熟时消失。结论 胚胎期 14天前后是大上皮嵴形态演变的关键时期。大上皮嵴是耳蜗形态不成熟的标志之一。
汪学勇胡吟燕时利翟所强
关键词:耳蜗大上皮嵴形态学
豚鼠不同强度爆震后听反应阈及耳蜗组织化学实验观察
1990年
本实验采用听生理方法和耳蜗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强度爆震对豚鼠听力和耳蜗琥珀酸脱氢酶、乙酰胆硷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爆震引起豚鼠暂时性阈移改变,与耳蜗内SDH活性相关,与AchE无明显关系,提示在声损伤的防治时,就可以从维持SDH的活性来着手,这对临床上防治爆震性聋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翟所强顾瑞王沛英姜泗长
关键词:疾病模型爆炸伤听阈耳蜗组织化学
2000年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纪要
2000年
翟所强
关键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25)I标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豚鼠腹腔注入耳蜗放射免疫测定和放射自显影观察被引量:8
2000年
翟所强陈泮藻杨伟炎姜泗长
关键词:听力损伤耳蜗碘125
中国人群中GJB2基因变异与年龄相关性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析不同听力水平的中老年人GJB2基因的突变类型和基因型频率,探讨GJB2基因的各种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SNPs)是否与年龄相关性耳聋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方法通过普查共收集到648例中老年人的听力学资料和血样,根据听力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四组。提取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利用直接测序方法获得所有样本的基因型,区分致病突变和多态性改变,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种突变和多态在各组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听力学结果将所有样本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157人)、轻度听力下降组(199人)、中度听力下降组(226人)、重度听力下降组(66人)。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发现4种移码突变,包括235delC杂合突变16例、299-300delAT杂合突变3例、176-191del16杂合突变1例、512insAACG杂合突变2例;1种错义突变109G>A;6种多态,包括79G>A、341A>G、608 T>C、457G>A、368C>A、571T>C;3种已报道但与疾病关系不确定的突变11G>A、187G>T、558G>A;5种没有报道过的突变,包括14C>T、253T>C、377T>C、478 G>A、594G>A。4种移码致病突变,1种错义突变和3种常见多态在各组间的分布未发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虽然未发现GJB2基因与年龄相关性聋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但伴随着各组间听阈的逐渐升高,致病突变所占的比率也逐渐升高,提示GJB2基因可能是年龄相关性聋遗传易感性的微效致病基因之一;可能因关联性比较微弱,因此在此研究样本量的基础上未能检出。
朱玉华翟所强戴朴袁慧军于睿莉孙艺李建忠王国建康东洋张昕
关键词:GJB2基因测序
国人前庭水管扩大患者SLC26A4基因的特异性突变被引量:52
2006年
目的探讨SLC26A4基因与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的关系及其在中国人群EVA患者中突变的频率及分布情况,为相关基因的筛查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集中国人群中的38例EVA核心家系,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纯化PCR产物后直接测序,使用DNAStar及Bioedit序列比对软件分析SLC26A4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35例EVA核心家系的SLC26A4基因发生了突变,所占比例约为92.1%(35/38)。在发现的12种突变类型中,6种为新的突变类型(待发表),其余类型国际上已见报道:分别为IVS7-2A>G、L676Q、H723R、IVS15+5G>A、R409H和M147V。在所有的突变中,IVS7-2A>G突变的发生率最高,约为81.6%(31/38)。结论中国人群的EVA患者中存在SLC26A4基因的多种突变类型,其中IVS7-2A>G突变的发生率最高(81.6%),应视为特异性热点突变,建议在中国人群进行SLC26A4基因的突变热点的普遍筛查,降低EVA患儿的出生率。
赵亚丽李庆忠翟所强兰兰袁虎王秋菊
关键词:前庭水管扩大SLC26A4基因突变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