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凌

作品数:41 被引量:5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12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0篇翻译
  • 17篇文学翻译
  • 7篇语言
  • 6篇艺术
  • 6篇文学
  • 4篇译学
  • 4篇文化
  • 4篇翻译理论
  • 3篇译本
  • 3篇译学思想
  • 3篇异化
  • 3篇原作
  • 3篇原作者
  • 3篇审美
  • 3篇民族
  • 3篇民族文化
  • 3篇陌生化
  • 2篇得意
  • 2篇得意忘言
  • 2篇修辞

机构

  • 3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39篇郑海凌
  • 2篇许京
  • 1篇吕萍
  • 1篇袁新

传媒

  • 14篇外国文学动态
  • 8篇中国翻译
  • 4篇外语与外语教...
  • 3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俄罗斯文艺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中国俄语教学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 10篇2004
  • 6篇2003
  • 7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8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贵的和谐意识被引量:2
2004年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一文指出,“一个人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还可以方便地增长自我优越的快感。一位文学史家曾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风。”
郑海凌
关键词:《林纾的翻译》审美能力文学翻译
“白马非马”——现象翻译与实在翻译分离释证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提出现象翻译与实在翻译的分离问题。作者指出实在翻译是一种可能性,是历史文化关系的集合,是语词在可能性空间里展示的结构形式。
郑海凌
关键词:结构形式
中国百年译学思想的科学描述——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被引量:7
2004年
王秉钦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翻译思想史》,2004年3月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该书以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学术思想为“经”,以学者为“纬”,贯穿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
郑海凌
关键词:书评翻译学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被引量:107
1999年
近二十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标准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原因是忽视传统译学理论的研究,忽视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的把握。八十年代的“方法论热”曾给翻译界带来一股新风,西方译论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开阔了我们的理论视野...
郑海凌
关键词: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翻译实践艺术传达得意忘言
关于“宁信而不顺”的艺术法则——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一被引量:7
2003年
郑海凌
关键词:译学思想文学翻译翻译标准瞿秋白
译者的形象被引量:5
2004年
本文作者揭示了译者形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原作风格的遮蔽性,认为译者把作品从一种文学语言转变为另一种文学语言,是传达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的感觉。译者的形象伴随着诗化的译语而存在。在翻译过程里,译者通过对译语的创造性运用,创造了一种非诗化语言无法传达的感觉。
郑海凌
关键词:翻译理论文学语言诗化译语文学风格
飞出笼子去唱
2003年
鲁迅先生在30年代抱病翻译的《死魂灵》,有很多出神的地方,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妙笔。例如,第9章里出现的那两个长舌妇,一个译为“通体漂亮的太太”(дама приятная всехотномениях),别一个译作“也还漂亮的太太”(просто приятная
郑海凌
关键词:《死魂灵》文学翻译翻译手法语言风格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被引量:3
2004年
郑海凌
关键词:译学思想文学翻译民族文化意译
美丽的不忠实被引量:1
2002年
钱钟书《谈艺录》第373页有一段关于翻译的文字,义蕴颇深远:“译者驱使本国文字,其功夫或非作者驱使原文所能及,故译笔正无防出原著头也。克洛岱尔之译丁敦龄诗是矣。”这里透露钱先生的翻译观,并昭示文学翻译的变异性。对此,译界学者们似乎还没有理解或认识。有人还对这段话提出批评。
郑海凌
关键词:原作者原著译作哈葛德《谈艺录》
从心所欲不逾矩
2002年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一段关于虚实有无的论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们用陶土做成器皿,或者凿户牖以为室,都是为了利用它们中间的“无”,可是“无”却不能脱离“有”而单独存在,须通过四周的“有”才能发挥作用。同样,翻译上的很多道理,也都可以用老子的“有无相生”观念来解释。
郑海凌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理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